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

在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秘书向来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岗位,它通常不会单独存在,而是会有一个“前缀”,比如经理秘书、总监秘书、总经理秘书、董事长秘书等。

同是秘书岗位,因为“前缀”的不同,通常有着截然不同的工作内容、岗位级别和薪资待遇。在任何一家公司,给董事长当秘书都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

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1)

▲长期担任毛主席秘书的胡乔木,曾被毛主席戏称“靠乔木,有饭吃”,被邓小平誉为“中共中央第一支笔”。

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曾任用过很多个秘书,从1928年的首任秘书谭政,到1976年去世时的张玉凤等人,近40年时间里,有据可查的大约有37位

在这37人中,有的负责帮毛主席起草文章、信件、电报等,名为政治秘书;有的负责替毛主席收发、整理、保管机要文件等,名为机要秘书;有的负责安排毛主席的衣食住行等生活事宜等,名为生活秘书

不同的秘书有着不同的工作内容,同样也有着大相径庭的能力要求,比如政治秘书需要有极出色的文笔、知识储备、逻辑表达能力,生活秘书则需要具备细致、耐心、善协调等特点。

给毛主席当秘书显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们中有的只当了一年、两年甚至几个月,有的则当了5年、10年,甚至20年、30年。

客观来说,能够在毛主席身边担任秘书超过10年的人,必然有着不俗的智商或情商,或才华横溢或能力出众。

当然,这样的人也是屈指可数的,这37个人中大约只有7位,分别是:

1、政治秘书胡乔木,1941-1966,25年;

2、机要秘书、长期追随的人叶子龙,1935-1962,27年;

3、总管家、日常秘书田家英,1948-1966,18年;

4、政治秘书陈伯达,1938-1969,31年;

5、生活秘书江青,1956-1976,20年;

6、生活秘书谢静宜,1959-1976,17年;

7、机要秘书高智,1952-1962,10年;

而在这7个人中,与毛主席一同经历了从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又到建国新时期的,只有3个人,政治秘书胡乔木便是其中一个。

对于胡乔木,毛主席曾戏称说:“靠乔木,有饭吃。”寥寥数语,可以看出毛主席对胡乔木的欣赏、信任和肯定。

在长达20年的政治秘书生涯里(1961年因病休息后,胡虽然明面上仍为毛泽东秘书,但实际已不负责具体工作),胡乔木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毛主席手下当之无愧的“如椽巨笔”

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2)

▲1949年4月,毛主席与胡乔木在香山交谈。

胡乔木,1912年6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盐城县张本庄 (今盐城市盐都区龙冈镇张本村),原来名叫“胡鼎新”,1937年改名为“乔木”。

关于“乔木”这个名字,历史上还有个著名的典故,即毛主席为南北“二乔”断名。

简单说就是,当时笔名叫“乔木”的除了胡鼎新,还有乔冠华,两人都是江苏盐城人,一个在延安当毛主席秘书,一个在香港《时事晚报》担任主笔,因此当时素有“南乔”、“北乔”之称。

因为“乔木”这个名字,十分典雅形象、伟岸挺拔又寓意深刻,因此虽然总是闹“乌龙”,但两人互不相让,谁也不肯主动放弃。

后来毛主席获悉此事后,某天主动将“二乔”召集到一起。

他问“南乔”原来叫什么名字,“南乔”答:乔冠华。毛主席说:这个名字很好,以后你叫乔冠华,还姓乔。“北乔”原本姓胡,可以改回胡姓,而保留乔木二字,叫胡乔木好了。

由此在毛主席调解下,这个人名“官司”才算得到了圆满解决。

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3)

▲二十六届联大会议上,乔冠华大笑。

胡乔木最先引起毛主席注意是在1939年,源于他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毛主席读后对其文采大加赞赏,脱口而出:

“乔木是个人才。”

两年之后的1941年春,因为毛主席身边需要增补一名秘书,胡乔木便成了他的首要人选。

一开始胡乔木并不知道毛主席对他的赏识,对前来通知的王若飞说:“给毛主席当秘书, 我怕当不好。我从来没有做过秘书工作。”

之后王若飞告诉他,这次是毛主席亲自点名要的他。

错愕之余,胡乔木也终于鼓足勇气,决心接受这个意义非凡的工作岗位。

当时毛主席等中共中央几个首脑人物,都住在延安一个名叫杨家岭的小山村里。小山坡上的三口窑洞里,刘少奇住左侧、朱德和周恩来住右侧,毛主席住中间。

初来乍到,看着我党领导人生活在如此艰苦朴素的环境里,年仅29岁的胡乔木心里不禁泛起阵阵心酸

他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做好这份秘书工作,不能辜负毛主席的这份赏识。

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4)

▲毛主席与胡乔木

第一次与毛主席见面的时候,胡乔木显得十分紧张,毛主席问一句他答一句,生怕说错话。

一阵寒暄之后,毛主席就埋头继续工作了,显得十分繁忙,而胡乔木站在窑洞里,走也不是留也不是,想要帮忙又不知从何开口。

后来,当发现毛主席是在忙着校对文件的时候,胡乔木鼓起勇气开口说到:“主席,让我来校对吧!”

毛泽东一听乐了,笑着说道:“好呀!”然后伸了个懒腰,又说到:“你这算找对任务了。”

胡乔木此前曾做过杂志编辑,又有文字功底,所以他很擅长做校对工作。他校对后的文件,不仅没有任何错别字、语病,还会标出其中影印错误的地方。毛主席对此十分满意。

不过,这还只是一个入门级的考验,想要真正成为毛主席的政治秘书,必须要有“硬本事”——出色的写作能力。

几个月后,1941年6月27日晚上,毛主席突然将胡乔木叫过去,若有所思地说道:“乔木,你给《解放日报》写一篇社论,题目就叫《苏必胜,德必败》。我先说说我的想法,供你参考。”

当时就在几天前,纳粹德国突然进攻苏联,世界大战爆发,毛主席对此十分关注。他担心苏联万一失利,会对中国战局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及时向公众发出一种声音,即苏联必胜、德国必败,来稳住公众情绪。

随后,毛主席当场向胡乔木口述了文章的4个关键点,然后说道:“乔木,你现在就动笔,把它写出来,写完给我看看,明天见报。”

第一次接到正式的写作任务,还要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胡乔木心里免不了十分紧张。

回到自己办公室,胡乔木稍稍思考之后便下笔开始写,而毛主席当时还真就坐在边上等着。

应该说胡乔木不愧是传说中的“快枪手”,不到一个小时就写出了初稿,稍润色之后便交给了毛主席审阅。

毛主席看后既没有表扬,也没有批评。他只是简单修改了一些词句,便吩咐立即送到《解放日报》,第二天就要见报。

应该说,这次“命题作文”式的写作任务,胡乔木完成地还是不错的,因为毛主席对秘书向来较少表扬,所以没有批评就是某种程度的肯定。

顺利通过毛主席这次“考验”之后,胡乔木算是正式踏上了这条长达20年的政治秘书之路。

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5)

▲胡乔木(右二)随毛泽东(左二)赴重庆谈判。

事实证明,毛主席完全没有看错人,胡乔木在写作上确实是个独一无二的“好手”。

通常毛主席想要做的事、说的话,只要简单口述几个关键点,胡乔木就能很快写出一篇宏伟巨作,不论是思想理论层次,抑或是遣词造句,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深得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的好评。

邓小平后来评价他“中共中央第一支笔”,也绝非是溢美之词,著名文学家钱钟书也曾评价他“思维缜密,词章考究。”

新中国成立后,深受毛泽东信赖的胡乔木,先后担任了新华通讯社社长、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署长、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人民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副秘书长等职务。

不过,虽然职务换来换去,但有一个职务始终不变——那就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一职。

长时间磨合下来,二人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相处地十分融洽。对毛主席而言,胡乔木已经是不可缺少的了。

从1941年到1961年,胡乔木兢兢业业地工作,白天忙于日常事务,晚上继续加班“赶稿”。(因为毛主席作息时间比较特殊,胡乔木经常在晚上受到主席“召唤”。)

如此夜以继日地高强度写作,胡乔木的身心受到很大考验。

一方面,因为文字工作不同于其他,一旦接到写稿任务,他需要集中全部精力去思考,书桌前一坐就是3、5个小时,通宵达旦也成了“家常便饭”。

另一方面,因为毛主席对文字工作向来比较看重,胡乔木本人对稿子也十分较真,因此每次他不仅需要按时交稿,还必须保证自己不出任何文字差错。

长此以往,在这种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下, 胡乔木多次因过度劳累、思虑过重而病倒。

更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自从1957年之后,也许是精力不济的部分原因,胡乔木在工作上出现了几次失误,导致他的思想和写作状态都出现巨大波动。

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6)

▲胡乔木

后来,胡乔木不幸患上了神经衰弱,严重时甚至无法提笔写字,这样的身体和心理状况显然无法支撑其继续工作。

1961年夏,胡乔木正式向中央申请病休,邓小平表示了同意,随后在8月25日,毛主席也回信同意了他的病休申请,

“你须长期休养,不计时日,以愈为度。” “你似以迁地疗养为宜,随气候转移,从事游山玩水,专看闲书,不看正书,也不管时事,如此可能好得快些。作一、二、三年休养打算,不要只作几个月打算。如果急于工作,恐又将复发。”

上述近乎唠叨似的言语,也反映出毛主席对胡乔木的深切关心和爱护。

之后,胡乔木告别了长达20年的政治秘书工作,开始了疗养之路,从哈尔滨到大连,从杭州到长沙......

本以为可以很快返回毛主席身边的胡乔木,完全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别不只是“一、二、三年”,却是10多年。

在这期间虽然经常给毛主席写信,但胡乔木却连见都毛主席一面都十分困难。

5年之后1966年6月,胡乔木终于在杭州见到了毛主席,本来准备了千言万语,但在真见到毛主席的时候,却激动地难以言表。

当时国内政治形势已经十分紧张,毛主席当时忧心忡忡地对他说:“你回到北京,少说话,多看看,多了解情况。”

这次见面成为了胡乔木与毛主席的最后一次会面,同时也为他的毛泽东的政治秘书生涯彻底地画上了句号。

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他是毛泽东一生最器重的秘书之一)(7)

▲晚年胡乔木(左二)

“四人帮”粉碎后,胡乔木成功复出开始工作。

再次回到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他感到既熟悉又陌生,虽然工作内容大同小异,但令人遗憾的是物是人非,毛主席当时已经不在了。

再后来,胡乔木决定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诗文,来表达自己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

因为毛主席和胡乔木两人都嗜书如命,而所有书籍中,二人都尤其喜爱钻研中国古诗词。疗养期间,胡乔木经常给毛主席寄自己创作的诗词,而毛主席即使工作再繁忙,也一定会抽空给出自己的鉴赏意见。单说在中国古诗词方面,二人犹如“神交”。

1988年,胡乔木在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诗集《人比月光更美丽》。在这本书的后记中,胡乔木深情追述了他与毛主席的诗词之交,虽斯人已逝,但他们曾经的革命情谊却永不消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