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下惠坐膝不乱(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柳下惠坐膝不乱?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柳下惠坐膝不乱(柳下惠为士师三黜)

柳下惠坐膝不乱

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担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多次被罢免。有士大夫之类的官员劝他:“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另寻高就呢?)”柳下惠说:“我以直道事人,到哪里不会被多次罢官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

这句话开始就是“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我们看,这句话没有“子曰”或者“孔子曰”,但从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应该是孔子在国学大讲堂讲课的内容,由学生记录下来,后来编撰《论语》的时候,集结出来的。

《论语》中像这样的记载,还是比较少的。

我们来看“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这句话。

柳下惠在《论语》中出场三次,一次是《论语•卫灵公篇》记载的,“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臧文仲大概是个窃据官位而不称职的人吧!他知道柳下惠贤德,但不能举荐他,和他共立于朝。)《论语•微子篇》记载两处“柳下惠为士师,三黜。”另一处是;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是他的食邑。他曾担任过鲁国士师之类的官,后来成了“逸民”,他“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西汉刘向在《列女传•柳下惠妻》记载,“柳下惠处鲁,三黜而不去,忧民救乱”。展禽有一颗忧国忧民忧天下的心,他不愿意舍去家乡,还是希望在自己的国家为人民做力所能及的服务。他死后,他的妻子用“惠”做他的谥号,什么叫“惠”呢?《逸周书•谥法解》:“柔质慈民曰惠,知其性;爱民好与曰惠,与谓施。”按照《谥法》的规定,周朝天子、各国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谥号”的资格;汉朝规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谥号”的资格;唐朝二品以上官员有得“谥号”的资格。这么一说的话,柳下惠的谥号是“私谥”,不是朝廷颁赐的,是由亲友、门人给予的谥号。

“士师”,在春秋时期是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鲁国的士师,还不是周天子的士师,这个官看起来并不大。

再来解释一下“三黜”。“三”是“反复多次”的意思。并非实指三次。“黜”是一个形声字,本义是黑暗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是:“降职或罢免黜,贬下也。”“三黜”就是多次被贬了下来。我们看啊,这柳下惠同志仕途并不顺利啊,多次被罢官。

“柳下惠为士师”意思是柳下惠曾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有些人解释这句《论语》的时候,喜欢加上柳下惠是无罪被罢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按照“黜”的原意,还是觉得理解成被贬了下来,比较惬意。

我们接着看,人曰:“子未可以去乎?”

古代“人”的含义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广义的“人”,指一切人群;狭义的“人”,仅指士大夫以上各个阶层的人。这里的“人”,我觉得理解成与“民”相对应的概念比较好,因为柳下惠“三黜”,在当时来说;没有什么通讯手段,宣传的手段有限,一些基层的老百姓不一定能知道这个事儿;再一个对于柳下惠的才能也不一定了解的那么清楚。而说话的这个人,一是知道柳下惠的“三黜”,二对柳下惠的才能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因此,解释成士大夫之类的人,比较好一些。

“子未可以去乎?”有官员劝他说:“您不可以离开鲁国,另谋高就吗?”这个人的意思,既然你有才能,但在这里为官却“三黜”,你离开这里吧,完全可以凭借你的才能,当上一个官的。听了这个人的话,柳下惠是走还是留啊?这时,我的耳边突然想起了歌手周华健的一首歌:“其实我想走,其实我想留,留下来陪你度过每一个春夏秋冬。”柳下惠离开家乡了吗?我们接着分享。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谁“曰”的啊,这里省略了主题“柳下惠”。从这句话中,我似乎看到一个真正的柳下惠,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个人的得失,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可谓是宠辱不惊,真不愧是一个“逸民”。

“直”,《说文》:“直,正见也”。“直”的本义是不弯曲,与“枉”、“曲”相对。“直”在《论语》中出现16次,儒家的“直”,不仅是对个人道德的基本要求,更多体现的是“能使枉者直”的意思。《论语》中的“直”有四种境界:一是正直,二是智直,第三是勇直,第四是仁直。《论语•雍也篇》 记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里的直就是正直。(孔子说:“人能生存是由于正直,那些不正直的人也生存下来,是由于侥幸避免了灾祸。”)这就是一个人需要正直。《论语•卫灵公篇》记载,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孔子说:“史鱼正直啊!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行像箭一样直;国家政治黑暗,他的言行也像箭一样直。蘧伯玉是一位君子啊!国家政治清明时,就出来做官;国家政治黑暗时,不同流合污,而是把自己的本领收藏起来。”)我们一看就能明白,卫国大夫史鱼的“直”就是“勇直”,而另一位大夫蘧伯玉的“直”就是智直。而本章句《论语》中的柳下惠就是仁直。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接着分享。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直道”与“枉道”相对。枉是弯曲,不正,引申为行为不合正道。“枉道”就是一个人不坚持原则,做事不合道,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这人不走正道。

“父母之邦”是父母居往的国家,这里指祖国。

柳下惠说:“我以直道事人,到哪里都会被多次罢官的;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为什么一定要离开本国呢?”我们从柳下惠的话中,感觉到一种语言的魅力,意义对称,语言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人在这个世界上活着,有“直道”,也有“枉道”,到底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由自己的心决定的。

“直道而事人”的“直道”是正直之道。一个人为人正直,秉公办事,就是“直道”,也就是坚持原则地去工作。

柳下惠“直道而事人”,就是按照礼仪、规矩办事,这是柳下惠的德行。因为他正直,抱定一颗为“父母之邦”的人民做力所能及工作的心,所以,无论当权者欣赏不欣赏,他都是如此,因为他心中装着鲁国的老百姓,如果不坚持直道,他如何能为父母之邦的人做奉献啊?

我们再来看“枉道而事人。”枉道就是邪曲之道,不是正道!

春秋末年,礼崩乐坏,如果一个人用“直道”来侍奉当政者,你到哪一个国家,都会被“三黜”的。换句话说,当政者都不喜欢正直又行道义的人。如果舍弃了“直道”,心地不正直,以“枉道”事人,说白了,就是去谄媚、奉承当政者,这样做的话,在鲁国就不会被罢黜,在其他国家也是一样的!

我们知道孔子,他做事符合中庸之道的,《论语•子罕篇》记载,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孔子说:“按照礼法,举行祭祀时应该戴麻做的帽子。但如今大家都戴黑丝做的礼帽,因为这样比较节俭。在这一点上,我从众;晋见国君必先在堂下行拜礼,是古礼的要求,现在大家舍弃了堂下拜这个仪式,直接到堂上跪拜就算完了,这是骄傲简慢的行为。即使违背众人的意思,我还是坚持先要在堂下跪拜。”)柳下惠也不是不知道变通,而是他不喜欢违心而作,逆道而行,他还是坚持自己做事的原则。无论在哪里,决不走歪路,而走正路,这种做法自然是不可能被邪曲势力所容忍的。其实,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

孔门弟子在编撰《论语》的时候,也没有记载孔子对这件事的态度,同时他们也没有表态。但从字体行间里,我们可以看出孔门对柳下惠的认可。

在这里,我为柳下惠点赞,因为他坚定信仰,坚持“直道”而行,无论如何罢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我坚信;现代中国,柳下惠式的人物越多,我们的社会就会早一天进入大同社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