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名画中的秘密:从永和九年的那束阳光出发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中国传世名画有多少流失海外?迄今能被国内读者见到的中国名画有多少?普通人又如何读懂这些名画及其背后的诗文佳作?这是许多读者的三大疑问,也是“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新书想尝试回答的问题。

五个名画中的秘密:从永和九年的那束阳光出发(1)

8月22日下午,由中国画报出版社主办的“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新书分享会,在北京国际书展主会场举办。

每次遇到读者的亲切询问,本书主编薛晓源总是说,第一个问题不好回答——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直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才结束了百年的屈辱和灾难。这百年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很多名画被国外机构收藏。而第二个问题没有具体数字,可以用“浩如烟海”4个字来概括,援引《石渠宝笈》的记载:从乾隆到嘉庆, 历时70多年才完成三编,总计 255 册,收书画家 863 人,作品 7757 件,悉为中国书画之精品。

如何让公众看到、看懂传世名画?如何用一本书打破中国绘画、诗文、哲学的界限?“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用“三藏”解决了上述问题。所谓“三藏”,皇家珍藏、王公自玩,秘不示人,此为“一藏”;国外内藏,害怕追索羞于见人,此为“二藏”;名画珍稀,自行隐匿,难于见人,此为“三藏”。

这些古画的出版价值何在?对国内普通读者的价值何在?除了文物价值,对它们的精神解读和文化解读,才是大家最该面对,也是出版人最该重视的价值与意义。

例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鼠须笔、蚕茧纸、永和九年的那束阳光,“暮春之初”的那个片刻,唐人阎立本由此演绎出《萧翼赚兰亭图》,宋人李龙眠画出了《兰亭修契图》,元代有钱选《兰亭集贤图》,明代更是有文征明、仇英、陈老莲等反复题咏为《兰亭》诗画卷……这些作品,不断成为“医治”中国人的精神药方。

中国的风景,是因为人才成为风景;中国的名胜,无一不得益于文化的加持而永生。“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在“国宝回流”与“诗画合一”的双重视角下,重新审视与开发传统文化的最大魅力,“发古人之幽思,慨千年之叹”。

五个名画中的秘密:从永和九年的那束阳光出发(2)

“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首批将推出《藏在名画了的古文》《藏在名画里的唐诗》以及即将上市的《藏在名画里的<老子>》三册。

《藏在名画里的古文》采撷了珍藏在海内外的稀世名画,集中展示古典绘画与古典文学、哲学的内在的亲缘关系。其中许多古画为海外回流的遗珍,在国内属首次出版面世。

“诗画合一”是中国流传不绝的艺术传统,《藏在名画里的唐诗》承继这一传统,以“诗歌具有丰富的画面感”为标准,精选17位唐代诗人的51首经典诗作,加以注释、评赏,并对应诗意配有66幅历代绘画名家的传世名画。

中华诗词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郑欣淼评价:中国绘画浩如烟海,内涵丰赡。“藏在名画里的中国”系列采撷了珍藏于海内外的中国古典绘画中摄人心魄的华章,集中展示古典绘画与古典文学、哲学的内在亲缘关系。本丛书亮点,一言蔽之:名画与美文齐飞,丹青与风雅共色。

(文化副刊部编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