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你的孩子变得软弱可欺(你有没有想过孩子)

文|小鱼奶爸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

从事亲子这一行业久了,慢慢发现,很多家庭的问题都是相同的。

那些抱怨孩子叛逆、不乖的父母,基本出自于两种情况:一是真正给孩子的关注太少,二是给孩子过多关注、变成溺爱。

这背后体现的,是家庭中的一种常态,有时孩子明知道这件事父母并不希望他做,但他仍然故意做错,好像就想得到父母的批评或责骂一样。

这在儿童心理学上很常见,看似逻辑不通其实大有学问。

不知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屡教不改”,是为了故意激怒你,从而获得关注呢?

比如我上面说的这两种情况,背后的动机是这样的:

  • 孩子由于得到父母的关爱太少,缺乏安全感,因此会故意犯错,让父母注意到自己;
  • 孩子习惯了你总围在他身边转,突然见你忙工作去了,就开始各种“作妖”,让你想起他。

李子勋老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批评也是种亲密。

这是人际关系中很普遍的一种现象,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越是关系好的朋友损起对方来越不留情。

对孩子而言,父母的负面关注也是一种关注,而且这样的效果往往来得更直接粗暴。

不要让你的孩子变得软弱可欺(你有没有想过孩子)(1)


01孩子为什么那么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

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静止脸实验,非常经典。实验是这样的:

不要让你的孩子变得软弱可欺(你有没有想过孩子)(2)

一开始,妈妈和宝宝进行积极互动,宝宝的心情也非常愉悦;

接下来妈妈突然变脸,脸上毫无表情,孩子试着互动后没有回应,慢慢便出现了烦躁不安的情绪。这个过程中为了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他还试图大声尖叫,失败过后直接嚎啕大哭起来。

直到最后妈妈伸出手拥抱他,孩子才从暴躁中平静下来。

安全型依恋理论和恒河猴实验都告诉我们,孩子赖以生存的不仅仅是奶水这样的物质条件,也需要父母的积极回应和关注,这是天然需求。

而这类屡教不改、总是犯错故意激怒你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安全感、归属感和爱的孩子。

现代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也提出过这样的说法:不仅儿童,所有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他们希望自己能属于一群人,那些爱好孤独、希望自己离群所居的人只是极少数。

孩子都希望与父母建立起联系,而所谓的联系,在他们眼里就是父母的关注。

好在如今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对孩子的暴力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心理上的忽视更加严重。

不要让你的孩子变得软弱可欺(你有没有想过孩子)(3)


02为何孩子会通过坏行为博取父母的关注?

首先,那些得到父母充足但不过量关注、形成了安全型依恋的孩子,通常成长中都不会出现太多问题。

那些需要用坏行为来博取关注的孩子,通常都是因为好行为不能被看到才变成这样的。

为什么对孩子来说,宁愿挨批评、挨揍也要获取关注呢?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也许可以给你答案。

不要让你的孩子变得软弱可欺(你有没有想过孩子)(4)

在这个金字塔中,最底层的需求是必须满足的,而最尖端的需求通常很难实现。

在这里,孩子对关注的需求属于归属需求,在第3层,而对表扬的需求属于尊重需求,在第4层。

越基础的需求越应该得到满足,因此对孩子来说,被关注比被夸奖更重要。

不要让你的孩子变得软弱可欺(你有没有想过孩子)(5)


03孩子是怎么被家长推到这一地步的?

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是2~3岁,由于太让家长头疼,也被Terrible Two和Horrible Three。

这时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快速发展,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也会和父母有不一样的想法,但如何才能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这种独特呢?

于是,当妈妈告诉他们晚上必须刷牙才能睡觉时,他们偏偏就不刷;妈妈告诉他们不能离电视太近,对眼睛不好,可他们偏偏就要凑在屏幕上看。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得到一种掌控感和满足感。

并且,由于这种叛逆行为带来的后果并不是即时性的,因此孩子也会有一种侥幸心理:原来爸爸妈妈说的话也不过如此,我不照做又不会有什么损失。

这时的孩子,虽然想得到关注,但并不想激怒父母。

不要让你的孩子变得软弱可欺(你有没有想过孩子)(6)

那他们是如何变成这样了呢?这种孩子通常出现在以下的家庭之中:

①父母不善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与情感。

②生活发生巨变,父母太过忙碌,导致之前放在孩子身上的关注暂时性转移到了别的地方。

③家中有两个孩子,父母总是在不经意间关注某一个而忽视另一个。

④孩子有过激怒父母获得强烈关注的成功体验。

客观上来说,并不是孩子越长大越不乖了,而是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我们都说孩子越大,越要给他独立的空间发展,但这并不代表爱要缩水。当孩子进入学校之后,父母陪伴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取代小时候一起做亲子游戏的,是学习的催促:吃完饭赶紧把作业写了、上次考试考了多少分?

因此,当你抱怨孩子叛逆时,我希望你能早点认识到这一点,孩子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由养育环境或校园社会环境催生的。

不要让你的孩子变得软弱可欺(你有没有想过孩子)(7)

不要让你的孩子变得软弱可欺(你有没有想过孩子)(8)


04如何避免孩子用过激手段寻求关注?

1)多关注孩子的好行为

美国儿科学会在《如何管教儿童行为》里提出过一个公式:Behavior Attention = More Behavior,意思是行为 关注=更多的行为。

举个例子帮助大家理解。

平常孩子要便便之前都会跟妈妈表达,然后等着妈妈给他脱裤子。有一天妈妈正忙于工作,暂时脱不开身,孩子过来说“妈妈,我想拉粑粑”,结果妈妈一反常态地告诉他稍等一会儿。

孩子憋不住了,就拉在裤子里,后来每次他提出要拉粑粑的时候,妈妈都不再拖延。

于是,孩子便认为,只要我做出不好的行为,妈妈就会关注到我的需求。

这其实是个恶性循环,父母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件事,越不让孩子说脏话,孩子说得越频繁。

因此,当我们意识到孩子需要关注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他的正面行为上。

当孩子发现他晚上按时上床睡觉、乖乖写作业,能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表扬时,他会表现得更好。

不要让你的孩子变得软弱可欺(你有没有想过孩子)(9)

2)关注孩子提的要求,即便无法满足也给出解释

最开始孩子的任何需求都会首先想到告诉父母,如果没有得到回应或被直接拒绝,孩子便会受到挫败。

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要求很正常,既然父母如此无情地拒绝,那么我一定要寻找其他方式让他答应我。

因此,孩子提的所有要求,父母都要给予积极回应,哪怕不能满足也要跟他解释为什么,至少让他知道“你的需求我看到了”。

不要让你的孩子变得软弱可欺(你有没有想过孩子)(10)

3)陪伴和爱是最终解决方式

正如静止脸实验中那样,当父母给到孩子充足的陪伴和积极的回应关注时,孩子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接纳,更容易形成积极的工作模式。

小时候孩子哭了,父母都会立即放下手头上的工作去安抚。长大后这种爱也不要变,至少当孩子向你提出需求或沟通时,请放下手机和工作,认真地看着他、听着他。

为人父母是个需要不停学习的过程,当孩子身上出现问题时,我们首先应该反思自己,找准背后的需求,就没什么好怕的了。

二胎奶爸一枚,擅长儿童心理和教育领域,跟大家分享我的育儿心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