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已去秋又来孤独夜里空徘徊 开到荼蘼花事了

【作者简介】

春已去秋又来孤独夜里空徘徊 开到荼蘼花事了(1)

吴淑姬,北宋湖州(今属浙江省)人,秀才女,家贫,聪慧能诗词,著有《阳春白雪词》五卷,今仅存三首。《花巷词选》赞其“佳处不减李易安”,易安,即李清照。

【原词】

小重山

谢了荼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庭槐影碎被风揉。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一川烟草浪,白云浮。不如归去下银钩。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春已去秋又来孤独夜里空徘徊 开到荼蘼花事了(2)

【浅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上阕着重写景,景中含情。下阕重在抒情,情中见景。上阕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来描写暮春景致。

春天的主要特征是万物复杂,百花盛开。春天这个季节也可以说是花的季节。所以古往今来,诗人们吟咏春色,多半少不了对于花事的吟咏。这首词一开始就写花事,“谢了茶蘼春事休,无多花片子,缀枝头。”荼蘼又名酴蘼,花白色,开于春末夏初。

宋诗人王淇《暮春游小园》诗有云: “开到荼蘼花事了”,可见荼蘼花开时,已是百花凋谢,春色将尽了。

春已去秋又来孤独夜里空徘徊 开到荼蘼花事了(3)

但是花开花落总是有早有迟,错落不一的。即使在这春事休歇的时刻,也还有几片残花,零零落落,点缀枝头。不过当人们看到这种残花剩景时,只能徒增伤感,顿觉春空罢了。

“庭槐影碎被风揉”,庭院中的槐树已绿叶成荫。“影碎”,形容槐树叶子小而密的情状。“风揉”用拟人的笔法,把风人格化。槐叶细碎的影子在微风中摇曳不定,不说被风吹,而说“被风揉”,意象便觉婉媚雅致。上阕末两句: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这是从听觉方面写。作者运用反叠笔法,说莺虽老而声尚未老,更显婉媚含蓄。

春已去秋又来孤独夜里空徘徊 开到荼蘼花事了(4)

上阕的写景为下阕的抒情作了极为重要的铺垫。“独自倚妆楼”的“独”字暗寓主人公的孤独情怀。抒情主人公举目长川,看到的是“一川烟草浪,白云浮。"长川烟草,芳草萋萋,烟霭缥缈,微风徐拂,浑如碧波长浪,给人以凄迷怅惘之感。

李后主《清平乐》有云: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长。”由此可知,不仅是因为惜春而伤怀,还由于怀念远方伊人而生愁。

“不如归去下银钩”,及下片首句“独自倚妆楼”,从中透露出抒情主人公心境的微妙变化。主人公本想登楼遣闷,岂知触目伤怀这凄迷景色,反使她更是柔肠欲断。于是便有“不如归去下银钩”的慨叹。

春已去秋又来孤独夜里空徘徊 开到荼蘼花事了(5)

这一句写的是登楼远眺之后的感受,是对前面写景的总收,是主人公凄暗心境的写照,是向末句抒情的过渡。结尾两句“心儿小,难着许多愁”,解释为什么“不如归去”的缘由。这词结尾得很别致,不说是愁多,而说是心小,装不下许多愁情恨意,用语形象、生动、含婉。

李清照《武陵春》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情,描绘成为可以用船装载的有重量的物体,化虚为实,亲切可感,作者的写法与清照词有异曲同工之妙。《花巷词选》赞吴淑姬的词“佳处不减李易安”,这评价看来确是很有见地的。

春已去秋又来孤独夜里空徘徊 开到荼蘼花事了(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