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的过年的习俗 过年习俗皆是乐儿

全部的过年的习俗 过年习俗皆是乐儿(1)

全部的过年的习俗 过年习俗皆是乐儿(2)

全部的过年的习俗 过年习俗皆是乐儿(3)

王蕾/文

包饺子,贴春联,逛庙会,年年过春节,岁岁有惊喜。传统节日讲传统,过节老礼儿有讲究。

吃着糖瓜办年货

过大年,自腊月二十三起。每年从这天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作“迎春日”,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前十日,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糕糖果品,一应采办充足,还要备些过年时串亲访友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置新帽,准备过年时穿戴一新。

过年的第一宗食品就是“糖瓜儿”。所谓“糖瓜儿”,就是用饴糖做成的瓜状糖球,有大有小,大的如小西瓜。“糖瓜儿”过去最主要的享用者是“灶王爷”,因为每到腊月二十这天,民间的传统习俗是“糖瓜祭灶”。每家每户把“糖瓜儿”和蒸好的切糕,供奉在灶前贴了一年的旧灶君像前。请他老人家享用,为的是让他吃后嘴里甜甜的,好“上天言好事”,到玉皇大帝那儿多说好话。等焚香叩拜已毕,即揭下旧灶君像,用火焚化,送灶王爷上天“汇报工作”。到除夕,再把新“请”来的灶君神码贴好,表示“一家之主”已“回宫降吉祥”。

几十年前,北京有句老话:“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什么意思呢?关东糖就是我们所说的“糖瓜儿”,腊月二十三被称为“小年”。过小年,就是年关到了,债主子就要登门催债,手头拮据还不了债的人,只好跑到外边躲起来不敢露面儿。冰天雪地,东藏西躲,算是“要了命”了。“煮饽饽”是满族人对饺子的称呼,等到除夕一过,爆竹声中家家煮饺子迎新年,债主不再上门,躲债的回家过年,这才有了前面的两句老话。

老礼儿春节怎么过

春节是一个“套路性”很强的节日,按照民间习俗,从初一到初十每天都有特定的称谓和相沿成习的娱乐、祭祀、饮食、禁忌的内容,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儿。10天的活动基本上是围绕着当天的代表物象展开,可以这样叙述:

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粘鸡蛋,

初四在家吃折箩,破五开张听喜歌。

初六上街把穷扔,初七街头看后生,

初八顺星初九蚕,初十祭石保平安。

节日鱼肉多,初一吃素馅饺子既有利肠胃,又取一年“素净”吉利之音。初二吃炸酱面,酱是古代北方民族狩猎和行军必带食品,肉、菜、粮均可以就着酱吃,有缅怀先人,不忘世交之意。初三忌吃猪肉,只好烙饼粘鸡蛋,因为初三串亲戚,常言道“姑表亲,打断骨头还连着筋”,所以要把鸡蛋粘在烙饼上一起做。初四传说灶王爷查户口,不宜外出,在家里打扫垃圾,把积存的“年货”吃完,名曰“折箩”。初五叫“破五”,商店开门,放鞭炮,摇算盘,敲秤盘,打竹板,唱喜歌,吃肉丸饺子。初六扔穷,从这一天起家中垃圾可以外扔,“马日”不吃荤腥,吃黏面做的“驴打滚”。初七要尊重人,犯人不处斩,大人不训孩子,满16岁的青少年可以梳洗打扮结伴出游。初八是“顺星节”,诸星下界,捻灯花敬“流年照命星宿”,以免过“不知天光日夜,等于过糊涂日子”,教育青少年爱惜时间。初九丝麻祭螺祖,半丝半缕当思来之不易,把过节的绸缎衣服收藏起来,恢复平日衣着。初十邻里一同祭拜胡同里的“石敢当”,清水擦洗,撒豆敬祭,求一年街巷平安。农村祭名石巨崖,不用香火是怕火灾,撒下之豆如果是喜鹊吃了则是大吉祥。这些习俗今天看起来仍然挺有意思,春节7天长假,今人何不按老礼儿过一回呢?

年夜饭里庆有“鱼”

“小寒大寒,打春过年。”民谚如是,童谣也如是:“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糊窗户;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友;三十晚上闹一宿;初一早晨扭一扭。”老北京人就是这样把自己的“老黄金周”安排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儿。

瞧,“忙年”的每一天都安排妥当,只要您按既定的“工作进度”稳步推进就行了。从这份“年度计划”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安排半数以上与吃有关,足见饮食习俗在年令中占有半壁江山,不容动摇。洒扫庭除,换上新窗纸,粘上新剪的窗花,门前贴上迎春的对联,为的是营造一种迎新纳福、欢聚酣饮的氛围。老北京贴春联讲究右为上,即上联贴在门的右侧,下联贴在门的左侧。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是平声字。比如后蜀皇帝孟昶所作的我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上联的“庆”字是仄声字,下联的“春”为平声字。现在人们贴春联的习惯是看“横批”,比如横批是从右往左读,上联就贴右边;横批从左往右读,上联就贴左边。

年夜饭是旧历年的最后一顿晚餐,也是全家团圆举杯欢庆的盛大家宴。老北京人的年夜饭尽管因宅门大小,席面有丰有俭,但与自家日常饮食相比,则都是尽力而为了,因为“年夜饭”象征着一个家庭的尊严和幸福。

年夜饭的凉菜一般包括酱肘花、酱牛肉、糟鸡、糟鸭、木犀枣、糯米藕、豆儿酱、芥末墩儿等;热菜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红烧鲤鱼,寓意“连年有余”;清口菜一般有青菜、 萝卜、咸菜佛手、豆腐等,吃豆腐,是取岁岁“多福”之意。饭后还备有杂拌儿糖、半空儿、瓜子和什锦果脯,一家人围炉说笑,闲坐守岁。

包进饺子的是快乐

除夕和初一早上的饺子都包成“元宝”形,借喻“招财进宝”,饺子馅有荤有素。肉馅又分为猪肉馅和羊肉馅两种,都得是“一个肉丸儿的”;素馅饺子用来敬神,当然还是“心到神知,供享供享人吃”。素馅饺子做起来讲究更是不得了,素馅的馅料里要放进口蘑、粉丝、胡萝卜丝、排叉、虾仁、面筋、青韭、葱花儿、姜末,素饺子吃起来要的是清口不腻却又回味无穷。包饺子的时候,人们喜欢在少数饺子里放进糖块儿、铜子儿、花生、枣、栗子等。饺子煮熟端上来,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甜蜜蜜;吃到铜子儿的,意味着来年有钱花;吃到花生仁儿的,意味着长寿(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来,佐以一小碟儿香醋、麻油调出的料汁儿,就着碧绿晶莹的腊八蒜吃,那才是世上的一大享受哪!爱喝酒的主儿,还要就着饺子来上几两二锅头,“饺子就酒,越喝越有”,别提多美气了。

说到这儿,我想起了鼓浪屿上的女诗人舒婷,18年前她曾经在一篇散文里写道:“平生不喜欢饺子。有时去北京开会,老朋友竭诚相待,召来五六帮手,又揉又切又剁,虾仁、精肉、姜丝什么的不惜血本,包上来不过是一道菜,以我哥哥的话说:一双筷子无处走动,夹来夹去老在一个大盘子上。”这段不足百字的话,十几年来广为人知,多有引用,甚或忘记了文章的题目。舒婷此话或许为了说明南人和北人在饮食上的文化差异,在下却感觉她不了解北方人特有的生活心态。

为什么这么说呢?包饺子是家宴里的一项“大工程”,或者可以说是一次“厨房嘉年华”:择菜洗菜的,剁馅儿和馅儿的,和面擀皮儿的,包饺子数个儿的,煮饺子看锅的,出锅端盘递碗的……外面天寒地冻,屋里暖意融融,大伙儿嘴上聊着,手里忙着,透着热闹。试想除了包饺子之外,还有烹制哪样食物需要人人参与并且乐在其中呢?包饺子的过程,无疑给人们提供了享受生活的快乐空间,这远比坐享其成地饱餐一顿珍馐美馔要来得有趣。

庙会逛出文化味儿

北京城的庙会起源于什么时候?据专家考证,从1000多年前的辽代就有了。只不过那时候不叫逛庙会,有个挺雅致的名字,叫“上巳春游”。人们在敬神祭祀之余,顺便出来逛逛街、购购物、听听戏、找找乐子,乐此不疲。当然,辽金元时期的北京庙会,除了卖东西以外,还卖人。人口贩子们把征战掠夺来的奴隶,用绳子牵到庙会上来,当街贩卖。这种现在看来引为奇观的情景,在当时的庙会上人们却习以为常。

明清两代的北京“庙市”,已经和现在的庙会差不多了。明清时北京以东西二庙的庙会最为鼎盛,“西庙”即是护国寺,“东庙”则是始建于明景泰年间的隆福寺。自正月开始,每月的七八两日,西庙开庙;九十两日东庙开庙。及至清末民初,北京的庙会文化愈显昌隆,当时影响较大的庙会还有厂甸庙会、白塔寺庙会、白云观庙会、妙峰山进香庙会等,遍及城内外。只不过此时庙会上所售的东西,已经从最早的古玩字画、西洋番货等高档货品,渐渐转为日用百货、风味小吃等,加上远近荟萃的演艺娱乐,庙会盛况经久不衰,直至上世纪60年代。

春节庙会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旧有的正阳门关帝庙庙会、广宁门外五显财神庙庙会等已经不复存在。1985年春节,地坛公园举办了当代首次文化庙会活动,开创了“园林派庙会”的先河。由此,庙会文化的传承得以接续。在随后的数年间,龙潭庙会、大观园庙会、圆明园春节游园会、莲花池庙会、颐和园苏州街宫市等“园林派高手”一一出场亮相,白云观、东岳庙、潭柘寺、厂甸、妙峰山等“寺院派宿将”纷纷再现神韵。这两派庙会,好似春节的一双魔幻之手,把“猫”在家里嗑瓜子看电视的北京人“抓”出来,推进了这些磕头碰脚、眼花缭乱的“快乐大本营”。“大本营”里“兵种”繁多,有安塞的腰鼓、河南的舞狮、天津的杨柳青年画、山陕两地的剪纸、东北的木雕,简直是全国民俗文化巡礼!这是传统老庙会没见过的阵仗。

正当芸芸众生,在炸灌肠、糖葫芦和拉洋片、耍中幡之间穿梭的时候,石景山游乐园、朝阳公园的“洋庙会”和金源新燕莎商城等地儿的“商场庙会”又吹吹打打地登台了,甚至还请来了外国乐队、歌舞团参演上阵。上世纪90年代活跃至今的这些“新派庙会”,成了年轻人撒着欢儿过春节的动感地带。百年庙会见证了北京人的百年生活,北京城同样诠释着100年来庙会的变迁:从寺庙而公园而洋庙会,几十个大大小小各不相同的庙会,共同构成了北京春节多姿多彩的风俗画卷。人们扶老携幼徜徉其间,感受民俗,体验快乐。

春节风俗杂咏

腊八舍粥

广化寺中僧不寒,熬粥祝颂十方安。

佛成道日真欢喜,古刹经声似咏兰。

案头水仙

凌波偏爱九冬寒,为助诗家韵早安。

金盏银台迎雅客,雪中花事接香兰。

茶花初放

奇葩偏要问深寒:冻住江山心可安?

天地生机摧不尽,蜡梅随我唤春兰!

涮羊肉

轻调腐乳散红云,芫荽切成碧绿尘。

上脑瓜条真似玉,汤鲜锅响唤亲人。

雪场嬉戏

踏雪嬉冰诚可因,群山拊掌更精神。

携回一只清风袋,装进雾霾放下春。

新春忆童年

清寒未尽雾重来,瘴锁京城久不开。

曾记儿时元夜后,提灯月下觅香梅。

本版撰联 周家望

本版制图 周航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