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一碗腊八粥(鲁先圣文化记忆)

记忆中的一碗腊八粥(鲁先圣文化记忆)(1)

经典的文化记忆——腊八粥

鲁先圣

腊八粥又称佛粥、五味粥、七宝粥、七宝五味粥等。用粳米、糯米、麦米、玉米、薏仁米等制作而成,全国各地大都流行腊月初八喝粥的风俗。

关于腊八粥的来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朱元璋少时为地主家放牧,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有一次,正是腊月初八这一天,他在野外放了一天羊,到晚上还没有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于是他就在野外到处找东西充饥。突然间,他在田边发现一只长得肥肥的大老鼠慌慌忙忙逃进一个老鼠洞里,朱元璋走近那个洞口,用树枝掏了掏,在老鼠洞中发现了一些各种各样的粮食,显然,这是老鼠的冬储粮。朱元璋掏了一大把五谷杂粮,其中有小米、玉米、花生、红豆等。他将这些杂粮洗净,煮成粥,吃起来美味可口。朱元璋做了皇帝后,仍惦记着他少时亲自做的“杂粮粥”。他规定在御膳堂要做这种五谷杂粮粥,并钦定这种粥的名称为“腊八粥”。御厨在粥中另加入芡实、莲子、桂花、桃仁、小枣等,使这种粥格外香甜可口。后来这种粥又传到民间,一直相延到今。

还有一说是古时有一个年轻人,继承了大量的财产,但因好吃懒做,不善理家,不久就将家产挥霍尽了。到了腊月初八这天,快过年了,本来要准备各种过年食物,但是他只有粮仓角落里为数不多的一些散落的豆子了。做干粮已经不够,他想只能熬稀粥过年了。他就捡拾起来煮粥。想不到,这“腊八粥”美味无比,非常可口。他于是变卖家产买进各种杂粮熬这种粥卖,并把粥命名为“腊八粥”,几年下来,竟然又成了富甲一方的大财主。“腊八粥”的习俗也逐渐形成了。

据《因果经》、《释迦谱》等佛典说,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行,云游四海。有一天,他因饥饿和劳累昏倒在野外,被一放牧女童发现,女童急忙跑回家寻找食物。可她家境贫寒,缺衣少食。自己家种的杂粮都快吃光了,只剩下很少的几粒。姑娘向来慷慨大方,乐于助人,她将每个粮袋子底下所剩无几的粮食搜罗在一起,加上一些自家种的果仁,用清泉水煮了一大碗粥,端到佛祖面前,一口一口地喂他。释迦牟尼吃了香喷喷的粥后,很快苏醒过来,并跑到附近的河中洗了澡,坐在菩提树下静思,终于在腊月初八这天悟道成佛。后来佛教信徒就在每年腊月初八煮粥供佛。所以,腊八粥又称佛粥。每到这一天,寺庙里的僧众将募化来的斋粮煮成稀饭,来供奉神佛,将佛粥供过之后,再分给穷人食用。后来,腊八粥流传开来,成为民间的一种习俗。南宋诗人陆游留下了这样的诗句:“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每年腊月初八的“斋僧”和“施舍饮食”就演变成喝腊八粥了。在古人的诗文中,对此也多有提及。陆游有诗:“今朝佛粥更相赠,更觉江村节物新。”清人李福也有诗云:“腊月八日粥,传自梵王国。七宝美调和,五味香糁入。用以供伊溜,藉以作功德。僧尼多好事,踵事增华饰。”

历史上,每到腊月初八这天,佛教界都要用小米、黄米、红豆、绿豆,佐以红枣、松子及蘑菇等煮“佛粥”,用来施舍穷人。而民间百姓,则在腊八这天将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杏仁等用微火煮熟炖烂,再添加红糖,做成八色香粥,称之为“腊八粥”。腊八粥煮成之后,亲朋好友之间要互相赠送,还要拿出一些施舍给穷人。

在今天,“腊八粥”已经没有了施舍和佛家的任何意味,早已经成为中国美食文化中的一分子,成为家庭餐桌上的常客了。

记忆中的一碗腊八粥(鲁先圣文化记忆)(2)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