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寺摆摊棉花糖(细数老天津卫街头的流浪艺人)

原标题:津市闾阎中,流浪的艺人

老摹《庸报》1936.7.12

奇形怪状以露天为舞台,“讲国事”专门造谣。

天津大寺摆摊棉花糖(细数老天津卫街头的流浪艺人)(1)

卖药糖

天津卫的小贩,为了他们的销路起见,对于各种买卖经上,是用尽了他们的脑汁。发明了各种希奇古怪的游艺方法,来勾引顾主。

兹有一种小贩,他们是利用街头的行人,好贪玩耍小孩,以及久不出门的闺秀太太们。在这种买卖经的主角三个人,一个是成年人,一个是中年人,另一个是小孩子。他们用中年和小孩打扮起来,选择一块行人必经之路,中年扮作妇人模样,面涂石灰,用青布包头,在脑后竖起一个爪髻,上插花绿旧花;小孩面涂黑色,头戴破毡帽,手持“挂挞板”。(注:即乞丐用之两块木板,天津谓之挂挞板。)中年手拿四胡子,(乐器,类似胡琴)二人来往穿花走乂,在空地上蹿蹦吭歌,所唱的无非是些通俗的玩意。类如马寡妇开店、老妈辞活、探亲家、小放牛、错中错等等。连唱代跳,声乐合奏,热闹非常。于是引得一般行路之人,皆立足不走,凝目而观。尤其是小孩和一般妇女们。则此时成年人认为买卖机会来临,于是其手持大玻璃瓶一个,内装各种药糖,徘徊于人群之中,使观者每人购铜元一枚,(注:他们以一枚两块之糖趸来,经过唱曲以后,便以一枚而易一块,有对半之利了。)询之谓每日可余利一元上下,然每届冬令生意稍逊春夏多多矣。

天津大寺摆摊棉花糖(细数老天津卫街头的流浪艺人)(2)

生意人

靠这类生活的人,俗称为生意人。其中的主角三五人不等,他们是设立在人烟稠密的地方,在天津类河东地道外,南市三不管等地,皆有他们之踪迹。其中有“全装”、“半装”、“便装”之分。兹先就便装而言,他们是三人合伙,有一人操琴,一人歌旦角,一人歌须生,赁得三四条大长板凳,游人爱嗜皮簧者,皆往聆之。所谓“便装”者不着戏衣(行头),只有作派。“半装”者所歌类似便装者,然此种人不但作派,而且身着戏衣,可是终不如真正舞台上的整全。类唱旦角者只带包头或青纱网,唱生角者只带髯口,故曰直为半装者。

“整装”者,是在露天唱蹦蹦戏者,因此戏所着之服装省略,故每歌一曲全穿行头。歌曲者皆是十五六岁的小女孩三四人,所歌之曲类,词多淫语,是故观者,更形涌挤。此三种生意每歌场一段,任人给钱。或歌场者,手持竹箩竹扇,挨人乞讨。游人以其歌嗓,驴腔马调,无板无眼,故此多以一枚与之。甚或哀之,有多二三枚者。每届冬令,渐乏足迹,因为大多数全是衣不遮体,并有海洛因嗜好,多被冻馁而死。有不死者,俟来年开河,再为重整旗鼓。

河东怪人

在河东一带发现,由早至晚,叫卖于各巷口。此人年届四十,高大的身体,头上尤存在前清式的一条长辫。身围蓝裙,手提木盒,沿街叫卖,行走如同女子。行人观之,多以为奇,驻足而看,越凑越众。该贩见行人渐多,便出盒内麻花(注:食品)以售。倘行人购买超过十枚之数,使其歌小曲一节,其必慨允。唱时随作身段,似登舞台一般。惜不扮装,台步自若,腔调嘎然。据其自述,曾度过旧时舞台生活。看的人,以妇女界为夥。盖每日也有倍数之利益。河东住户,以其唱作旦角,行走又若女人,故群赠以卖麻花大姐姐呼之。

天津大寺摆摊棉花糖(细数老天津卫街头的流浪艺人)(3)

讲报

这种舞台的主角,非有学问,并有测量揣度之心理,不克担任。否则门庭冷落,聆者不前。然主角依其口才,花言巧语,又当国家多事之秋,生意固然繁盛。其设备简单异常,每日赁长凳几条,主角立于聆者当中,面前置小桌一张,桌上放茶壶、钱板及一张破旧不整的报纸。主角用报纸上题目以小说体裁,继续不断讲个不停。东指西画,手足齐举,专讲些近日时闻,由他有根添叶、画蛇添足去讲,每说到紧张热闹之处,必手持竹箩,挨次讨钱。每人一大枚,因为关心国事的人民,不知世情究竟,以他为传话机关,报告人员,每日听者接踵不绝。而现时虽届夏令,听之者尤不减少,故此这种舞台,乃走红运,每日可净余二元之谱。津人谓之讲报者。然此种人必须擅于拍马,言语更加谨慎,否则大有请入公安局的希望。天津有讲报佼佼者,谓杨瞎话、崔不响、汤碗蜡三人也。

—完—

版权归作者所有,民国故纸堆整理,转载请注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