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刘姥姥辛酸和难处(细读红楼梦46刘姥姥与贾府的缘分)

红楼梦的刘姥姥辛酸和难处(细读红楼梦46刘姥姥与贾府的缘分)(1)

曹公书写《红楼梦》的前80回中,前后两次提到了刘姥姥。很多人认为刘姥姥就是《红楼梦》中最低卑的存在,她的生活无以为继时,就会来贾府“打秋风”,而通过她这一次两次的描述,来呈现贾府庞大开支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人,将刘姥姥看作是贾府的寄生虫,是攀附者,是典型的底层没有生存能力的一种存在者的代表,她的出现,是为了呈现贾府的富贵和高高在上,所以对刘姥姥的过度解读,是一种不准确的表现,我个人觉得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为啥呢?请耐心等我细细说来——

先从作者曹雪芹晚年的生活说起。我们常常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现如今考证的曹雪芹的早年生活,就像贾宝玉一样,是身在富贵之中的,后因家族没落,他晚年的生活非常的落魄,甚至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一个人在顺境时,是很难思考自己的得失的,而只有在逆境时,才会安心下来思考自己的生命和人生。《红楼梦》是曹公晚年写就的作品,自然其中有很多反思,比如对穷苦人家的生活方式的一种理解和担待。在秦可卿葬礼上,贾宝玉跟着王熙凤的轿子,停在了一个农户家中歇脚,这家里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这时候十二三岁的秦钟看到了这位姑娘,就说了一句:“此卿大有意趣”。理解为今天的话语,则是“这小妞儿模样不错”之类的具有挑逗性的话语,而宝玉则阻止秦钟这样做,从这里看,宝玉骨子里有一种对生命的尊重,我个人的观点是,这是作者晚年自省反思的产物。或许早年家族鼎盛时,他也曾像秦钟一样,对生命是不尊重,甚至对底层的生命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红楼梦的刘姥姥辛酸和难处(细读红楼梦46刘姥姥与贾府的缘分)(2)

当家族没落,所有依附于他们家族的门客门生或者原本在官场上相互依存的人家,现在因为他们的被抄家,就树倒猢狲散,逃之夭夭,唯恐一点点牵连关系导致自己灾难临头。就像贾雨村之辈,原来是靠着贾府的力量东山再起的,但是他对甄士隐恩将仇报的态度,其实也预示着在贾府面临危难时,他会站出来指出贾府的罪行,在倒下的贾府上再踏上一只脚。所以对曹公而言,在他最落魄的时候,能够给他一碗粥,或者一个馒头帮他度过难关的,肯定不是这些人,而是像刘姥姥这样的乡下人。这也是他浓墨重彩的写王熙凤对刘姥姥实施一点点的恩惠,最终刘姥姥要倾尽家财也要救出王熙凤的女儿巧儿的情节。其实扩大来讲,在曹雪芹家族落魄之时,也是这些人帮助他们挨过岁月最难熬的一段岁月。

其二是曹公想要呈现的是贾府对待贫苦百姓的态度是谦逊的,是一种大家风范和贵族气质。刘姥姥之流的普通百姓和贾府这样的贵族人家相比,是庙堂江湖的对比。纯在庙堂和江湖之人,各有各的烦忧,各有各的相互艳羡。像贾府这样的世代贵族,到了贾蓉这一代已经是第五代,可以讲从贾源到贾代善、贾代化到贾赦、贾政、贾敬、贾敏至贾琏、贾珠、贾珍、贾宝玉再到贾蓉,贾蔷,贾兰等,五代人的富贵荣华,百余年的兴盛,其实在古代算是很稀奇了,常言道: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贾府能够延续五代而兴,是非常厉害的角色。

红楼梦的刘姥姥辛酸和难处(细读红楼梦46刘姥姥与贾府的缘分)(3)

富贵久了,好似身处云霄的仙鹤,全然没有了人间的烟火气。所以如若整部《红楼梦》都在写世家大族生活,未免让人生厌,所以作者写道某一个场景,往往只会仔细的写一次,比如丧礼,最详细的描写是写秦可卿的葬礼,那么奢华排场那么大。有人会因此推算说,作者连贾府的老太太的葬礼都没有好好写,反而把一个孙子辈份的人物的葬礼写得那么隆重,可见秦可卿身份不一般,并由此推出秦可卿可能与皇家有亲戚关系。其实我们想象,秦可卿是《红楼梦》开篇第一个死掉的,写豪华的葬礼,一方面突出贾府的地位和影响力;二则是葬礼第一次出现,自然要浓墨重彩的写一遭;三是考虑到《红楼梦》整部内容的编排,前部分是烈火烹油般的豪华,后半部分就走向了没落,这样的对比可以让我们看到贾府的地位变化。所以即便对贾母的去世,也没有着重描述葬礼,原因就在这里,一方面贾府地位下降,钱不够了,二方面是再写就真的重复了,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觉得续红楼梦把这一部分写的还可以了。

为此,将刘姥姥引进来,一方面呈现贾府富贵之态。因为之前虽然经过黛玉进贾府已经描绘过贾府的气派,经过元妃省亲呈现了大观园的气派,但是还没有一个全面立体的视角带我们去看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探春等人住过的房子,正好借助这位乡村老妪的视角,带我们看贾府当时的富贵气派。二方面是将两种不同生命姿态进行对比。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的时候,并不是来打秋风,而是来报恩的。因为第一次进贾府的时候,王熙凤给了她二十两银子并几吊钱,帮助她和一家人度过了饥荒,现在生活过的还可以了,她便带着庄稼地里收获的头一批庄稼带到贾府里来,让他们尝尝鲜。在这里贾母说了一句话,很能说明问题,她说,在外头买的东西,没有地里种的有味道。其实我们知道,即便是买的,它也不是凭空跑出来的,也是土地里长的,但人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物种,偏生对那些自己认识的人,亲手种出来的东西感到亲切,贾母就是这样,说馋那些瓜啊、果啊、青菜之类的东西了。她会觉得刘姥姥亲手种的东西有味道,还让刘姥姥常来,冬日里再带一些晒干的豆角啊、茄子啊什么的,冬日里好炖肉吃。而刘姥姥呢,她是天天吃这些菜的,反而说天天馋肉,但是哪里舍得吃?

红楼梦的刘姥姥辛酸和难处(细读红楼梦46刘姥姥与贾府的缘分)(4)

这里很像当下的一种生活姿态,当人们生活慢慢的变好之后,反而不会像生活困窘时那样馋鸡鸭鹅猪羊鱼等大鱼大肉的东西了,反而去乡下吃一吃野菜,清一清肠,所以读《红楼梦》就有这样一种反思,刘姥姥的出现,并不是一味的呈现她的低俗和没有尊严,反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一种来自大地深处最具有生命力的部分,而呈现在一个人身上,就是她自身的韧性。

如果说,一个人人身上哪一种品质最可贵,我觉得是柔韧性。也就是说,生命最美的姿态是什么?是大丈夫不为五斗米折腰?还是颜面高于一切?就像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一样,怕丢脸,自己的妻儿和长辈在这里挨饿,他都不会放下颜面去求生计。我觉得不是,生命中最可贵的,是有分寸的妥协,当生活艰难的走不下去的时候,一定要静下来,去寻找新的突破口,而不是一直撞南墙,在寻找新的突破口时,或许会有暂时的委屈,或者暂时的放下尊严,这些都是生命柔韧性的一部分,所以对于那些一言不合就了结生命的心性比较烈的人,虽然看起来死的悲壮,对他整个生命来讲,或者对整个社会来讲,不见得是好事。

就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每一个人都是构成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有机体,只有每一个人有着健康的心智和积极向上的姿态,有面对苦难时的柔韧心智,我觉得这样的社会才有复苏和复兴的能力,如果每一个人都很决绝,或者都很一蹶不振,那这个社会的健康状况就很堪忧的。心智成熟如刘姥姥者,是作者在《红楼梦》中给刘姥姥这个任务最大的加持,也是作者对刘姥姥这个人物的极致赞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