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苏东坡故里(苏东坡的心灵故乡)

文豪苏东坡故里(苏东坡的心灵故乡)(1)

文豪苏东坡故里(苏东坡的心灵故乡)(2)

渑池,苏东坡的心灵故乡

李秀明

说来惭愧,我初识苏东坡,既非“只缘身在此山中”之庐山绝句,亦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中秋名篇,而是从儿时的年夜饭——父亲的拿手好菜“东坡肘子”开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肥美可口、无比解馋的“东坡肘子”,无疑是对春节之于一个孩童的最大诱惑与祈盼。

稍大一些,小学的语文课上,我们便开始跟着老师摇头晃脑地诵读起东坡先生的诗文来,诸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啦,“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啦等等,不一而足。再到后来上中学,上大学,踏入社会,工作成家,随着对人生的参悟越来越深,我终于沉浸在那片汪洋恣肆的“苏海”里无法自拔了。

在浩瀚斑斓的“苏海”里,那些琳琅满目的“珠贝”,除了快慰跌宕的诗词歌赋,那些历史风月、逸闻趣事,也总是令我心炫神迷。而要说最绚丽、最闪亮的“珠贝”,我认为首当其冲属于遗落在河南渑池的那一颗。

渑池是久负盛名的中华历史文化名城,早在秦时便已置县。战国时期,秦赵二王在此会盟,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外交较量。会上,秦王以强凌弱,幸有赵臣蔺相如不顾个人安危,机智果敢,挫败了秦国的嚣张气焰,最终两国罢兵和谈,化干戈为玉帛。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这段“渑池之会”的故事,写得那真叫一个活灵活现。

大约1200年后,嘉祐元年(1056年)三月的一天傍晚,从渑池境内崤山的崎岖山道上,三个疲惫的身影从西边踉跄而来,在日落西山前,叩开了一处寺院的大门。古道热肠的寺院老和尚奉闲,为父子三人做饭上茶,并打扫禅房,安排歇息。谈话中,奉闲得知三人是从四川眉山而来,前往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参加进士考试的。年长者为父亲,名苏洵。二名年轻人都是他的儿子,兄长名苏轼,弟弟名苏辙。当途经与渑池接壤的陕州时,他们的坐驴被积雪里的石头绊倒,蹄脖折断,伤驴痛苦地嘶叫后,很快死去。父子三人只得艰难地在雪地摸索前行,直到进入渑池,才幸得栖身之所。

能够来到渑池这样赫赫有名的历史名城,加之奉闲老和尚盛情款待,晚饭时还专门差人从城里送来当地产的名酒——醴泉春供客人品尝,苏轼、苏辙兄弟诗情汹涌,便挥笔作诗,题于寺壁之上。渑池之夜,给初次离家远行的兄弟俩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美好记忆。

五月,父子三人抵达京城汴梁。随后的进士考试、礼部考试以及殿试,才华出众的苏轼、苏辙兄弟一路皆所向披靡,名列前茅。那一年,苏轼22岁,苏辙19岁。

史书有载,殿试结束后,仁宗皇帝兴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曹氏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当时的礼部侍郎欧阳修更是对苏东坡的才华大加赞赏,道“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

正当苏氏父子三人声名鹊起之时,嘉祐二年(1057年)四月初八,苏轼、苏辙的母亲程氏夫人病故。噩耗传来,父子三人日夜兼程,赶回家中服丧。

嘉祐五年(1060年)三月,苏轼被朝廷任命为河南府福昌县(今河南宜阳县西)主簿,苏辙也被任命为河南府渑池县(今河南渑池县)主簿。但听说第二年将举行皇帝特别下诏并亲自主持的制科考试,兄弟俩都辞未赴任,准备再次迎接这次更加重要的考试。

几无悬念,兄弟俩再次双双通关。苏轼被授予大理评事、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签判,苏辙被任为商州(在今陕西商县)推官,但因父亲苏洵奉命在京修礼书,苏辙奏请留京侍奉父亲。

嘉祐六年(1061年)冬十一月十九日,苏轼怀着致君尧舜的火热理想,离开京城,踏上了赶往凤翔府的征途,弟弟苏辙前来相送。

这一天,大雪纷飞,朔风怒号,千言万语道不尽兄弟离愁。当日回到家中,想到哥哥前往凤翔府时,必将经过故地渑池,弟弟苏辙怀着对兄长、对渑池的深深怀念之情,写了一首诗寄给哥哥苏轼,诗云:

《怀渑池寄子瞻兄》

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

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

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

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果如苏辙想象的那样,苏轼从汴梁前往凤翔途中,在经过渑池时,特意前往奉闲老和尚的寺庙拜访。但令苏轼无限伤感的是,奉闲老和尚已经圆寂了,寺后有一座新造的墓塔,正是奉闲之墓。而留有他和苏辙诗句的那面墙壁,不知何时也倒塌了,更无半个字迹可寻。

徘徊在奉闲老和尚的舍利塔下,苏轼陷入沉思:整个世界的事物生生灭灭,变化不已,没有常性;人的一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亦无常性。原来,“无常”二字才是人生最真实的面目。

仰望韶山,白雪皑皑,空中的飞雁在雪地上偶尔停留时,留下了一些若有似无的爪印。这和难以预料、变幻莫测的人生是何等的相似!一种空漠虚无之感在他的心中不断升腾着。

回到驿馆,他刚好收到了苏辙从汴梁寄来的诗篇《怀渑池寄子瞻兄》。一盏青灯下,苏轼再次啜饮着一壶熟悉的醴泉春,百感交集之中,他提笔给弟弟苏辙和了一首诗,即《和子由渑池怀旧》。诗云: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人生须臾,宇宙无穷。诗中,苏东坡把人生的际遇比作渑池大地上飞雁掠经雪地时的留痕。而这种对命运瞬变的渺茫感,也自此化作扁舟、孤鸿、江河、旅人等意象,存续于苏轼后来的文学创作中。

“鸿爪雪泥”这个成语流传至今。与此同时,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在渑池喝过的醴泉春,也一直流传至今,也就是现在的豫酒龙头品牌——仰韶酒。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中,当我们感到疲惫和无助时,不妨一边品读苏轼诗词,一边品味仰韶彩陶坊酒,或许,在看清现实的真正面目后,你会生出新的智慧和勇气,以苏东坡那般的本真和阔达,去翻越人生中无常的层恋叠嶂!

“仰韶名人堂”征文评选

征文主题:仰韶名人堂

截止时间:即日起至2023年2月5日

征文内容:

1、内容要求围绕“仰韶酒与名人的故事”进行编撰;

2、记叙文、散文、小说等均可;

3、文章字数不低于800字;

4、稿件附带个人姓名、电话、地址,发送至邮箱1255068730@qq.com;

作品评选:

1、不可抄袭微信公众号内容、其他作家相关作品,如有雷同,资格作废

2、文章一经采用,即奖励价值2808元的仰韶彩陶坊美酒一箱

3、投稿即代表该稿的发行权、网络传播权归仰韶酒业所有

例文如下:《品重醴泉——天地人和一杯酒》

文豪苏东坡故里(苏东坡的心灵故乡)(3)

扫码关注

仰韶官方视频号“仰韶酒业”

文豪苏东坡故里(苏东坡的心灵故乡)(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