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自然以和谐宁静美丽:还自然以和谐美丽

来源:人民日报“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2019年7月27日,主席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的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指出,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还自然以和谐宁静美丽:还自然以和谐美丽?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还自然以和谐宁静美丽:还自然以和谐美丽

还自然以和谐宁静美丽:还自然以和谐美丽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荒漠化防治取得显著成效。”“库布其沙漠治理为国际社会治理环境生态、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中国经验。”2019年7月27日,主席向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举办的第七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致贺信指出。

主席强调,荒漠化防治是关系人类永续发展的伟大事业。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努力,加强防沙治沙国际合作,推动全球环境治理,全面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还自然以和谐美丽,为人民谋幸福安康。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受影响人口多、风沙危害重的国家之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应对荒漠化挑战。近一年来,我国持续加强依法治沙、科技治沙、工程治沙,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互促共赢,持续推进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一场新雨过后,库布其沙漠腹地蓄出片片水洼,株株灌木耸立水中。

“今年春季开始,计划用3到5年,在沿黄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亿利治理区域内,再植树1000万株。”亿利库布其生态事业集团总裁奥宝平说,亿利的专家和团队不仅准备了优质苗木,还提供全流程的种植标准和工艺技术包。

位于黄河“几”字弯之南的库布其沙漠,是我国第七大沙漠。“如烟黄沙遮蔽日,生机绿木断绝地”,刻画着库布其的过去。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当地群众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库布其治沙人植绿大漠,以大量可歌可泣的治沙壮举,让库布其的绿色不断铺展。

“党委政府政策性主导、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科技持续化创新”四轮驱动,80多家企业投身于库布其治沙和沙产业开发,追求“绿富同兴”。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等发布的《生态安全绿皮书:西部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发展报告(2019)》显示,库布其沙漠有效治理沙区超过6400平方公里,绿化超过3200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区域沙尘天气比20年前减少了95%。

何止库布其!中国版图上,沙区很多地方正发生着这样可喜的嬗变。在遥感影像地图上,我们真切地看到,中国北方版图黄沙中的绿色,正由过去的一个一个点,连成一片又一片。

监测数据定格下这一幕幕转变。2004年以来,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均保持缩减态势: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的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沙区植被指数呈增长趋势,荒漠生态稳定向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说,以前“沙上屋顶”“沙埋农田”的现象基本没有了。

我国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扩展,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缩减”,荒漠化和沙化程度“双减轻”,沙区植被状况和固碳能力“双提高”,区域风蚀状况和风沙天气“双下降”。

“全球新增绿色1/4来自中国!”国际上根据卫星数据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球2000年到2017年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贡献比例居全球首位。这其中相当一部分源于沙区国土绿化。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背后是中国人遏制沙患的不懈努力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这一历史性转变的背后,是中国人遏制沙患的不懈努力。

“为加大沙区生态保护和治理力度,我国加快推进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一系列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扎实开展固沙治沙。”孙国吉表示,全国防沙治沙力度不断加大,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全面落实沙化土地封禁保护修复制度方案。

与此同时,一大批龙头企业、治沙模范积极参与,广大公众踊跃行动,使得绿色延展、沙丘止步。

在三北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183平方公里。在京津风沙源工程区,内蒙古、陕西、河北、北京已建成6条生态防护林带和成片森林带……

“1978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的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累计投资超过1万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全国生态状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工程规划期限之长、覆盖范围之广、投资力度之大,在世界各国是非常罕见的。

漫长的治沙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盲目“向沙漠进军”,在不适宜栽种草木的地方盲目种树种草,是违背自然规律的。“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治理那些人为造成的沙化土地,重点在水资源条件较好的区域及公路边等地人工造林。”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副会长、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表示。

依托科技创新,尊重自然规律,一手抓人工治理、一手抓自然修复,中国防沙治沙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治沙“药方”越来越多样,效果越来越明显。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三北工程林区,选取30个具有代表性的县(旗、区),开展精准治沙试点近200万亩,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在三北六期工程建设中,将进一步扩大精准治沙的范围,科学采取封飞造、乔灌草合理配置的治沙模式。”孙国吉表示。

2013年,我国启动实施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截至目前,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总数达104个,封禁保护面积达174万公顷。封禁保护,消除了放牧、开垦等人类活动的影响,让沙区植被逐渐自然恢复。

治沙与治穷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各地科学开发利用沙区光、热、风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与加工、沙漠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增加了农牧民就业机会,拓展了增收渠道,加快了脱贫步伐。”孙国吉表示。

中国荒漠化防治经验走出国门,先进技术、治理模式得到推广

中国荒漠化防治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中国率先在世界范围内实现了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为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称赞:“中国对沙漠的治理,可成为全球楷模。”

政府主导与民众参与相结合,自然修复与人工治理相结合,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讲求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中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荒漠化防治道路,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治沙经验,为世界医治“地球顽疾”,贡献了“中国智慧”。

据统计,土地荒漠化使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15亿人口深受其害。近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荒漠化防治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中国荒漠化防治先进技术、治理模式得到推广。

去年12月,中国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签约共建的全球第一个国际荒漠化防治知识管理中心,在宁夏揭牌,举办了第一期国际培训班,来自15个国家的21名国际学员参加研修。中国不遗余力帮助受荒漠化危害的发展中国家增强治理能力,打牢发展基础,共同走上绿色发展之路。

我国防沙治沙成绩显著,但仍面临不少困难。总体上看,我国仍缺林少绿、生态脆弱,荒漠化土地达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1/4;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近1/5。

“立地条件较好的地方已经基本完成治理,剩下的大多数地方建设条件较差,环境相对恶劣,气候干旱少雨,治理难度和成本越来越大,防沙治沙进入了‘啃硬骨头’阶段。”孙国吉说。

而且,已治理的沙化土地极易反弹。“当前,沙区生态极其脆弱。监测显示,荒漠植被盖度小于20%的沙化土地占全部沙化土地的一半以上。”孙国吉说,已治理的沙化土地仍处于生态修复初级阶段,如果保护利用不当,极易成为新的沙化土地。

杨文斌认为,做好防沙治沙工作,关键在用好水,提高水的附加值;进一步增加投入,并保证资金精准使用;沙区土地资源广阔、光热资源充足,在做好用水文章的前提下,可以合理有序发展沙产业,实现生态治理与群众增收的双赢。

孙国吉表示,“十四五”期间,防沙治沙将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合理利用的方针,遵循自然和经济规律,重点在生态区位重要的边疆地区、主要沙尘源区以及江河流域等,采取工程固沙、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等措施,计划完成治理任务850万公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