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真实案例(应试教育的利弊)

感谢您关注“永大英语”!

应试教育真实案例(应试教育的利弊)(1)

应试教育的利弊——孔德惠教授访谈录包天仁

包天仁(以下简称“包”):孔老师您好!很高兴这次在长春见到您。最近人们谈论中高考的话题比较多,我们也谈谈这方面的内容。我注意到,教育界对应试教育褒贬不一。我认为,教育的概念比较宽泛,任何教育都离不开考试。20年前开始,国家外研中心每年都召开全国性的中高考会议,并对各地的试题进行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我们还对平时的教学和中高考复习做了很多研究。英语“四位一体”教学法细分为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和考评有一定的关系。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我们开发了全国中小学英语学习成绩测试(NEAT),这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学业考试系统。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NECPS)和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NEPCS)获得了认可。应试教育不好的言论有失偏颇,平时的教学都要检查学生是否学到了规定的内容,有没有进展。各个阶段的终结性考试,还有中高考,这类选拔性考试是必须的。我不认为所有的应试教育都是坏的,有坏的应试教育,也有好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不排斥考试。孔老师多年来研究考试,关注基础教育,尤其对历年的中高考英语试题做了分析和评价,可以说您对我国的中小学英语教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您觉得应试教育可以分好坏吗?

孔德惠(以下简称“孔”):我也很高兴和包老师在长春见面。您谈了目前的教育关切,尤其针对中高考方面。国家外研中心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对推动我国基础外语教育贡献巨大。您对考试与评价的观点,我认为有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国家外研中心举办的全国中高考会议以及一些相关活动都是以实践为本的,中小学教师和各级专家、学者都应该关注。关于应试教育,根据我的观察和思考,我感觉应试问题要从不同的方面来探讨,因为应试教育不是一个定义就能解释清楚的。首先,我想说,有教育就有评价。评价的手段很多,考试只是其中的一种。当然,和其他途径相比,考试有其严肃性,在教育领域用的更多一些。宏观来讲,教育离不开评价,从操作层面来看,教学离不开考试。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这需要严谨的手段来评价。考试比学生的作业或教师的观察更准确。应试教育的说法源于改革开放之后,尤指基础教育领域教学过于追随考试的情况。如今人们说应试教育的时候经常有一种情绪化的东西在里面。大家看基础教育有些不对头,好像教育的目的就是考试,于是称其为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放在一起,似乎起到一个分水岭的作用,其实不然。我们当然要纠正教育一切向考试看齐的倾向,但不能简单地因为考试的存在而将教育分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若将应试教育区分为好与坏,可能也很难界定。我们需要探讨教育和考试之间是什么关系。办教育就要有评价。教育搞得怎么样,要通过评价去衡量。这里面容易出现一种偏差:既然评价结果对教育来说那么重要,人们容易只盯住评价结果,反而忽视了教育的过程。各学科的课程标准都制定有教育目标,教学要达到这些目标,不仅仅是实现具体指标的问题。人们关注考试结果,忽视教育过程,这是不好的现象,这就是您说的坏的应试教育。有的学校早早结束课程,天天让学生做题,以为这样就能提高考试分数。结果学生还没有学到该学的内容,考试过后很快就忘记所考的内容,等于没有达到教育目的。这是所谓坏的应试教育。如果教育不关注教育目标和过程,只关注分数,那就是弃本求末。

包:我们要质疑,天天考试,陷入题海,是不是能获得好成绩?没有该有的教育过程,怎么能有好成绩?我个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好坏之分,不要一谈起考试就联想到应试教育。我们可以从一些现象来判断,看怎么解决应试中的老大难问题。2015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后,全国范围有了一些变化。一个变化是试题命制权逐步从省级收回,这是好的迹象。现在各种媒体大量宣传高考喜报,炒作高考状元,屡禁不止,属于恶意炒作。我要说的是,高考神话并不等于教育质量,还可能给师生以精神摧残。这种现象助推了教育畸形发展。高考加工厂通过主要媒体,宣称包揽清华、北大,对学生进行超强的应试训练,学生花不少钱来复读,这样的工厂已经变成敛财的工具。这种题海战术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很多教辅报刊早有预谋,在高考刚结束就出版特刊,称命中试题比率多少,等于加剧了坏的应试教育。孔老师如何看待这类炒作?

应试教育真实案例(应试教育的利弊)(2)

孔:您提到了很多高考乱象,问题确实比较严重。高考是社会热点,我认为有关方面需要关注的是高考如何有利于选拔人才,同时对基础教育有良好的反拨作用。社会上有些人关注的是高考的商业价值,而一些媒体跟风炒作,似乎并不清楚这样炒作的意义何在。应该说,每年最关注高考的当属那些学生家长,但他们是不会像媒体那样造势的。每年无论哪一个地方总有得分最高的考生,说不说都一样。说,而且还都冠以“状元”头衔,确实是一种炒作。

包:媒体在炒作,社会在炒作,学校也在炒作。

孔:有些大学也在这种炒作当中不能自持。其实通过录取机制各大学都能招录相关分数段的理想生源。争夺所谓高考状元的做法很难向公众表明其意义在于对人才的培养,倒像是在做表面文章。

包:他们把高考当做噱头,从中牟利。这样做等于助长了教育不公平。好学生出好成绩,这个成绩往往不全是老师的功劳,也不全是学校的功劳。有些学校实际上是掠夺了优秀的教育资源。教学和考试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我认为有坏的应试教育,不改不行。

孔:这个问题主要在于管理。有消息说,今年黑龙江省要求各媒体不报道高考状元这类新闻。社会上炒作,连大学都不淡定,中学就更不用说了。这种炒作宣传背后涉及的是一些相关方的利益。我认为,教育宣传应该有个负面清单,要明确哪些东西不可以炒作。去年清华和北大为抢所谓高考状元吵得不可开交,影响很不好。

包:抢生源的做法属于违法,要追查的。

孔:媒体报道事情会给大众一个印象,好像报道的就是有价值的。在高考问题上,炒作得分最高者是有副作用的。看来媒体对自身发挥导向作用的现实需要一个自我清醒的过程。

包:通过这类现象我们能够发现很多问题。人生是马拉松,每个人需要不断地学习。高分等于进到好大学,然而学生还需要奋斗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高分状元的炒作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何况高分状元并不都是人才。从今年的高考英语题型和内容来看,一共有9套试题,有11种题型,选择题比例分析起来很有趣。上海卷选择题占47.3%,非选择题占52.7%,可以看出,上海选用的非选择题多。其余几套试卷选择题平均占70.37%。我很惊讶,为什么英语考试有这么多的选择题?我主张减少选择题,这种题型在国际教育界都饱受争议。选择题优点不多,缺点不少。考生很容易猜测和抄袭,这样给平时教学一个极大的误导。选择题大量存在,信度和效度都不够,这种情况触目惊心,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这也说明我国对考试缺乏研究。说到试题命制方面的问题,考试形式和内容都需要尽早改革。孔老师经常研究试题,您怎么看?

孔:要解决题型不合理这个问题就必须下决心。令人欣慰的是,国家收回部分省份的命题权,为改善高考英语试题质量提供了条件。否则各省命题,各自为政,很多弊病就难以克服。今年英语高考卷除上海卷之外,选择题都超过三分之二,这就说明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为什么选择题还这么多。我认为,首先,选择题泛滥多年,似乎成了理所应当的事情。再让各省去命题,这一顽疾很难治愈。其次,选择题最大的优势在于节省成本,能省钱,省人力。再次,批阅选择题速度快,可以用机器阅卷。我曾经撰文指出,高考于2003年开始将考试时间从7月提前到6月,意味着阅卷时间增加了一个月,为英语科考试减少选择题提供了契机:即便减少选择题,增加笔答题,也能按时完成阅卷任务。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情况并没有如此发展,倒是公布成绩的时间得以提前了。这里确实有一个选择的问题:这多出来的一个月时间,是用于减少危害基础教育的选择题?还是用来应对愈发复杂的录取程序?甚或是在大学入学时间不变的情况下更加提前发放录取通知书?问题在于似乎盲目地追求考后尽快公布分数,意义何在?我们的考试青睐选择题,大概是受了美国托福考试的影响。选择题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不好。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日常教学也大量使用选择题,导致外语教学陷入题海。采用这种选项式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不到什么内容。我们需要认清,美国的托福考试和我们的高考目的不同,前者用来从别的国家选拔留学生,才不管什么后续影响。而高考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影响是直接的,深刻的。对这个问题不能糊涂。

应试教育真实案例(应试教育的利弊)(3)

包:托福有大量的选择题,这种做法也饱受诟病。我们看雅思就没有那么多的选择题,还逐渐占领了美国市场。其实英美所谓的高考和中考也没有那么多的选择题。

孔:我们有必要研究托福对我国的基础教育造成什么影响了。高考命题跟着别人走,最后坑害了我们自己。

包:我们还要质疑,别的学科没有这样多的选择题,为什么英语学科有这么多选择题?这对平时教学影响极坏。

孔:我认为,高考英语过度依赖选择题有如“饮鸩止渴”。

包:结果平时教学就变成了“怎么考就怎么练”。学生每天做的是划勾,猜测,没有真正的语言训练。这样平时学习就没有效果,更谈不上高效。这样就把外语教学给毁掉了。

孔:选择题用多了,教学变成了“以考代教”、“以考代练”。考试主管部门顶层设计要增加题型,压缩选择题,只想让教师来改变现状是不现实的。就今年的高考题来看,选择题并没有减少多少。

包:今年没有改还有情可原,但是不能遥遥无期,始终不改变题型。

孔:我觉得这方面展开学术讨论很有必要。

包:对。我们经过调查,认为英语教学是失败的。英语高考总分150分,高考平均分不超过60分。这60分里面有一部分是通过猜测得到的,学生实际达到的分数还不是60分。

孔:看来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怎么能够说服顶层设计者下决心纠正题型的偏差。

包:高考作弊今年开始入刑了,而作弊的诱因就是过多的选择题。减少了选择题就等于减少了犯罪,对教学来讲,还能起到减少题海的作用。关于修改题型的问题,现在已经很明确了,要多用建构性或产出性的题型。这是测试发展的方向。国家外研中心一直为中高考做一些探索性的实验,愿意为改革提供案例和试题样本。另外,高考英语的内容还需要探讨,我们发现,测试的效度有很大问题。语言材料本应该采用纯正的英语,可是我们发现试题中的语言材料选自习作,还有的属于胡编滥造,严重降低了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您发现今年的高考试题有什么问题?

孔:今年的试题如果和2014年、2015年的高考试题相比较,内容有明显的改善。前两年的试卷在语言材料的质量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情况有关于这两年除港澳台之外所有高考英语试卷的评介报告予以说明。考试所采纳的语言材料充当着语言样本的作用,其质量如何属于内容效度的范畴。试想,我们要考查学生的外语知识和技能,如果考试内容本身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毛病,那么学生在这些虚假语言材料之上做出的判断也不可能是真实可靠的。有的试卷命制者似乎不能鉴别外语文本的语篇质量,把一些内容虚假甚至情节荒唐的习作拿来考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将命题权收回来是正确的决定。本来,所谓自主命题权就是唬人的话,在以省际确定招生名额和录取分数线的情况下,用哪个试卷考试并没有实际意义上的差别,有的倒是试卷质量欠佳的可能性。高考是国家管理的,就应该统一考试。

包:我建议高考命题还要专业化一点,命题者要清楚基础教育阶段外语教学的基本情况。既然高考是高风险的考试,命题者有责任对试题质量把关。现在以教考分离的名义,教研员被排除在命题队伍之外,许多命题者是高校专家,时间又紧迫,命题质量很难保证。考试题型和内容方面的改革要引向深入。另外,很多省份陆续出台高考改革方案,提出外语一年两考。有的省份英语听力一年两考了。您觉得可操作性如何?

孔:我认为高考单科实行一年两考的可行性比较差。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一、要看有没有必要性;二、有没有合理性,例如英语一年两考,别的学科怎么办;三、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总的来说,外语一年两考缺乏令人信服的实际意义。

包:有人说国外一年可以考多次,为什么高考就不能?他们把考试当作一个产业,更多的是考虑经济利益了。

孔:这里缺乏可比性。比如雅思是单科考试,而我国的高考是多学科考试。从这些共同构成高考总分的科目当中拿出一个外语科目来进行多次考试,意义何在?我认为这里面还有对教育事业的责任心问题,我们不能总在试错。

包:高考不是儿戏,更不能拍脑门就任性地决定。

孔:每次试错了不是简单的纠错就可了事,这等于耽误了一批人。

包:是的,这样做毁了孩子们的前程。

孔:我同意您的观点,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关于教考分离的说法,我不赞成,因为教和考本来就是相辅相成,密切相关的。若从基本层面来看待教和考,它们是不能分开的。至于如何组织人员出题,那是技术层面的问题。

应试教育真实案例(应试教育的利弊)(4)

包:我强烈呼吁,中高考命题必须要有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参与进来,以确保命题质量。我还要问,有考试就有复习。我调查发现,现在的高考复习陷入到困局当中。大家可能听到各地教辅腐败的消息,我发现有十大陷阱。其中一个陷阱就是题型训练。我不认可这样的说法,就是有人说的,中高考复习使用过去的“真题”就能一步到位。学生还没有到那个程度,怎么能用模拟考试题?我还不同意为了复习就过早地结束课程。关于高考复习,您怎么看?

孔:您开始就提到,有好的应试教育和坏的应试教育。目前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都把三年的教学任务压缩至两年,拿出一年时间来复习,我认为这就是坏应试教育的表现。要克服坏的应试教育,可否考虑从顶层设计入手,限制复习时间。有些学校甚至从高一就开始做大量的高考模拟题,冲击了正常教学。针对这种乱象,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有所作为。

包:还不仅仅是行政管理,这里有理念的问题。

孔:理念的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解决。

包:这说明平时教学和平时考评没有做好。如果平时的教学和评价都和高考高度联系起来,加进去大量的考试题型,这等于颠覆了语言教学的基本规律。您有什么建议?

孔:仅仅依靠教师来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很难。解铃还须系铃人,关键还是解决高考题型的合理化问题,当务之急是压缩选择题的比重。

包:今天我们主要探讨关于高考的各种问题,分析了应试教育的利弊。还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国家外研中心多年来举办中高考会议,对考试深入研究,在全国起到引领作用。孔老师多年参加中心的多种活动,在此向您表示感谢,希望继续支持我们的工作。

孔:我做的还很不够。国家外研中心确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基础教育做出了许多贡献。高考英语试题命题课题研究组将对今年的试卷进行评析,并发布评介报告。具体情况及相关建议可参见评介报告蓝皮书。

包:每次采访您,总能听到您的新想法,新观点。谢谢孔老师。

孔:感谢包老师特意来长春见面。意犹未尽,再聊吧。

(本文首次发表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16年第9期)

应试教育真实案例(应试教育的利弊)(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