永州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化永州程小平

故乡,是灵魂的根,是淡淡的思念,是浓浓的相思,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风景,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永州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化永州程小平?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永州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化永州程小平

永州的文化遗产有哪些 文化永州程小平

故乡,是灵魂的根,是淡淡的思念,是浓浓的相思,是生命中最美好的风景。

我的故乡湖南永州零陵区庙山里村,是一个秀美的小山村,地处都庞岭余脉深处。故乡背靠连绵横亘的锯子岭,群山峰峦叠嶂,跌宕起伏,云雾缭绕,翠林如海,苍黛凝重,郁郁葱葱。故乡前面弯弯曲曲的正水河,像一条银色闪闪的玉带潺潺流过,河水清澈,鱼虾可见。这里山清水秀,空气清透,景色迷人,钟灵毓秀,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美若人间仙境。

故乡,这块生我养我的热土,我曾经在这里砍过柴,搂过草,喂过猪,放过牛,犁过地,耙过田,抓过鱼,摸过虾,割过稻……虽然我飞得不高、走得不远,但终归属于离开了故乡的那类人。

1983年10月参军入伍,离开我心心念念的故乡至今已经快四十年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儿时的记忆,在大脑中已渐渐模糊,几乎只剩下一些零零散散的碎片。但故乡的那座桥,就像石刻一样,深深印在自己的脑海里,时间越长,印迹越清晰,每一次的回想,总是产生出多多少少莫名的感慨和沧桑,也愈发觉得这些珍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是多么的弥足珍贵。

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我,童年时代的家乡是贫穷的。真可谓是交通闭塞,山路十八弯。乡亲们进进出出的唯一通道,全凭一座不起眼的小木桥。故乡的那座小桥很简单,由八根粗实的杉木墩为支架,共有五节,分别用三根长短不一、颜色各异的杉木捆绑搭建拼接而成,桥宽不过二尺,中间又有缝隙,只能过人,不能过畜。乡亲们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以及后辈子孙全靠这座土法自建的小木桥,连通外面的世界。记忆里,间隔不了几年,每逢大雨季节,山洪暴发,洪水呼啸而过,那座小木桥原本扎根不深的桥墩,就会被轻易拔出,顷刻间坍塌。没有了桥的小山村,就会成为孤岛,变成世外桃源,乡亲们将与世隔绝,生活也会失去盼头。为了不中断与外界的联系,桥垮了是一定要重修的,每次大的洪水过后,就得重新打墩建桥,乡亲们必须忙碌好几天。尽管时间久远,但修桥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乡亲们四个人一组,轮换着站在搭起的竹木架子上,举起由大樟木树制作成的夯锤,喊着震天的号子,上上下下、来来回回连续不断地击打,将碗口一样大的粗木尖柱,牢牢地楔入水底的沙土中,桥墩打好后,搭起桥梁,铺上桥板,一座小木桥就算大功告成了。

上世纪70年代,由于收入低,物资匮乏,特别是粮食产量不高,乡亲们的生活非常艰苦,有时连饭都吃不饱,煮饭时一半大米,搭配一半红薯丝是常态。菜品方面更不用说,以时令蔬菜为主,简单的说就是菜园子里能种什么就吃什么,蔬菜的品种也不多,不外乎春夏两季以南瓜、黄瓜、辣椒和豆角为主,秋冬两季以白菜、萝卜和芥菜为主,如果还不够的话,就只有咸菜和豆子酱了。对于吃肉,一、二个月也难得开一次荤。母亲买肉时,尽量挑肥肉,很难得买一次瘦肉,因为缺油。穿着方面更加寒碜,没有现成的衣裤卖,衣裤必须得买布料做,布料必须凭布票供应,服装以耐磨和耐脏为标准,灰、黑、蓝色成为街头的流行色,千人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大多数家庭都是老大穿小了的衣裤给老二,老二给老三……最后再撕成小碎片打补丁。

记得,12岁那年,有一天,我跟着同村的二毛哥到山上砍妃竹(江南山区的一种小竹子),以便换点零钱补贴家用。当天,二毛哥上身穿着一条半旧的灰色上衣,下身穿着一条补丁加补丁退了色的黑裤子,当我们进入山中准备行动时,二毛哥赶紧把上衣脱了下来,赤裸着上身,将毛绒绒的胸部和又黑又黄的腰背全亮在外面。我就问:“二毛哥,你把上身露在外面,不怕被荆棘弄伤皮肤吗?”二毛哥说“小孩子你不懂的,皮肤弄伤了可以自然好的,衣服划破了可就没得穿了啊。”村里还发生过一件看来十分可笑的事,村里辈分最高的冯老爹,平时好客气、爱面子、喜欢讲人情。那年,村里的一个年轻人结婚,因没钱吃喜酒,他就打起了小主意,写了一张“今欠到大侄子结婚礼金2元整,待年底卖了猪后归还,绝不食言”的字条,用红纸包好送了过去。不难想象,特别好脸面的冯老爹,如果不是真缺钱,绝对不会用欠条当贺礼的。另一件从不愿提起,却永远不会忘记,至今惋惜的事情:1971年4月,年近30岁从未谈过对象的张盼发,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位外村24岁的黄花大闺女,约好了日子去女方家里见面,可是,他翻遍了家里所有的箱子柜子,也没能找出一条象样点的裤子,情急之下不得已去求别人应急,借了一条好点的裤子。这件事偏偏被女方知道了,女方家长回信过来说:“一个讨老婆都要借裤子穿的人,还讨什么老婆,讨了老婆回去,日子也是没办法过的。”张盼发一个7尺男儿,因为一条裤子丢了人,失了颜面,一时想不开,当天晚上就吃农药离开了人世。一条借来的裤子,足以剥夺一个人生命的尊严,给一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灾难。每每回想起这一往事,依然百感交集。既有不可思议的万千感慨,又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无比惋惜。

经历了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负重,上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人心思变,故乡的那座桥也在变。1985年,由村里统一组织,村民们义务投工投劳、出力出钱对那座小桥进行了改建。将木桥墩改成混泥土桥墩,在桥墩上拉起四根粗壮的钢索绳,钢索绳上面再铺上2米宽的竹夹板,桥就建成了。这座新建的小桥,即可过人,也能过畜,骑着自行车、摩托车也能随意通行了。但通过时有点摇摇晃晃,于是,村民戏称这座桥为“筛子桥”。有了这座“筛子桥”,乡亲们的出行方便了很多,一不小心掉下桥去的事情,也不会再发生了,在正常情况下,也不用当心桥墩被洪水冲垮了。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民分田到户,结果就是粮食多了,底气足了,时间有了,能跑生意了,农副产品丰富了。乡亲们的口袋儿开始有钱了,大米,白面,蛋类,肉类也进入到了平常百姓家。不仅是肚子填饱了,生活质量也提高了,自行车,手表,黑白电视机也飞进了千家万户。乡亲们的穿着也开始丰富起来了,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黑色变得五颜六色了。

岁月,像鸽哨一样悠悠远远,渺渺茫茫,千千滋味。上世纪90年代,故乡的“筛子桥”,被改建了水泥预制板桥。桥的宽度扩大到3米,小四轮、农用车载上几吨货都能通过。村里村外的货物流通也畅达起来了,村里的农副产品开始向外输出,外面的商品也陆陆续续向村内流入。人员的流动也慢慢变得多了起来,部分人员开始进城打工,或者外出经商,乡亲们赚的钱多起来了。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服饰也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时光知味,岁月留香。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随着党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富民政策的实施,故乡的建设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故乡的预制板桥再次迎来了升级重建。改建成了钢筋混凝土大桥,桥的宽度也达到了4米多,桥梁更加坚固,十吨大货车都可以畅通无阻自由往来了。

随着桥梁由小变大,由窄变宽,车流量越来越多,承载能力越来越强。桥梁越建越好,村庄越变越美,乡亲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足。过去的故乡卫生条件是“脏、乱、差”,如今的故乡是村道有专人打扫、垃圾有专人回收,环境一天比一天好。过去的“双抢”真是累死人,如今的“双抢”季节,也不是很忙碌了,许多农活都已被机械化代替,最苦、最累、最让人头疼的割禾、插秧,已由机器代劳。曾经的农事、农活、农村是劳碌、辛苦的代名词,如今的故乡已成为休闲、娱乐、体验和享受田园风光的时尚好去处。乡亲们的生活不再满足于能吃饱饭,如今追求的是吃得好,高端的食材,比如海参、大虾、鲍鱼也端上了百姓的餐桌。现在是摄入营养的多元素,荤素搭配成了时尚,野菜,粗粮成为调味品,大鱼大肉不再受宠,绿叶蔬菜备受青睐,少油少盐,清淡新鲜是大伯大妈们日常讨论的话题。

时间无声,岁月有痕,短短的几十年,时光如流沙般划过。家乡桥梁的变迁见证着乡村振兴的步伐,见证着父老乡亲蒸蒸日上的幸福小康生活。这一切,归根结底,都要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得益于共产党真心实意为老百姓服务、给老百姓办实事、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每次回村和父老乡亲聊天,他们常常挂在口边上的话:“共产党最伟大,共产党真的好,共产党比娘爷还亲。现在是种田不用交公粮,还有补贴领,这是历朝历代,不曾有过的事。”李大婶对我说:“我们这里,现在是山清了、水秀了,山上的鸟和兽,河里的鱼和虾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这些清山绿水都可作证。”

如今的故乡,家家户户建起了小洋楼,用上了液化气,接通了自来水,七成以上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每个家庭都有存款,看病能报销,60岁的老人有养老金,就连80岁的农村老太太都知道用微信发红包了。乡亲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一天比一天红火,一天比一天滋润。

这样的光景,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这样的好日子,如你所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