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为什么坚持甲午战争(甲午之战为什么会输得一败涂地)
十九世纪中叶,在被视为落后之地的东亚,清朝和日本面临这几乎相同的问题,他们先后遭受了鸦片战争与黑船事件的洗礼,代表着工业文明的坚船利炮开始对这两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发起冲击。
摆在两国面前的这个千年未有之变局,让两国的有识之士纷纷开始寻求变革。
于是乎,清朝开始了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而日本则是倒幕成功,开始了明治维新。
1895年的甲午战争,是两个变革的成果展现,或者说是一场毕业考试。而最终的结果我们也很清楚,清朝惨败,割地赔款,洋务运动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付诸东流。而大胜的日本则是赢家全拿,两亿两白银的赔款成为了其发展的最大动力。
他们拿着钱强军建国,并在之后的日俄战争中取得了对老牌儿列强沙俄帝国的胜利,由此挤入世界强国之林,完成了由被殖民者到殖民者的转变。
总而言之,甲午战争这场毕业考试,日本交出了一份儿合格的答卷,成功升学晋级,而清朝则是不及格,继续留级。
而纵观甲午战争之失败,有一个人难辞其咎,他叫李鸿章。
这个名字大家想必已经非常熟悉了,他于太平天国动乱中崛起,在洋务运动中扬名,其组建的淮军,北洋水师,一度是大清王朝的军力倚仗。而甲午战争过程中,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清军的主要决策人,一系列的昏招将清朝送入深渊。
第一错——外交失利
谈及甲午战争必离不开“甲申政变”,这是一次爆发于1894年朝鲜内乱。此次政变被袁世凯率领清朝驻朝军队镇压。但日本却借机发难,声称本国公使受到攻击,向朝鲜施压。
朝鲜作为清朝的藩属国,清朝理应对朝鲜负有外交责任,这是国际潜规则,即“藩属国无外交”,可当朝鲜与日本发生冲突时,伊藤博文找到李鸿章时,李鸿章说“不干涉朝鲜外交”。此时日方就把朝鲜当作自主国家,并与清签订协议,即《天津会议专条》。正式将日本上升与清朝对等的高度。
条约规定,清朝或者日本无论哪一方想要派兵到朝鲜,必须征得对方同意。
将来朝鲜国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中、日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执照,及其事定,仍即撤回,不再留防。
而这便是为后来的甲午战争埋下了祸端。
甲午战争
后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时任朝鲜练兵指挥的袁世凯向清朝发出求救信号。无限夸大东学党势力,李鸿章决定派兵。
1894年8月1日直隶提督叶志超和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军1500人赴朝平叛,8月14日清军还未赶至,东学党主力便被朝鲜歼灭。这出现一个问题,李鸿章的部队还没有到朝鲜,朝鲜就平定了内乱,那清朝为什么出兵?
这就是日本的想法,借着这个理由,日本随即也派兵到朝鲜制衡清朝。而后双方在朝鲜约谈,日本想和清朝一起干预朝鲜内政,帮朝鲜变法,李鸿章拒绝,两方言辞愈发激烈。
僵持之下,李鸿章向英俄求助,希望英俄介入调和。然而英俄两国根本就不想管。最终谈判无果,李鸿章不得不向朝鲜增兵,以对抗日军。于是乎双方陷入到了一个在朝鲜不断增兵对峙的状态。
第二错——错失先机
清朝和日本不断增兵,硝烟的味道也越来越浓。
而此时李鸿章没有嗅到战争的味道,从未开始布防。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对李鸿章说,趁日军部队未集结,直捣韩城击敌,被李鸿章拒绝。丁汝昌建议先带北洋水师消灭敌舰,被李鸿章拒绝,导致敌海舰越来越多,聚集起来。
面对日本如此姿态,一向主和的李鸿章还是希望他国调停此事,结果又错失机会。
不得不说,李鸿章这一次的举动完全是太大意了。就算不想打仗,不主动攻击,但在如此明显的战争意图下,未雨绸缪,做出一些布防准备还是应该的吧?万一打起来,好歹能快速反应。可李鸿章却偏偏不为所动,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创建了淮军,征战四方的人做出的举动。
有人可能说,李鸿章深知北洋水师无法与日本抗衡,所以企图求和,所以不做战前准备,免得被认为是挑衅,激怒日本。
我认为这个说法不对,李鸿章整军20年,他的北洋水师怎么连一仗也打不了呢?有人可能说朝廷不给饷,可虽然朝廷后期克扣,但实打实的给了2000多万两白银。至于有人说什么有枪无弹,有船无炮,枪弹不匹配这种话,有点智商的人都不会信。无论是清政府还是李鸿章,对于北洋水师可是舍得花钱的。
甲午战争中的北洋水师并没有大家认为的那么惨,其虽然弱于日军,但并不是没有一战之力。
总之,李鸿章的不作为让清军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失去了先机,以至于丰岛海战是遭到日军的埋伏。
第三错——过于保守
这是战前,在战争过程中,李鸿章一样的昏招频出,屡屡打出烂牌。
李鸿章在整个甲午海战中,从来没有主动出击,一直受制于人,可以说是畏敌军如畏老虎。
黄海海战,日本居然没有一艘船被击毁,这是装备差距?难道说李鸿章2000多万两白银买的都是渔船?
或许是李鸿章想要止战求和,但是这种情况下,和平不是守出来的,而是打出来的。当年咱们在朝鲜战场上,和美军一边谈判一边打,用胜利取给谈判桌增添筹码,这才是正解。
畏畏缩缩,不敢主动出击,那样只会助长敌人的嚣张气焰。只有把他们打疼了,打怕了,大家才有得谈。这才是真正的“拳头才是硬道理”。
第四错——用人不当
此外,李鸿章在用人上,那也是真的不行。
先是在平壤,素有猛将之称的叶志超原来只是一头纸老虎。身为主帅,居然望风而逃,一溃数百里,日军轻松拿下平壤。并借势追击,在叶志超的影响下,无心恋战的清军风声鹤唳,一路溃败。朝鲜陆地战场就此惨败。
有人可能会说,国外作战,水土不服。而且不是自己国家,并无守土之责。那么后来在旅顺又怎么说,那是自己家土地吧?还不是一样逃跑。
旅顺要塞,有50多门大炮,号称东亚第一要塞,只要抽出一点兵力就能阻日军于外,可李鸿章亲信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先后潜逃,导致大败,最终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事实上,李鸿章之所以如此保守,其部下之所以无心恋战,主要是因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保持的思想是“保船制敌为要”。即尽可能保全自己淮军和北洋水师。的确,他手下的全部精锐,淮军和北洋水师都在这,那是他一手打造,是其地位甚至于身家性命的最大倚仗。如果打没了,日后再朝堂之上,他的话估计就没多大影响力了,但这种思想未免有些自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当然也不能说甲午战争的失败都怪李鸿章,但你也不能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李鸿章毫无关系。
同时不能说如果李鸿章不犯这些错误,甲午之战就能赢。但是至少输得不会那么惨,或许会少死些人,少赔点钱。
先是在平壤,素有猛将之称的叶志超原来只是一头纸老虎。身为主帅,居然望风而逃,一溃数百里,日军轻松拿下平壤。并借势追击,在叶志超的影响下,无心恋战的清军风声鹤唳,一路溃败。朝鲜陆地战场就此惨败。
有人可能会说,国外作战,水土不服。而且不是自己国家,并无守土之责。那么后来在旅顺又怎么说,那是自己家土地吧?还不是一样逃跑。
旅顺要塞,有50多门大炮,号称东亚第一要塞,只要抽出一点兵力就能阻日军于外,可李鸿章亲信黄仕林、赵怀业、卫汝成三统领先后潜逃,导致大败,最终日军攻陷旅顺后,即制造了旅顺大屠杀惨案,4天之内连续屠杀中国居民,死难者最高估计达2万余人。
事实上,李鸿章之所以如此保守,其部下之所以无心恋战,主要是因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保持的思想是“保船制敌为要”。即尽可能保全自己淮军和北洋水师。的确,他手下的全部精锐,淮军和北洋水师都在这,那是他一手打造,是其地位甚至于身家性命的最大倚仗。如果打没了,日后再朝堂之上,他的话估计就没多大影响力了,但这种思想未免有些自私,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当然也不能说甲午战争的失败都怪李鸿章,但你也不能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李鸿章毫无关系。
同时不能说如果李鸿章不犯这些错误,甲午之战就能赢。但是至少输得不会那么惨,或许会少死些人,少赔点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