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底层逻辑(裁员叫炒鱿鱼企业的文化)

裁员底层逻辑(裁员叫炒鱿鱼企业的文化)(1)

在之前分享的一篇文章里,我们对管理的九个层次和文化的三个误区做了简单介绍,回看的可点击下方链接:

难怪你们公司离职率这么高,原来员工反感这3种企业文化!

裁员底层逻辑(裁员叫炒鱿鱼企业的文化)(2)

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或者说什么是文化,文化的内涵和表征是什么?这问题,还真不是每个做企业文化的人弄明白了的。

今天我们抛开企业这种「小文化」,从中国历史及文化发展的角度,来深度探讨一下。

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文化是什么?这个人书读得多,这人就有文化。

可按照一些比较权威书籍的解释,比如《辞海》,它对文化这两个字的定义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

裁员底层逻辑(裁员叫炒鱿鱼企业的文化)(3)

这跟老百姓的理解不同,它将「文化」提升到了「生存」的问题上。

我们经常提到的有古代文化、现代文化、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的发展,一开始是农耕文化,现在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冲击。

战争年代,也有战争年代的文化。比如,游击战文化、阵地战文化、正规战文化、海陆空三军的战争文化。

所以任何一个领域的文化,都会逐步升华。考察一种文化是不是先进的、优秀的,关键是看能不能与时俱进。企业文化亦然。

裁员底层逻辑(裁员叫炒鱿鱼企业的文化)(4)

中国的发展史,包含着两种类型的文化:传统文化和饮食文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江和黄河文化的主要内涵是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的发展趋势是由北向南推进。北方的农业很发达,越往南越落后。历史上称广东为南蛮之地,就是指当时的南方很落后。

在北方犯了罪的人,把他流放到广东去。比如苏东坡,他犯了罪以后,就被贬到广东的惠州。

今天,我们受到了海洋文化的冲击,而海洋文化的冲击,是从南向北推进的,像海啸一样推过来。

海洋文化的冲击比较大。改革开放至今,我们经济发展的趋势就是由南向北推进的。

民以食为天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也是我们的饮食文化。

裁员底层逻辑(裁员叫炒鱿鱼企业的文化)(5)

饮食文化有三个特点:

1、很多事情是吃出来的

在中国的很多事情都和吃有关,这跟西方的观念完全不同。

西方人对「吃」的理解非常简单,肚子饿了就吃饭,有什么吃什么。而中国人对吃则非常讲究。

2、饮食的潜意识

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交等一切事情,都跟「吃」有关系。

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引导下,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骨髓里、血液里,都会有一种潜意识的观念,这种观念对我们每个人都有影响。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它就跟政治、军事、权利相关。

宋代第一个皇帝赵匡胤自从陈桥兵变,一举夺得政权之后,担心从此之后他的部下也效仿他,因而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将的兵权。

于是他把所有的将军元帅请过来,跟他们商量这件事情。

裁员底层逻辑(裁员叫炒鱿鱼企业的文化)(6)

他说近来一直没有睡好,现在他当了皇帝,但是兵权都在这些大将手里,因为担心他们造反,所以连觉都睡不安稳。

因此,他邀请诸位将军帮助他,放弃各自的兵权,多积金帛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

将军和元帅听了面面相觑,认为今天的酒不好喝,而且外面还有刀斧手层层把守。

无可奈何,大家只能把这杯酒喝了,放弃了各自的兵权。因此,一杯酒,赵匡胤把兵权、政治都稳定了下来。

3、中国人的「泛食文化」

因为吃很伟大,吃很重要,所以,我们把很多原来跟吃没有什么关系的事情,都跟吃联系在了一起。比如:

工作,我们叫「饭碗」

上班,我们叫做「混饭」

产生嫉妒心,我们叫「吃醋」

老员工,我们叫「老油条」

裁员,我们叫「炒鱿鱼」

……

裁员底层逻辑(裁员叫炒鱿鱼企业的文化)(7)

在这两种文化的推动下,我们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等级观念

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宰」的含义。

宰在远古时代非常重要。

比如,打了一头野猪,有猪头、猪尾、前腿、后腿和内脏,分配起来很麻烦,这时就要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来分配,这个人就是「宰」。

他就是分配食物的,慢慢叫做宰相,再发展下去就变成了总理,即我们现在最大的官。

裁员底层逻辑(裁员叫炒鱿鱼企业的文化)(8)

看到没,我们的「泛食文化」就这样和等级制度联系起来了。

在我们的等级里,讲究尊卑有序、等级分明

比如某一个公司给海啸受灾地区捐款,总经理捐献2000元钱,部门经理不大可能会捐3000元钱,这样会让总经理丢面子。

因此按等级捐,是最稳妥的做法。所以我们讲级别,不能够讲平等。

西方所奉行的理念是,兄弟姐妹、等级平等

在西方,不管基督教,还是天主教,都普遍认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所以大家都是平等的。

比如,教堂里要布施,每个人把手放进袋子里,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捐钱,大家都是平等的。

裁员底层逻辑(裁员叫炒鱿鱼企业的文化)(9)

这种不同文化上的影响,形成了哲学上的两个不同体系:

中国讲究,群体至上。

中国的哲学认为,先有群体,后有个人。我们经常说,你是谁不重要,我是谁也不重要,我们首先是一个群体,然后看你在这个群体里扮演的角色。

西方讲究,个体至上。

西方哲学认为,先有个体,后有群体。他们经常说,你是你,他是他,我是我,我们加起来形成了一个团队。

而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社会结构体系、观念体系、文化体系等很多方面。

中国人首先要搞清楚一个群体,然后再看个体在这个群体里边的定位是什么。

所以我们中国人称呼别人的时候,都是称呼这个人在这个群体里面的定位,而这个人的名字并不重要。

从开篇讲到现在,我们都在说,现在的等级文化、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

那为什么又要讲我们和西方文化的区别呢?是因为,现在的人力资源一套理论,都是从西方搬过来的。

因此,想要更加透彻的了解,我们在企业文化上能做什么,就要知道我们文化的底蕴在哪,与西方又有哪些差距。

追根溯源,才更利于问题的理解与分析。

这些在实际操作上肯定不会特意体现出来,但问题的解决,却是从这里开始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