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汗为什么这几年没电影了(不止有阿米尔汗)
提起印度电影,总不免让人联想到宝莱坞电影。
虽然宝莱坞并不能覆盖所有印度电影,但作为印度最大的影片生产中心,宝莱坞为印度立足世界电影大国之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从某种程度来讲,宝莱坞的发展史也就是印度电影的历史。
宝莱坞(Bollywood)广义上指“印地语电影”,狭义上即为孟买西北郊外的孟买电影城。印度人将“好莱坞”(Hollywood)打头的字母“H”换成了本国电影之都孟买(Bombay)的字头“B”,从此“宝莱坞”(Bollywood)的说法也就沿用了下来。
1931年,宝莱坞制作出印度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从此印度超过一半以上的电影制作都在宝莱坞进行。而之后的十年间,不少制片厂也如雨后春笋在宝莱坞成长起来。
印度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商业歌舞片《流浪者》(1951)
二战后,脱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的印度成为独立国家。之后的20多年内,宝莱坞制片厂受到各地涌入的新晋电影制作者的冲击,这些独立的电影制作商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宝莱坞电影模式,吸引不同地域、阶层、宗教的印度观众积极围观。
而当时印度大部分群众还属于“无产阶级”,选择看电影这种奢侈的消遣方式当然希望影片能值回票价,于是集爱情、动作、歌舞、喜剧等元素为一体的影片套路应用而生——这种影片叫做“马萨拉电影”(马萨拉在印地语中有“混合香料”之意),从此开启印度电影一言不合就尬舞的经典模式。
宝莱坞最具代表性的歌舞片《大篷车》(1971)剧照
而马萨拉模式离不开受观众喜爱的明星演员和华丽的拍摄场所,这就导致电影制作成本的增加,使得宝莱坞制作公司很长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财政上的巨大压力。
不过,从20世纪末开始,全球各地的大量印度移民为宝莱坞电影的崛起提供了大好时机,带着浓郁的异国风情宝莱坞影片逐渐风靡东南亚、欧洲和美洲等地,制作公司也赚得盆体钵满。
2009年上映的《三傻大闹宝莱坞》(Three Idiots)海外票房收入高达2390万美元,是迄今为止海外票房最高的宝莱坞电影;
《三傻大闹宝莱坞》
《我的名字是可汗》(2010)和《追踪再现Ⅱ》(2011)也分别以2215万美元和1170万美元的海外票房让制作方笑逐颜开。
《我的名字是可汗》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团圆结局、炫目的色彩、一言不合就尬舞的套路是宝莱坞电影的标配。开挂、跳舞、色彩好也成了很多人眼里印度电影三宝。
因此不少人对印度电影的认知还停留在90年代的歌舞片阶段也不足为奇。
但其实,歌舞虽然是宝莱坞电影中重要的叙事方式,但并不仅仅局限于惊艳的歌舞。
特别是近几年来,宝莱坞电影从剧情、人物、情感、特效、脑洞到深度方面的精心打磨又圈了一票粉,并屡创票房奇迹。
比如阿米尔汗2014年主演的《我的个神啊》、
《我的个神啊》
萨尔曼·汗2015年主演的《小萝莉的神猴大叔》都获得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
《小萝莉的神猴大叔》
而虽然听起来和“好莱坞”仅一字之差的“宝莱坞”经常被评论家视为“第二个好莱坞”,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宝莱坞电影并未完全照搬好莱坞的模式,而是在学习和借鉴中取其精华,坚持本土风格和信仰文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如今宝莱坞已发展成全球最大的电影产业之一,不仅从雇员数量和影片生产量来看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还坐拥全球数十亿“宝迷”,对好莱坞等西方电影市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011《雄狮》里吊炸天的脑洞特效
《时代》杂志曾统计,海外电影在美国本土的票房前十里,只有六部亚洲电影。其中除了深受美国人喜爱的日韩泰片,一部中国片外,余下的都是带着浓浓“咖喱味”的印度片。
正如美国《国际财经时报》所言,发展至今,印度宝莱坞已成“有史以来全球最大的电影制作产业”。每年印度电影业制作约1000部影片,数量是好莱坞的两倍,其中就有四成出自宝莱坞。
而正因宝莱坞对本土文化的坚持和对外来文化的适度吸收,使得印度在好莱坞席卷世界其他各地的同时,成为全球唯一一个好莱坞仅占国内电影3.5%市场份额的国家。可见在世界电影的市场里,宝莱坞永远都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