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河畔忆燕丹(燕丹村中忆燕丹)

太子河畔忆燕丹(燕丹村中忆燕丹)(1)

荆轲带的助手是十三岁就敢杀人的秦舞阳,武器是天下著名造剑师徐夫人造的见血封喉的匕首,还有燕国的督亢地图,还有秦叛将樊期的人头。按常理说,准备很充分了,为什么说迫不得已仓促上路呢?是因为助手不称心,荆轲认为秦舞阳不具备在威严的秦廷行刺秦王的能力。

太子丹及宾客都白衣白帽到易水边为荆轲饯行,高渐离击筑,荆轲悲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送行的人满眼热泪,荆轲登车而去,没有回头。

荆轲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关键时刻秦舞阳尿了裤子,在秦王的大殿前他面色如土,浑身发抖。

荆轲孤单单一个人上大殿,献了人头,献了地图,图穷匕现,功败垂成,含笑殒命。

太子丹亲自导演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事件而名垂青史,后世很多人把他视为不惧强暴、勇于反抗、坚持斗争精神的代表。

陶渊明: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骤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己没,千载有余情。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下荆轲刺秦失手的言行“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此语一出,无异将太子丹为刺秦主谋的幕后身份告白天下,为太子丹引来了杀身之祸。

前226年,愤怒不已的秦国派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占领了燕国都城,燕王喜和太子丹逃到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秦军紧追不舍。燕王喜听信了代王嘉的建议,杀死了太子丹。秦国虽然得到太子丹的首级,但还是照样攻打燕国。前223年,燕王喜被秦军俘虏,燕国灭亡。

乘车到了位于北七家镇的燕丹村,那里有农田有树林,看到了燕丹小学,我在那里徘徊很长时间,但是没有看到有关太子丹的历史遗迹,让我失望而归。

回去查阅有关资料,《金史·蔡珪传》记载:西汉两座燕王墓原在辽燕京(北京)东城外,金主完颜亮迁都北京,改辽燕京为金中都,重新扩大了京城,这样一来,就把两座燕王墓围在中都城的东城内。金世宗即位后,于大定九年(1169年)下令将两座燕王墓迁出中都城,改葬于城外。

太子河畔忆燕丹(燕丹村中忆燕丹)(2)

迁坟时,发现东侧的燕王墓棺椁上写着“燕灵王柩”,这才知道,此墓是汉高祖刘邦第八子刘建墓;西侧的燕王墓,是燕康王刘嘉的墓。蔡珪曾经根据墓内出土的名物款刻写了《两燕王墓辩》。这就说明,金朝迁出的墓,不是传说中的燕王喜及太子丹墓,而是西汉时的两个燕王刘建、刘嘉墓。由于金代迁墓距今已有850年之久,地理地貌早已起了很大变化,且金代迁墓也不可能再为其墓建造地下黄肠题凑、地表有高大巍峨封土堆那样的大墓,燕丹村的那两座燕王墓已无迹可寻,除了留下一个村名,惟有太子丹的故事在燕丹村一带流传。

燕太子丹死于辽东,在当时燕国灭亡的情况下,兵荒马乱,路途遥远,太子丹尸身不可能运回燕国蓟城。可是两座燕王墓迁至昌平燕丹村850年之后的今天,人们仍说是燕王喜及太子丹墓,其主要原因是在久远的故事传说中体现了人们对太子丹的热爱,就像昭君墓在内蒙一共有二十多个,哪一个是真的已不重要了。

想起了骆宾王的诗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如今,易水河边,燕山脚下,熙来攘往,一派祥和,但人们不会忘记在历史的进程中,那些侠肝义胆的英雄为了国家为了百姓,义无反顾,慷慨赴死,他们永远活在国人心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