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高适(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王之涣高适?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王之涣高适(登鹳雀楼-王之涣)

王之涣高适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人分为四种:作品多且名篇多,高产量高质量,如大小李杜;作品少但名篇多,低产量高质量;作品多但名篇少,例如乾隆皇帝;作品少且名篇少,大部分人归于此类。

而王之涣显然属于第二种。

大唐盛世,作诗成为流行文化。考试考作诗,交朋友也作诗,日常生活也作诗,人人都会吟两首。在唐朝不会作诗,就像今天你不玩支付宝不用微信一样,简直是异类。

王之涣不算异类,但是算另类。

他明明作诗水平不输于任何一个唐朝诗人,但偏偏只留下了六首诗。

一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另一首就是被称为唐诗五绝压轴的《登鹳雀楼》。

唐朝诗人璨若星河,写六首诗而能传诵至今两首诗的,只有王之涣一个人。

鹳雀楼位于山西永济,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而得名,因王勃《滕王阁序》而蜚声天下,跻身四大名楼;

岳阳楼,因地处岳阳而得名,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闻名古今,跃居四大名楼;

黄鹤楼,因黄鹤传说而得名,因崔颢《黄鹤楼》而名噪一时,位列四大名楼;

鹳雀楼,因时有鹳雀栖于上而得名,能挤掉其他楼,占据四大名楼最后一个名额,名扬四海,正是因为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有日,有山,有河,有海,日白,河黄,视野千里,色彩斑斓,画面感极强。一个“依”道出缓缓坠下的状态,一个“入”写尽了万里黄河奔腾不息勇往直前的气魄。如此壮阔的河山美景,必然登高远望才能收眼底,暗含一个“高”字。平铺直叙,没有华丽修饰,眼观之江山如画,细思之豪情万丈,妙手偶得,天然对仗,因工整且不加雕饰而美丽。而这一切,仅仅只需要十个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鹳雀楼前景虽美,拜王之涣神来之笔,十个字写景已然足够,再写似乎嫌多,有画蛇添足之嫌,所谓乘兴而来,现在已经尽兴。我们不要忽视唐朝诗人的高明,总能在看似已经尽兴之时,再给我们意外的惊喜。诗虽贵画面感,贵感情,但同样贵想象空间,就如同画画留白,书法用枯,密不透风固然美,疏可走马也有别样趣味。在我们以为诗人在最高处极目远望时,他给我们开了个小小的玩笑——前两句是我在二楼看到的景色,非常不错,没看够,那就上三楼看看吧。至于上三楼看到了什么,诗人把谜底留给了读者自行脑补,不是不想写不是不能写,是不高兴写,写出来就不好玩了,只是以半劝诫的口吻告诉我们,想看得更远,就再登高一层吧。差点漏了,后两句居然也是天然对仗。

唐诗极少讲道理,因为人们讨厌被教育。唐诗五绝里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的例子并不少见,赤果果的教训、劝诫、开导之类的作品凤毛麟角,当时也不流行这些。而登鹳雀楼最后两句发表议论兼讲道理教育人生却让我们心服口服欣然接受并赞叹不已。首先,前两句足够霸气,气势上压倒了读者,不服不行;其次,十分合理,无法反驳,不服不行;其三,衷心告诫,态度诚恳,不服不行;最后,才华出众,偶像级别的作品,听他的没错。

日、山、河、海、高、远、纵、横,短短二十字,包罗万象,顺便附赠道理一筐,值了!

爱上读唐诗,愿懂汉语者,皆爱读唐诗。想了解更多,欢迎观看视频解说,戳下方链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