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沉默的一生(沉默具有两面性)

沉默具有“两面性”

重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沉默的一生(沉默具有两面性)(1)

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由沉默导致的悲剧,往往是令人痛心的。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在我们身边:坐过站的乘客不顾全车人的安危,抢夺公交车司机的方向盘,或者是当街行窃的小偷形迹败露之后威胁并殴打受害人……碰到任何不合常理的事情,如果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沉默”,必然会助长了恶人的嚣张气焰。

《沉默的大多数》是王小波的一篇杂文,谈得最多的就是文革时代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尤其在精神上的愚弄。几乎每篇文章里都脱离不了“老三届”的话题,和对文革的审视与批判。初看是调侃,再看是讽刺,最后却能品出一点和伤感……读着读着,慢慢地开始心痛,为那一些无奈,为那一些絮絮不休,为那一些被压迫的生命,为那一些对自由的寻求。

“沉默”,是人性的冷漠,是灵魂的怯懦。王小波说他曾经也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其中一人,现在变得不沉默了,想要说点什么,但我认为他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说,毕竟,有独立思考能力,有批判精神并敢于说出来的人还是少数,多数人只是复制粘贴别人的说法而已。王小波认为,在那样一个没有理性的时代中,“话语”太多的人往往是不理性,缺乏思考和常识的人,他这样写道:“我说到这件事,是想说明我自己曾在沉默中学到了一点东西,而这些东西是好的。这是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很显然,他从沉默中学会了冷静和思考,身处“沉默”才能够不“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的窘境。这种“沉默”是积极地,符合“沉默是金”的道理,造就了一个冷静、理性、睿智的人,减少了因冲动而犯错的可能。

坦率的讲,王小波的文字没有那么强的煽动性,而是以一种隐喻且缓和的方式阐明自己的思想和道理,因为他本人就很反感洗脑,他不想把自己的一些观念强加给别人,而是提醒你应该去独立思考。他想去感染的也并非一帮愚昧的群体,而是希望启发一个个理智的个体,当这些个体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量变也就可以产生质变了。所以说,这样的作家和这样的文章,可以算是社会质变的催化剂,对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自古以来,不思考的人是居多的,有些是不愿意思考,有些是没有能力思考。刚开始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会让人以为这本书想表达的意思就是中国的大众太沉默了,大家面对问题都选择不说,于是作者鼓励大家说出自己的想法,鼓励民众意识觉醒。现在读完这本书,我知道当时的理解太简单了,沉默的大多数只是这本书里的一篇文章,书里还有很多文章讨论了其他的一些社会问题。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光是能有意识去思考这些问题就很不错了,何况还够胆写出来,非常不易。

“直话直说”有它的好,“沉默以对”也有它的利,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如果人人都“没事瞎捉摸”,去思考人生意义,去思考社会问题,很可能引起社会的动荡。所以,我们这个民族一直就“习惯性的沉默”,从小父母就教我们做人要低调,做事也不能张扬。到了学校,老师教我们“沉默是金”,多听少说,韬光养晦,厚积薄发。进入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经验也告诉我们枪打出头鸟,祸从口出,一定要谨言慎行。

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一个人可以选择沉默,但千万不要放弃思考。如果缺乏了必要的思考,自然就失去了选择沉默的主动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