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敢相信你的眼睛吗(你相信你的眼睛吗)

当你看到了,你就会觉得你看到的就是真实的吗?

你就那么相信眼见真的为实吗?

还敢相信你的眼睛吗(你相信你的眼睛吗)(1)

生活里的一个小片段

某一天的早上,看到孩子平日里特别喜欢的各种恐龙,它们的头上,尾巴,脚都被剪掉了一些。

看着那么多的恐龙现在的模样,不知道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你的下一步会怎么做?

我清楚的知道,我自己在那一瞬间,心情立马就不好了,特别的糟糕。因为,我不能理解,看到那一个个的恐龙,真的想冲着她发一顿脾气。

元认知启动

但是,庆幸的是我没有。

这一刻,我的元认知启动了。元认知提醒着我,我不能只看到现象,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然后,就蹲下来,跟孩子开始沟通。

问一问她,“这是谁剪的?”,她告诉我“是我和姐姐一起”。

“为什么把它们的头上面,尾巴,脚都剪掉一点点?”她稚嫩的小脸跟我说,“这是给它们剪的头发,剪的指甲”。

我问她,“被剪掉了,那你有不开心吗?”,她很干脆的说“没有不开心”。

这番交流之后,我还有什么可说的,还有什么理由可生气的。

这本来就是属于她自己的物品,如何处理是她的事儿。这个过程,她没有不开心,她的理由,她的初心是给它们理发,给它们修剪指甲。

但是,也要正向的引导也要引导她这样它们是会疼的,它们受伤了。在后来跟她的角色扮演中,也互动着,

问她,“腕龙,你的头受伤了,疼不疼”。她高兴地说,没有一丝一毫伤感说,“不疼,这是新发型”。

看到的是什么

当前我们所看见的只是“果”,而造成这个“果”的真实的“因”我们并不知道。

当我们看到一些行为的时候,不要立即的下结论,因为,看到的不是全部,只是冰山一角,不要一叶障目。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是我们以为的结果。

前面的原因,没有看到,中间的交流没有看到,行为背后的原因没有去探究。就大发脾气。显然,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因为她会不理解,我是在帮她剪指甲,为什么还要受到批评。

知道原因后,去引导她,这是她身体的一部分,她会疼的,你要保护好它。但是,孩子的世界里,似乎没有那么的受伤,都是充满爱的.

它只是简单的以为是普通的理发,指甲还会长出来的,因为她自己知道,在她理发的时候,剪指甲的时候,是不会疼的,是还会长出来的。她的玩具,也都不是死的,是有生命的。

站在她的世界,再多想一想解释的方法吧。

眼见不为实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有呢?

觉得眼见一定为实。但是,眼见为实,是有条件的,是见到了整个过程。但是,这个也是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因为,有时候见到全部,也不一定眼见为实。

因为,我们是人,人,还会有心理。有些人不愿意把心里的话表达出来。所以要沟通,有效的沟通,知道初心。有初心的时候,过程中心理还会产生波动和变化。

在看到一个果的时候,一定提醒自己,眼见不一定为实。

那些生活里的眼见不为实

就像我们的妈妈总是说,她不喜欢吃鱼肉,只喜欢喝汤。每一次吃鱼的时候,确实也真实的看到她都是只喝汤,从未吃鱼。这是眼见的,那妈妈就真的是不爱吃鱼,只爱喝鱼汤吗?

当你看到,我去超市,拿起芒果闻了又闻,又放下,我是穷到没有钱买一个芒果,这么可怜吗?当你给我芒果吃,我不吃的时候,就真的是我不喜欢吃吗?我很喜欢吃芒果,只是偶然发现自己对芒果过敏。

当我们看到家里的灯,大半夜还在亮着的时候,那真的是睡着了忘记关灯,浪费电吗?或许是,为了晚归的家人留的一盏灯,或许,是哄孩子睡觉的时候,把自己哄睡着了,或许,…….

那插在水中的筷子,就是弯曲的、断裂的吗?只是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原因。

当我们在坐火车的时候,空的位置,真的是没人坐吗?或许,这个人也许是去厕所了;或许是去车间之间空隙大的地方打电话了?

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坐在座位上,没有让座,你就去批评她没有礼貌吗?或许,当她站起的时候,你看到了她受伤的腿;或许,在她站起的时候,你看到了她隆起的肚子。

当我们看到变色龙在红色树叶上的时候,你就真的觉得它的本身颜色就是红色的吗?

当我们看到一盆花是枯萎的,你就觉得它就是死了吗?或许,你看的季节是冬季,它是在孕育新的生命。

孩子上学迟到了,就真的是因为起床起晚了吗?或许,在半路她帮助了一位老人过马路,耽误了时间?

当看到孩子拿了两瓶牛奶的时候,你就直接说“能喝完吗?拿那么多干啥?”,可是事实是,她是要把另一瓶分享给你。

当我们看到一个人拿着书的时候,他就真的是在读书吗,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真的是在读圣经吗?

就像《老师,好》里面小乙拿着斧头出场,看着那斧头,你就可以直接说他就是一个混混,一个坏孩子吗?

……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提醒我们

生活的压力,那难免会让我们失去一些理智,失去一些判断力。

但是,要随时启动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不要因为自己的以为,而就造成很大的或许原本根本就不必要出现的伤害。

提醒自己,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去探究原因,去做有效的沟通,去对症下药,而不是一味的上来就是打击和批判。

当前我们所看见的只是“果”,而造成这个“果”的真实的“因”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去探寻这个“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