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地锅馒头(扶风睁眼锅盔馍)
陕西八大怪之二就是锅盔像锅盖,它这样说:饼大直径二尺外,又圆又厚像锅盖。陕西把饼叫锅盔,里酥外脆易携带。
凡到过扶风县的人,几乎无不称赞扶风“睁眼锅盔馍”独具特色,扶风“睁眼锅盔”馍形状象头盔状,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干硬耐嚼,内酥外脆,白而泛光,香醇味美。成品锅盔馍直径约一尺,厚度约三寸,中厚而边薄,色黄而不焦糊。稍薄的锅盔馍可以用手掰着吃;而厚的则需用刀子切,被誉为“睁眼锅盔”。因为厚,吃时得使劲张嘴,而习惯上,人一旦张嘴必然大睁眼睛,所以叫“睁眼锅盔”。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发面的酵母发的旺,发面起来了许多渔网一样的泡泡,就像人睁开了眼睛。
《扶风县志》(199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第十一章农业科技记载:小麦,汉武帝天汉年间,本县大面积种植。全县种植小偃6号30万亩以上,占小麦总面积百分之七十。扶风睁眼锅盔馍是用小麦面粉做成的。
扶风睁眼锅盔馍和生命有关联,是生命中的一个礼物。扶风至今传承一种风俗,外孙子过满月,外婆都要送睁眼锅盔馍贺满月馈赠礼品。
传说,扶风睁眼锅盔馍是古时战斗的军粮,当时秦军行军时传说,扶风睁眼锅盔馍是古时战斗的军粮, 当时秦军行军时士兵配发的墩饼,一个都有五六斤重,一个墩饼的直径大约在50—60厘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厘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携带方式也很独特,两个墩饼为一组,在每个墩饼上钻两个眼儿,用牛皮绳系好,前胸、后胸各搭一个,如同民间过去常用的褡裢一般。这一特殊的携带方式在突遇作战时,墩饼竟成了极好的单兵护具,起到了盔甲(防弹背心)的作用。更难得的是,敌军射过来的箭,扎在墩饼上,被秦军士兵拔出来后,又可用来射杀敌军。墩饼能“吃箭”,也成了秦军获胜的一大法宝。
而后士兵们便把墩饼唤做“锅盔”,即用锅烙出来的硬面盔甲。“锅盔”也由此而名声大振。秦人出门,家中必烙锅盔,让出门人带上,这一习俗延续至今。秦军能力克群雄统一六国,除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原因外,“锅盔”作为战士的主要干粮,也有着突出贡献。锅盔的保质期比较长,可以和今天军队所使用的压缩干粮媲美。其他国家的军队在这一点上,已先输给秦军一筹。唐朝时,相传武周(唐武则天)时期,官兵为武则天修建乾陵时,因工程巨大,大量民工需要忙碌工作,且工地无烹调用具,所以官兵以头盔为炊具来烙制面饼,吃锅盔馍充饥干活。
三、扶风睁眼锅盔馍的制作工艺
扶风睁眼锅盔馍的制作方法:发酵、烙烤,味型:淡香味,麦香味,原料:面粉5kg(用水2kg)、碱面30g。酵面夏季350g,冬季750g,春秋季500g。制作工艺,按季节掌握水温,先和成死面块,放在案头上用木杠压,边折边压,压匀盘到,然后切成两块,分别加入酵面和碱水再揉压,视面的软硬程度,如面软可加些干面再压,直至面光色润,酵面均匀时,用温布盖严盘性。扶风人做锅盔,将面和得很硬,甚至用手都揉不动,只能借助木杠子,用全身的力量来压揉。压成圆饼以后,放在铁锅里,用麦秸火慢慢烙烤,用文火慢慢烙之,炕干水分、皮微焦黄而瓤干香醇。锅盔即使在炎热的夏季,放上10天半个月也不会起霉变质。这样,烙成的锅盔外脆里酥、清香可口,即便放上十数八天也不会变味。出锅的锅盔馍直径一般都在二尺以上,很像一个大锅盖,展现了扶风人纯朴性格和豪爽气概。扶风睁眼锅盔馍从古时一直流传至今,由于历代劳动人民不断地改进制作方法,锅盔馍的质量也越来越好。改革开放以来,法门寺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旅游者,街面上卖睁眼锅盔馍的人家越来越多,逐渐成了扶风特有的名贵小吃,誉满各地。
现在各地游客游玩了,他们总爱吃扶风县的特产——睁眼锅盔馍,临走时还要带上些,让自己的亲朋好友尝尝扶风睁眼锅盔馍的美味。
2019年4月28日于扶风
注: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