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双子杀手片酬(双子杀手票房扑街)
大数据文摘出品
作者:刘俊寰
上映快小半个月了,李安导演的《双子杀手》大家都看了吗?
这是李安继《少年派的奇幻漂流》(2012)和《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2016)之后,再次推出的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革新之作。
但从评价上看,大家对《双子杀手》褒贬不一,有人说它情节空洞故事简单,也有人力挺李安导演对技术的全新探索。
不管怎么说,《双子杀手》的卖点仍然在于“120帧 4K 3D 数字人物”的视觉尝试,电影以何种方式逼近真实,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打造出“年轻版”的虚拟角色。
其实,李安对于技术的“迷恋”实际从《少年Pi的奇幻漂流》就开始了,当年3D技术还没有发展成熟,但李安还是坚持选择了3D方式,在拿到第85届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时候,李安坦言拍摄过程的艰辛,“有时候整个晚上12个小时连一个镜头都拍不下来”。
到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又是首次将“120帧 4K 3D”的方式呈现在了全球观众眼前,革新了电影的视觉语言。
《双子杀手》李安再次率先革新电影技术,在“120帧 4K 3D”的基础上,利用AI技术直接创造出了一个数字人物!
AI时代,李安如何将技术融入叙事
本着《双子杀手》并非靠故事吸引人的观点,文摘菌小小地剧透一下!
电影中,威尔史密斯一人分饰两角,同时出演了50岁特工Henry和23岁特工Junior,也就是“年老版”自己和“年轻版”自己。
虽然听上去和以往的技术实现并无差别,但换句话说,《双子杀手》完全实现了真实明星克隆版的全片数字化,是不是一下子就高大上起来了!
不难想象创造一个数字化人物的难度,这不是磨皮去皱,也不是“面部置换”,是对演员表演百分之百的视觉捕捉。
实现这项技术的是早已在业界声名鹊起的维塔工作室(WETA WORKSHOP),那些你叫得出名字、叫不出名字的科幻电影,或许都和他们有过一腿。
官网链接:
wetaworkshop/
维塔工作室共计已经获得了6项Oscar和10项BAFTAS提名,成绩相当傲人!
在打造《双子杀手》的数字人物的时候,他们主要借用了数据处理与人工智能技术,通过面部识别设备和动作捕捉设备,完全由数字计算生成年轻版的角色,这大大降低了特效师的工作量。
拍摄时,威尔史密斯要带上一个头部模具,模具上的两台摄像机能最细致地记录他所有的面部表情变化。
特效师再通过模具校准脸上所有的跟踪点。
随后在电脑上进行计算和转换,重构虚拟形象Junior的整个面部和表情细节。
最终呈现效果就如图所示,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不仅拥有如假包换的皮囊,还拥有自然且丰富的表情。
在打造年轻版威尔史密斯的时候,维塔工作室还参考了他20多岁时候的录像视频,不是任何电影中被处理过的影像视频,而是捕捉他生活中最真实的素颜状态。
李安导演自己也说道:“这次能够和威尔史密斯合作这部新片,是一次非常特殊和美妙的体验,因为要感谢最新的科技,能够让我不只是跟一位威尔史密斯、而是跟两位同时合作。”
也正是通过数字人物的实现,李安电影中的矛盾点才得以最大化地显现出来,即真实与虚构、压迫与反抗、观看与被观看等,这些都建立在“120帧 4K 3D 数字人物”的基础上,可以说,《双子杀手》真正把技术融入到叙事中去了。
不过,这也不是该技术的首次运用。《钢铁侠》、《终结者》等电影都已经让观众见识到了该技术。最近,该技术在马丁西科塞斯的新片《爱尔兰人》也有大规模使用,三位演技派老演员重返中年,上演纽约黑帮传奇。
但是,也有相关评论针对该项技术无不感到遗憾,因为科技可以让他们的脸看上去年轻,但却无法让他们的神态和体态重回盛年。观众依然能很明显地看出,“年轻”的阿尔帕西诺从沙发上起身的时候,蹒跚迟缓宛如一个老人。
前AI时代,那些神奇的“易容术”
在利用AI技术之前,想要在视觉上实现对演员的“修饰”,都并不是那么简单,因为这需要演员自身的努力。
克里斯蒂安贝尔可以说是行业典范了,他曾为《机械师》(2004)减重63磅(28.5公斤),随后为拍摄《蝙蝠侠前传1:侠影之谜》(2005)恢复健壮身材,2010年的《斗士》再次狂减30磅(13.6公斤)。
杜琪峰导演的电影《大块头有大智慧》(2003)中,刘德华穿上肌肉道具变身大隻佬,不得不说,这个扮相让观众有点出戏。
正如上文所说,不管是“同框的一人分饰两角”还是“电影回春术”都并非首次出现,那么在AI技术之前,他们是如何实现的呢?
“电影回春术”:Digital Domain的“表情捕捉”
2008年的电影《返老还童》想必大家也都还留有深刻印象,这不仅是著名导演大卫芬奇的代表作之一,也让布拉德皮特收获到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他在这部电影中从年老演到了年轻。《返老还童》也拿下了第81届奥斯卡的最佳化妆和最佳视觉效果奖。
而布拉德皮特能够成功“变老”,这要归功于Digital Domain公司和VFX。
他们先把三个不同人生阶段(60岁,70岁,80岁)的人物外形画下来,然后,将扮演男主的不同演员的肩部、头部拍摄下来进行组合调整,设计出同一人物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外形。
这些外形设计还需要再次扫描调整,才能和皮特的真人表演结合。
Digital Domain公司拍下了皮特约120种表情,然后把这些信息放入不同的3D模型中处理,创造了数以千计的皮特模型。Digital Domain公司管这技术叫“表情捕捉”。
Digital Domain公司用了很多软件工具尝试让数码模型动起来,他们一帧一帧地比较皮特的真人表演和表情数据库里的异同,搭建起一个CG模型,然后将模型和真人表演连接起来。
在国内,这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只是国内的电影特效公司更多用“磨皮 去皱”简单两步,效果就不那么尽如人意了。比如《神探蒲松龄》(2019)中的成龙大哥,尽管制作团队特意参考了早期成龙主演电影,并结合二维与三维的技术手段,对成龙进行了年轻化处理,但不得不说,这个妆容看上去违和感十足。
一人分饰两角同框:动作捕捉技术实现革新
AI之前一人分饰两角同框的电影也不是没有。
最典型的是让演员在同样场景下演出两遍,过程中机位、灯光、构图等都保持相同,演员换装后重新走位演绎另一个角色,最后通过后期处理实现同时出镜。
同样以成龙大哥为例,《双龙会》(1992)算是比较早的运用电脑画面合成技术,实现“一人分饰两角同框”的了。
或者在关键场景采用“替身 错位”的方式,比如《新白娘子传奇》中许仕林高中状元去见许仙的相认场景。
而随着“动作捕捉”技术的诞生和发展,这些略显笨拙的方法逐渐成为过去时,1997年詹姆斯·卡梅隆拍摄电影《泰坦尼克号》的时候,借助动作捕捉技术建立了CG人物动作库。
2001年,彼德·杰克逊用《指环王》塑造了影史上最著名的动作捕捉角色——咕噜,这个技术在“猩球崛起”系列电影中更是得到了大规模运用。
到了2015年的《速度与激情》第七部,利用兄弟替身 动作捕捉和数字合成,已经可以让保罗沃克“起死回生”!
技术的发展也在改变着电影的生产方式和呈现方式,不管是“电影回春术”还是“一人分饰两角同框”,甚至是创造完全虚拟的“数字人物”,都将得到实现,更会逐渐迈向成熟。
说回《双子杀手》,从票房上看,李安似乎是失败了。据称《双子杀手》的成本达到了1.38亿美元,而截至目前的全球票房仅有1.65亿多美元。
但是真的如此吗?现在下定论或许还为时尚早,就像我们也会疑惑“120帧 4K 3D 数字人物”真的会是电影的未来吗?
时间会来证明这一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