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好教育)

一百多年前,陈嘉庚先生率先全国,在集美创办了从幼稚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今天,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好的教育,集美教育人继往开来,不断完善从城市到乡村、从幼儿到青年、从微观到宏观、由集美辐射全国各地的均衡教育网络 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好的教育,这是集美教育人的庄严承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深耕教育一线的“集美榜样”,感受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集美区1.2万余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严谨笃学、恪尽职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质 链接 集美区教育基金会集美教育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支持2021年4月15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集美区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成立以来,集美区教育基金会在奖教助学、人才培养、精准扶贫及抗击疫情等慈善公益领域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快速融入集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社会各界共同书写了新时代嘉庚故里捐资兴学、尊师重教的绚丽篇章,成立至今,基金会已收到捐赠5500多万元其中,今年以来就有来自全国各地144个单位和个人参与捐赠,总捐赠金额达1320万元 集美区灌口中心幼儿园园长黄淑贞 在儿童节出生 投身幼儿教育暑期一开始,灌口中心幼儿园的黄淑贞就忙起来了在她手下的两个园区,必须赶在开学前完成所有修缮,确保排除一切可能存在的隐患由她督导的10所民办幼儿园,更得趁着闭园期间审定教材、指导教研、培训教师,完成一揽子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出生在“六一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黄淑贞的父亲曾对她说:“你是专为儿童而生的”黄淑贞很珍惜这个缘分,总想着尽自己一份心力,给更多孩子更好的教育 十几年前,黄淑贞从城里调到农村,在她手上,完成中心园本部扩建和两个分园的开办,帮扶片区民办园提质增效,带领多个幼儿园通过省示范园评审,获得国家级足球游戏特色园、示范园等称号近些年来,黄淑贞还乐于分享自身成果,远助甘肃宁夏,近援宁德、同安,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向这些地区的幼儿园推送优质资源,开展教研、培训合作,全力发挥好帮扶效能集美区灌南小学教师何小兰 书房搬进班级 鼓励孩子读书让乡村娃也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一直是广大农村家长的梦想,更是乡村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同在灌口任教的何小兰,就与黄淑贞有着同样的奋斗轨迹 大学一毕业,何小兰就考录进了灌南小学8年来,她拼命学习,从一个青涩的新教师,成长为“集美区学科带头人”“厦门市骨干教师”“作为教师,应把自己的专业成长折射到学生身上,和孩子们一起进步,与学校一同成长” 何小兰这样想,也这样做 何小兰任教的班级,有八成是来自各地来厦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很多家长平时工作忙,无暇陪伴,孩子的课外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为了弥补孩子们的短板,何小兰早出晚归,每天坚持留校12小时以上,陪着孩子晨读、陪吃午餐、陪伴延时放学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写作,她把自己的书房搬到班级,自费买书送给孩子,并特地申请微信公众号,专门发表学生优秀作品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市里、省里乃至全国征文大赛的奖状纷至沓来,这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无疑是一辈子难忘的礼物集美区锦园小学援宁教师林志蓉 支教宁夏彭阳 推广厦门经验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林志蓉用不一样的方式,展示了和黄淑贞、何小兰同样的初心与情怀她把先进的教学教育资源从沿海的厦门,带到了位于内陆的宁夏彭阳,送去了厦门经验 支教初始,林志蓉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厦门全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式,传播到这里来,生根在大西北连续两周,她每天执教两节课,并深入各年级听课、组织评课,及时反馈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支教期间,正值县里举办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四课”比赛,林志蓉觉得应该抓住参赛机会,把厦门的教学理念和自己的心得和盘托出,顺势推广不巧的是,在临近比赛的时候,她突发急性阑尾炎,住进医院当时,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放弃比赛,赶紧手术;二是参加比赛,病先忍着林志蓉不想放弃这个推广良机,毅然选择了保守治疗同事和医生担心她吃不消,纷纷劝她放弃比赛但她没有时间多想,咬咬牙挺了过来 比赛那天,林志蓉拖着孱弱的身体,以最饱满的精神上台功夫不负苦心人,她在这次课堂教学“四课”比赛中,技惊四座,顺利拿下了一等奖,为后面推广厦门经验奠定了基础集美区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江滨 教学能力拔尖 善于创新实践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拿奖的目的在于正向激励,作为业务带头人、教导主任,江滨不断创新、坚持实践,获奖无数,教研成果斐然 2021年12月,江滨经过层层选拔,在厦门数百名骨干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入场券这是省教育厅、省总工会主办,福建教育学院承办的大型综合比赛,被誉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铁人三项”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江滨不负众望,斩获小学语文一等奖第一名这样的获奖场景,在江滨从教9年的经历中,早已是习以为常 “我们学校叫实验小学,所谓实验,就是要敢于走在前面,创新实践;我参加比赛,就想着能不能为同事、为其他学校走出新方向和好路子”为了分享自己的教学成果,江滨不辞辛劳,不远千里她不仅经常执教省、市、区各级公开课,还到杭州、屏南、晋江等地学校传经送宝勤思好学的她还积极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有3篇教学论文获得市级二等奖,两篇发表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杨超 帮助中职学生 圆了大学之梦“让更多的学生,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多年来,杨超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并作为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 要想让中职生把专业知识学好,就需要让学生乐学、爱学,让他们能够摒弃根深蒂固的,对学习抵触的情绪针对中职生的性格特点,杨超一直秉承“亲其师,信其道”的理念,精准施教,帮助这些孩子们重拾信心 有一位在数学考试中拿了零分的同学,完全丧失了求学信心杨超没有放弃,经过长时间交流、相处,发现这位同学虽然基础薄弱,但为人踏实,能吃苦,动手能力也强杨超为他量身打造,制订通过技能竞赛升学的方案,接下来的两年中,师生俩几乎放弃了所有假期,不断加强技能训练如今,该生已考取闽江学院,读上了本科 最近的两三年,杨超就让13位这样的同学,通过技能比赛,获得免试保送高职院校的机会,圆上了他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学之梦他所带出来的毕业生,先后获得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金牌工人”“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全国服装行业服装制版操作能手”“全国十佳制版师”等荣誉,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出彩的高光时刻厦门市第十中学教师叶永典 用心用情沟通 解决成长烦恼要关注到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少不了班主任耐心细致的日常工作转型期的高中孩子,似大还小,似懂非懂,老师必须倾注更多的心力叶永典,就是扮演着“不是亲妈,胜似亲妈”的班主任角色 高中生上承少年,下启青年,自我意识快速发展、自我概念逐渐形成、自我评价开始深化和处于理想化阶段的准青年谈教育,稍不留神就会惹来逆反心理叶永典创造性地提出“德育中的冷处理”,着力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压力与矛盾有这么一位学生,家里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不堪重负,不仅学习成绩滑坡,还患上了心理疾病,连学校的大门都不愿意迈进叶永典为此展开了多次家访,先做通家长工作,并对所有症结进行冷处理,帮助孩子走出家门,勇敢地重回学校,最终健健康康地走进大学深造 在叶永典长达26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比这个孩子更棘手的例子数不胜数近三年来,他的妻子长期奋战在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家里家外,全靠他自己一个人撑着叶永典却从不喊苦喊累,一直坚守在班主任和年段长的岗位上集美区内林小学校医黄亮 主动请缨挑重担 不辞辛苦防疫情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不仅有医院的医护工作者们,还有校园中“独立撑伞”的校医内林小学的校医黄亮,就是其中一位 和其他医生相比,大多数校医皆为单兵作战,日常事务又多又杂,凡事都得自己扛着2020年以来,黄亮几乎天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回家学校上课时间,他要密切关注每个师生动向,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分析判断,按照应急处置流程进行处理,等到大家下班了,他还得及时更新近两千名师生的健康档案 学校每日的核酸抽检,本来是可以委托校外机构来做,但为了方便广大师生,黄亮主动承担起这项工作“如果委托校外第三方检测,一般只做半个小时,而且检测时间相对固定,没法照顾到所有老师和学生我自己来做,就可以方便大家,甚至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最高峰时,黄亮每天检测量超过400人次,但对这累人的事,他从不抱怨 在疫情紧张时刻,黄亮还主动请缨,协助教育局统配100多个校医资源,积极配合做好区域全员核酸采样工作因为工作突出,2021年10月,黄亮获得杏林街道“最美逆行者”荣誉称号厦门第十中学保卫科长林建华 开展禁毒教育 筑起校园防线作为厦门十中的保卫科长,林建华开展禁毒教育已有数十个年头,他用自己的爱心与智慧,创造性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形成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活动中提高禁毒意识的体系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厚实的防毒之墙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我们的禁毒活动安排,具体到什么日子、什么时间点,紧紧围绕学生及其家长,筑起防范毒品的思想、行为、心理三道防线”林建华潜心研发的“毒品知识与危害”教案和课件,荣获教育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务实为本,重在实效》《“禁毒小卫士”专用本》等两项成果,荣获全国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优秀成果一等奖为推广经验,他主动承担各类示范课的开课、研讨工作,并经常到其他学校、单位和企业分享经验,甚至远赴贵州遵义等地,在学校安全管理高级研修班上举办禁毒讲座 2008年以来,林建华先后被评为“福建省禁毒人民战争先进个人”“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优秀教师”等称号他所在的厦门十中,先后获得“全国毒品预防教育创新单位”“全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示范学校”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主任廖光华 研究教学课题 潜心培育名师在为了教育创新实践而呕心沥血的身影里,有一群被称为“老师的老师”的人,那就是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们 2016年-2021年,集美区教科研课题立项595项,大概每两个工作日就有一个新的课题产生,集美区6000多位教师参与其中,在职在编教师参与率达到100%以上这些抽象的数字背后,是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研室主任廖光华等老师繁琐的工作 “研究能给教师带来乐趣,让天天上课不至于变得单调乏味任何一位名师的成长,无不在“研究”中走来,并在“研究”中走向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廖光华如是说在教学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正是教师进入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基于这样的认识,廖光华十分看重辖区教师的研究工作,时常放弃休假,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耐心,主动为做课题的老师引航、把向和助力 在集美区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集美区两项课题列入全国重点课题而这一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只有19个立项,集美占据十分之一2016年以来,集美区共承担省级立项课题101项、市级课题立项104项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位居厦门市榜首,为促进各地各校教育均衡发展,树立了备受称道的“集美榜样” 图:今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孩子们为获奖的集美教育工作者献花(本版图片/林志杰 摄,部分图片由集美区教育局提供) (记者 许晓霞 通讯员 杨跃强 来源:集美报)(来源:集美区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好教育)

让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

一百多年前,陈嘉庚先生率先全国,在集美创办了从幼稚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今天,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好的教育,集美教育人继往开来,不断完善从城市到乡村、从幼儿到青年、从微观到宏观、由集美辐射全国各地的均衡教育网络。 办好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好的教育,这是集美教育人的庄严承诺。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深耕教育一线的“集美榜样”,感受他们身上集中体现的集美区1.2万余名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严谨笃学、恪尽职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质。 链接 集美区教育基金会集美教育的发展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支持。2021年4月15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集美区教育基金会正式成立。成立以来,集美区教育基金会在奖教助学、人才培养、精准扶贫及抗击疫情等慈善公益领域积极作为,主动服务,快速融入集美区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社会各界共同书写了新时代嘉庚故里捐资兴学、尊师重教的绚丽篇章,成立至今,基金会已收到捐赠5500多万元。其中,今年以来就有来自全国各地144个单位和个人参与捐赠,总捐赠金额达1320万元。 集美区灌口中心幼儿园园长黄淑贞 在儿童节出生 投身幼儿教育暑期一开始,灌口中心幼儿园的黄淑贞就忙起来了。在她手下的两个园区,必须赶在开学前完成所有修缮,确保排除一切可能存在的隐患。由她督导的10所民办幼儿园,更得趁着闭园期间审定教材、指导教研、培训教师,完成一揽子开学前的准备工作。 出生在“六一儿童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黄淑贞的父亲曾对她说:“你是专为儿童而生的。”黄淑贞很珍惜这个缘分,总想着尽自己一份心力,给更多孩子更好的教育。 十几年前,黄淑贞从城里调到农村,在她手上,完成中心园本部扩建和两个分园的开办,帮扶片区民办园提质增效,带领多个幼儿园通过省示范园评审,获得国家级足球游戏特色园、示范园等称号。近些年来,黄淑贞还乐于分享自身成果,远助甘肃宁夏,近援宁德、同安,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向这些地区的幼儿园推送优质资源,开展教研、培训合作,全力发挥好帮扶效能。集美区灌南小学教师何小兰 书房搬进班级 鼓励孩子读书让乡村娃也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资源,一直是广大农村家长的梦想,更是乡村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同在灌口任教的何小兰,就与黄淑贞有着同样的奋斗轨迹。 大学一毕业,何小兰就考录进了灌南小学。8年来,她拼命学习,从一个青涩的新教师,成长为“集美区学科带头人”“厦门市骨干教师”。“作为教师,应把自己的专业成长折射到学生身上,和孩子们一起进步,与学校一同成长。” 何小兰这样想,也这样做。 何小兰任教的班级,有八成是来自各地来厦的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但很多家长平时工作忙,无暇陪伴,孩子的课外教育资源非常有限。为了弥补孩子们的短板,何小兰早出晚归,每天坚持留校12小时以上,陪着孩子晨读、陪吃午餐、陪伴延时放学。为了鼓励学生阅读写作,她把自己的书房搬到班级,自费买书送给孩子,并特地申请微信公众号,专门发表学生优秀作品。在师生共同努力下,市里、省里乃至全国征文大赛的奖状纷至沓来,这对于乡村孩子来说,无疑是一辈子难忘的礼物。集美区锦园小学援宁教师林志蓉 支教宁夏彭阳 推广厦门经验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林志蓉用不一样的方式,展示了和黄淑贞、何小兰同样的初心与情怀。她把先进的教学教育资源从沿海的厦门,带到了位于内陆的宁夏彭阳,送去了厦门经验。 支教初始,林志蓉就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厦门全新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方式,传播到这里来,生根在大西北。连续两周,她每天执教两节课,并深入各年级听课、组织评课,及时反馈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支教期间,正值县里举办首届中小学教师教学“四课”比赛,林志蓉觉得应该抓住参赛机会,把厦门的教学理念和自己的心得和盘托出,顺势推广。不巧的是,在临近比赛的时候,她突发急性阑尾炎,住进医院。当时,摆在她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放弃比赛,赶紧手术;二是参加比赛,病先忍着。林志蓉不想放弃这个推广良机,毅然选择了保守治疗。同事和医生担心她吃不消,纷纷劝她放弃比赛。但她没有时间多想,咬咬牙挺了过来。 比赛那天,林志蓉拖着孱弱的身体,以最饱满的精神上台。功夫不负苦心人,她在这次课堂教学“四课”比赛中,技惊四座,顺利拿下了一等奖,为后面推广厦门经验奠定了基础。集美区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江滨 教学能力拔尖 善于创新实践不管是老师,还是孩子,拿奖的目的在于正向激励,作为业务带头人、教导主任,江滨不断创新、坚持实践,获奖无数,教研成果斐然。 2021年12月,江滨经过层层选拔,在厦门数百名骨干教师中脱颖而出,获得福建省中小学教师教学大赛入场券。这是省教育厅、省总工会主办,福建教育学院承办的大型综合比赛,被誉为教师教学能力的“铁人三项”。经过一番激烈角逐,江滨不负众望,斩获小学语文一等奖第一名。这样的获奖场景,在江滨从教9年的经历中,早已是习以为常。 “我们学校叫实验小学,所谓实验,就是要敢于走在前面,创新实践;我参加比赛,就想着能不能为同事、为其他学校走出新方向和好路子。”为了分享自己的教学成果,江滨不辞辛劳,不远千里。她不仅经常执教省、市、区各级公开课,还到杭州、屏南、晋江等地学校传经送宝。勤思好学的她还积极撰写论文和课题研究,有3篇教学论文获得市级二等奖,两篇发表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师杨超 帮助中职学生 圆了大学之梦“让更多的学生,赢得人生出彩的机会!”多年来,杨超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并作为职业生涯的终极目标。 要想让中职生把专业知识学好,就需要让学生乐学、爱学,让他们能够摒弃根深蒂固的,对学习抵触的情绪。针对中职生的性格特点,杨超一直秉承“亲其师,信其道”的理念,精准施教,帮助这些孩子们重拾信心。 有一位在数学考试中拿了零分的同学,完全丧失了求学信心。杨超没有放弃,经过长时间交流、相处,发现这位同学虽然基础薄弱,但为人踏实,能吃苦,动手能力也强。杨超为他量身打造,制订通过技能竞赛升学的方案,接下来的两年中,师生俩几乎放弃了所有假期,不断加强技能训练。如今,该生已考取闽江学院,读上了本科。 最近的两三年,杨超就让13位这样的同学,通过技能比赛,获得免试保送高职院校的机会,圆上了他们之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学之梦。他所带出来的毕业生,先后获得厦门市“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金牌工人”“福建省五一巾帼标兵”“全国服装行业服装制版操作能手”“全国十佳制版师”等荣誉,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出彩的高光时刻。厦门市第十中学教师叶永典 用心用情沟通 解决成长烦恼要关注到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少不了班主任耐心细致的日常工作。转型期的高中孩子,似大还小,似懂非懂,老师必须倾注更多的心力。叶永典,就是扮演着“不是亲妈,胜似亲妈”的班主任角色。 高中生上承少年,下启青年,自我意识快速发展、自我概念逐渐形成、自我评价开始深化。和处于理想化阶段的准青年谈教育,稍不留神就会惹来逆反心理。叶永典创造性地提出“德育中的冷处理”,着力解决他们成长中的压力与矛盾。有这么一位学生,家里的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不堪重负,不仅学习成绩滑坡,还患上了心理疾病,连学校的大门都不愿意迈进。叶永典为此展开了多次家访,先做通家长工作,并对所有症结进行冷处理,帮助孩子走出家门,勇敢地重回学校,最终健健康康地走进大学深造。 在叶永典长达26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比这个孩子更棘手的例子数不胜数。近三年来,他的妻子长期奋战在新冠肺炎救治定点医院,家里家外,全靠他自己一个人撑着。叶永典却从不喊苦喊累,一直坚守在班主任和年段长的岗位上。集美区内林小学校医黄亮 主动请缨挑重担 不辞辛苦防疫情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不仅有医院的医护工作者们,还有校园中“独立撑伞”的校医。内林小学的校医黄亮,就是其中一位。 和其他医生相比,大多数校医皆为单兵作战,日常事务又多又杂,凡事都得自己扛着。2020年以来,黄亮几乎天天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回家。学校上课时间,他要密切关注每个师生动向,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分析判断,按照应急处置流程进行处理,等到大家下班了,他还得及时更新近两千名师生的健康档案。 学校每日的核酸抽检,本来是可以委托校外机构来做,但为了方便广大师生,黄亮主动承担起这项工作。“如果委托校外第三方检测,一般只做半个小时,而且检测时间相对固定,没法照顾到所有老师和学生。我自己来做,就可以方便大家,甚至提供全天候的服务。”最高峰时,黄亮每天检测量超过400人次,但对这累人的事,他从不抱怨。 在疫情紧张时刻,黄亮还主动请缨,协助教育局统配100多个校医资源,积极配合做好区域全员核酸采样工作。因为工作突出,2021年10月,黄亮获得杏林街道“最美逆行者”荣誉称号。厦门第十中学保卫科长林建华 开展禁毒教育 筑起校园防线作为厦门十中的保卫科长,林建华开展禁毒教育已有数十个年头,他用自己的爱心与智慧,创造性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形成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活动中提高禁毒意识的体系。为孩子们筑起一道厚实的防毒之墙。 “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我们的禁毒活动安排,具体到什么日子、什么时间点,紧紧围绕学生及其家长,筑起防范毒品的思想、行为、心理三道防线。”林建华潜心研发的“毒品知识与危害”教案和课件,荣获教育部“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务实为本,重在实效》《“禁毒小卫士”专用本》等两项成果,荣获全国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优秀成果一等奖。为推广经验,他主动承担各类示范课的开课、研讨工作,并经常到其他学校、单位和企业分享经验,甚至远赴贵州遵义等地,在学校安全管理高级研修班上举办禁毒讲座。 2008年以来,林建华先后被评为“福建省禁毒人民战争先进个人”“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优秀教师”等称号。他所在的厦门十中,先后获得“全国毒品预防教育创新单位”“全国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示范学校”。集美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科室主任廖光华 研究教学课题 潜心培育名师在为了教育创新实践而呕心沥血的身影里,有一群被称为“老师的老师”的人,那就是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们。 2016年-2021年,集美区教科研课题立项595项,大概每两个工作日就有一个新的课题产生,集美区6000多位教师参与其中,在职在编教师参与率达到100%以上。这些抽象的数字背后,是区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研室主任廖光华等老师繁琐的工作。 “研究能给教师带来乐趣,让天天上课不至于变得单调乏味。任何一位名师的成长,无不在“研究”中走来,并在“研究”中走向个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廖光华如是说。在教学中形成独特的风格,正是教师进入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基于这样的认识,廖光华十分看重辖区教师的研究工作,时常放弃休假,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耐心,主动为做课题的老师引航、把向和助力。 在集美区教师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集美区两项课题列入全国重点课题。而这一年,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只有19个立项,集美占据十分之一。2016年以来,集美区共承担省级立项课题101项、市级课题立项104项。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位居厦门市榜首,为促进各地各校教育均衡发展,树立了备受称道的“集美榜样”。 图:今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上,孩子们为获奖的集美教育工作者献花。(本版图片/林志杰 摄,部分图片由集美区教育局提供) (记者 许晓霞 通讯员 杨跃强 来源:集美报)(来源:集美区人民政府网站)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