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头的散文(散文窝窝头)

窝头的散文(散文窝窝头)(1)

过去,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吃过玉米面窝窝头。黄洋洋的,像小金字塔,吃起来甜丝丝的,抗饿,养人,还助胃肠消化。

有一句谜语:谜面叫“玉米面它爹——”,谜底是:“玉米馇子”。 窝窝头都是用玉米面做成的,窝窝头好吃不,取决于玉米面它“爹”的玉米馇子的遗传因素。早些年,玉米品种非常单一,基本上都是一色的“牛尾巴黄”。这种玉米的粒小,白瓤,穗不长,状似耕牛的尾巴状。所以,农民管这种玉米叫“牛尾巴黄”,它产量低,口感非常好吃,老百姓说:有玉米的味道。把这种玉米先碾成馇子,去掉糠皮,然后磨成玉米面,用这玉米面再做成窝窝头,用东北话说:“贼拉拉地香了”。

咱先别忙想吃,听我讲一下“窝窝头”传奇故事,吃起来一点文化味道来。

相传清朝末期,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前不久,慈禧等一帮人狼狈西逃,一连好几天赶路,带的糕点都吃完了。快到过了山海关后,慈禧饥饿难耐,下令停车,要手下人去找吃的。随从们想,她吃惯了山珍海味,细软糕点,现在到何处去寻。所以手下人只“哼哈”应声,无从着手。慈禧一见,火冒三丈:“你们这帮奴才,怎么还不去找吃的,想饿死我呀!”一个太监说:“老佛爷息怒,奴才不是不肯去找,可这地方,前无村后无店,到哪儿找呀?”正说着,慈禧见不远处有逃难的百姓,正坐着吃东西,她指着说:“你们去看看。”太监跑去一看,逃难的人吃的是凉窝窝头。太监回禀说:他们吃的是粗食窝窝头。慈禧从未听说过什么叫窝窝头,心里好生奇怪,就亲自下车前去探视,见是一种黄澄澄的食品,那些人吃得正香。她上前问道:“这东西,好吃吗?”一个老头回答说:好吃。慈禧肚中空空,不自觉口生涎液,也很想尝尝,便说:“你能给我一个尝尝吗?”那位老人爽快地递上了一个。慈禧接过就咬了一口,感觉味道不错,就吃了起来,啊!还真香呀!不一会儿,一个大窝窝头就被她吃光了。

后来,她重回北京宫中,每当吃腻了满桌的御膳,就想起那次逃难时吃的东西——窝窝头,真可谓回味无穷。于是下令御膳房做窝窝头吃。窝窝头送来了,也是黄澄澄,她一尝,咂吧咂吧,感到不是那滋味,一怒之下,杀了几个厨工。这可难坏了御膳房,哪个厨人不怕死,谁还敢给她做窝窝头。大家凑在一起想办法。还是一位老厨师想出一个主意:“咱们把玉米面加一点黄豆面做窝窝头,试试她爱不爱吃?”于是,大家动手做了黄豆面窝窝头,慈禧尝了尝,挺好吃,高兴地说:“我总算又吃到了当年逃难时的窝窝头。”消息传回御膳房,大家才松了一口气。从此御膳房的点心谱中又增添了一品小窝窝头。

其实,这都是文人们的杜撰而已,人们在长期食用中,发明创造出来的一种食品。

窝头的散文(散文窝窝头)(2)

窝窝头是蒸出来的,一般分为发面和生面两种。发面窝窝头是头天晚上把玉米面和好,放在热炕头上发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用面碱调和好,做成窝窝头状放锅里蒸。生面就是现蒸的时候,用水把玉米面和好,放上适量的小苏打进行蒸制。

窝窝头和大饼子属于同原材料食品,主要是制作方法和形状不同。大饼子贴在锅帮上,窝窝头用锅蒸。大饼子如五指合拢的手状,窝窝头则是如乳房状。

窝窝头形状很特别,做法也很讲究,首先要将和好的玉米面团搓圆团状,为了别人玉米面粘手,手上先蘸一点水,把面团捏成锥形,外皮用手磨光滑。然后,将大拇指插入面团中间,不断地转动按四周,塑成一个窝型,翻过来看就是一个鸟窝。做好了以后,放到笼屉里帘蒸,大约15分钟左右,黄澄澄的窝窝头就可以出锅了。不但味道美,感官看见也顺眼,好吃极了。

窝窝头,是母亲的乳房。它如母汁一样养育了一代代我们的父辈们。

窝窝头,蕴含着文化的内涵,我们品味它,是在品味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追求,更是一种希翼。

窝头的散文(散文窝窝头)(3)

窝头的散文(散文窝窝头)(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