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免费(道德与法治六年级)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免费(道德与法治六年级)(1)

第一课 感受生活中的法律

1.法律规范着我们的行为,保护着我们的权利,协调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法律就在我们的身边,时常与我们相伴。

2.我们享有人身权、(财产权)、(受教育权)、(休息权)等权利。

3.法律规定了我们的义务,如过马路,要(遵守交通法规);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及时归还)、在公共场所(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等。

4.纪律、道德与法律都规范着我们的行为,都是基本的社会规则。与纪律、道德不同,法律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具有强制力和(权威性)。

5.刑法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民法是维护人们(日常生活秩序)的主要法律。

6.法律如同指南针,告诉我们行为的方向)。法律如同尺子,衡量我们(行为的对错)。法律如同武器,是保护我们的(坚强盾牌)。

7.法律援助是现代社会的一种法律保障制度,由政府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组织实施,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中的当事人无偿提供法律服务。

8.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是民事权利的宣言书和保障书,是对原《民法总则》的完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事立法发展实践中的首部法典。“据了解,民法典草案分为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侵权责任编7编,共1260条,涵盖了社会生活、婚姻家庭、个人权益的方方面面。

第二课 宪法是根本法

1.为什么说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神圣性表现)?

答:①宪法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②宪法规定了国家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③宪法是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书。④宪法有更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2.如何理解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

答:①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和法律地位,是普通法律的立法依据。

②普通法律必须依据《宪法》来制定,并只能规定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问题,是《宪法》内容的具体化。

③普通法律不得与《宪法》相抵触,否则将被修改或宣布无效。

④宪法与普通法律是母法与子法的关系。

3.我国先后颁布了几部宪法?

答:第一届、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分别于1954年9

月、1975年1月、1978年3月和1982年12月先后制定、颁布了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1

954年颁布的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宪法1982年12月4日颁布的宪法是我国现行宪法。

4.公民应该怎样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答:①积极学习宪法,宣传宪法,遵守宪法,增强宪法观念,并落实到生活的方方面面;②敢于同违反宪法的行为作斗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

5.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基础和依据

6.宪法与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以及公民所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同时也规定了行使国家权利的各个国家机关

7.2014年,我国将12月4日设为国家宪法日。我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

8.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管理国家。

9.宪法是国家的总章程,规定国家和社会社会生活中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其他法律只规定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内容。

10.国家宪法日的设立,不仅是增加了一个纪念日,更是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有助于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第三课 公民意味着什么

1.我们的身份在不同的场合会发生变化,但是,有一个身份是共同的,那就是(公民)。

2.国籍取得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二是以申请加入的方式取得。“我”是以(出生的方式)取得的中国国籍。

3.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国公民。我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

4.“公民”一词最早出现于古希腊。国家为每个公民确定了公民身份号码。每个公民的身份代码是唯一的终生不变的。有国徽的一面是身份证的正面,有公民身份号码的一面是身份证的背面。公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第1---6位是(地址)码;第7-14位是(出生日期)码;第15-17位是(顺序)码;第18位是(校验)码。

5.身份证丢失,要及时到公安机关挂失。要妥善处理快递单、车票等包含个人信息的单据以及其他包含个人信息的资料。现在身份证用途广泛,没有它,寸步难行。入学注学籍、在酒店办理住宿登记、在机场办理登记手续等地方都要用到身份证。

6.中国是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国家。中国公民在海外可以拨打12308热线电话求助。

7.华人、华裔与华侨的区别:

华人华裔:定居在国外,具有居住地国籍

华侨:居住在国外,而具有中国国籍的公民

第四课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1宪法规定了公民哪些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

答: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平等权利、政治权利、经济权利、受教育权利等。

公民的基本义务:①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②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③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④依法纳税。⑤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2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①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还规定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②权利和义务具有一致性,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每个公民既是权利的行使者,又是义务承担者。

3.劳动和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4.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5.(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

6.宪法规定,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7.权利和义务是一致的,我们不仅要增强权利观念,也要增强(义务)观念。

8.全国统一的纳税服务热线是12366

第五课 国家机构有哪些

1我国中央国家机关: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权力机关。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家元首。

③国务院(中央人民政府)——最高行政机关。

④中央军委—最高军事机关。

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司法机关。

⑥监察委员会(国家监察机关)。

2我国的国家标志:国旗(五星红旗)、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徽、首都(北京)。

3根本制度与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权力机关)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4.国家机构是(国家机关)的统称。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它的常设机构的简称是(全国人大常委会)。

5.人民政府是(行政)机关,各级监察委员会是国家的(监察)机关。国家的审判机关是(人民法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

6.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届任期(5)年,每年在(第一季度)召开会议,特殊情况例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和监督权

7.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8.“一府一委两院”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9.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国家监察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10.在乡镇的国家机关:乡镇政府、派出所、法庭等

在城区的国家机关:市政府、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监察委员会等。

第六课 人大代表为人民

1.人大代表的职责(要求):

职责:①参加人民代表大会,行使法定权利。②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认真履行法定义务。

2.人大代表行使哪些法定权利?

审议权;②提案权;③选举权;④质询权;⑤罢免权;⑥表决权;⑦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等。

3.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之中、之后分别应该做些什么?

会前: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工作,充分掌握民情、广泛集中民智。

会中:提出议案;听取和审议有关报告;选举一府两院领导人;制定法律、法规;对重大事项做出决定。

会后: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督促各级机关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述职;对各方面的工作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

4.你选举“人大代表”的标准是什么?

①工作能力强,富有正义和原则性。

①能联系群众,体察民情、善解民意。

③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养。

④有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

5.公民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条件:

我国《宪法》第3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18周岁,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即:①我国公民(国籍条件)②年满18周岁(年龄条件)③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政治条件

6.直接选举是指(人大代表由选区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间接选举是指(人大代表由下一级人大选举产生)。

7.(选举)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选票)代表着一种民主权利。(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换届选举是全体选民行使选举权的重要体现。

8、人大代表是(人民)选举产生的,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第七课 权利受到制约和监督

1.行政机关要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2.在我国,对权力的监督来自多个方面。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保证权力的依法运行。

3.在生活中,公民参与监督的方式有采用书信、(电话)、(电子邮件)等多种。

4.接受监督是(法治国家)的要求,更是(社会发展)需要。

5.作为中国公民,不论年龄大小,都有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6.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服务,就像一个“政务超市”,不同区域代表不同的行政机关,承担着不同业务的职能。人们到这里办理业务时到相应的区域就可以。以“12345”作为统一对外号码,整合各部门非紧急报警类服务热线,形成一号牵头,多线联动、24小时受理、“一站式”公共服务体系。

第八课 我们受特殊保护

1专门保护未成年的三部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各项合法权利的法律。该法明确了对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社会保护、学校保护和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我国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素质而制定的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为了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而制定的法律。该法明确了教育、行政、司法、社会组织和家庭等方面的职责。第十四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

2.在我国,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3.很多法律规定都涉及具体的年龄节点,比如,准许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的最低年龄是(12)周岁,公务员应当具备的最低年龄是(18)周岁。

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念,关注(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是这部法律的重要特点。

5.从世界范围看,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手段智能)化、团伙性和暴力性犯罪增多的特点。

6.每年的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我国于2015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2016年3月正式施行。

第九课 知法守法,依法维权

1.依法维权要靠证据,一切能够证明案情事实的材料都可以成为证据,例如合同、书信、(指纹)、(录音)、(电子邮件)等。

2.“运用法律维权益,以暴制暴不可取”

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最有效、最有力的手段。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我们应当运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权,千万不能采用违法方式维权。

3.区分正常的身体接触和不当的身体接触

人类会用身体接触表达爱意,犯罪分子也会假借身体接触实施犯罪,实施性侵行为。在日常交往中,我们应当区分正常的身体接触和不当的身体接触。

4.在生活中,若发现有人故意触碰你身体的隐私部位,我们该怎么办?

答:一旦发现有人侵犯我们的身体,应当设法尽快远离并告知父母、老师或警察。(我们应加强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警惕,预防性侵害)

5.未成年人在维护自身权利时,要学会保护自己

6.当我们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应该及时将情况告诉家人或老师寻求法律专业人员的帮助,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

7.面对校园欺凌行为,我们要勇敢地说“不。”2016年11月,教育部、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

8.法律既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惩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