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不仅是我国诗歌文化的起点,更是我国纯文学的奠基之作。因此,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基础性地位,绝非其他著作可比拟。

本文便从《诗经》的编成和体制、《诗经》的主要内容、《诗经》的艺术特点三个大方向简要勾画一下《诗经》的基本面貌,为笔者后期的《诗经》解读系列文章做个常识性的“开篇介绍”。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1)

《诗经里》


1.《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因西汉时期被尊为儒家经典,得名《诗经》。全书共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词”的“笙诗”,即“有题目而无诗文”。

对于这6篇“笙诗”,有人认为其本来是“有词”的,但在战国至秦朝之间亡佚了;也有人认为这本来就是“无词”的,只有“声”,即“有乐曲而无诗文”。简单说来,就是只有“乐曲”,而并未填“歌词”。就彼时“诗乐舞”一体的诗歌传统看,这还是极有可能的。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2)

《乐曲》

该诗集是按《风》、《雅》、《颂》三个大类编撰的,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作品,涉及地域主要是今天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其作者多不可考,大部分为民间集体创造的“民歌”,少部分为公卿列士所献,及周王朝乐官保存的宗教祭祀诗和燕飨诗。

关于《诗经》的整理编订,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周王朝设采诗官“采诗说”、公卿列士“献诗说”和孔子“删诗说”。其中,“采诗说”始于汉代,但后代否定此说的人也颇多;“献诗说”则是有史籍可考的一种说法;而孔子“删诗说”的否定始于唐代,有较为可靠的证据,因此“删诗说”不可信。不过,孔子与《诗》之间确实存在密切关系。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3)

《孔子像》

关于《诗经》的体制,主要为风、雅、颂三类。按郑樵《昆虫草木略·序》中的“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乐曰雅,宗庙之音曰颂”可知:“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为各地区的乐调;“雅”为正,即朝廷正乐,为西周都城地区的乐调;“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其中,国风含十五国风,共160篇;雅105篇,分大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40篇,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另外,笙诗6篇。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4)

《国风》


2.《诗经》的主要内容
  • (1)农事诗

《诗经》中的农事诗主要有“农业祭祀乐歌”和反映民众艰辛生活的“农事讽刺诗”。就前者而言,由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统治者每年都会举行各种大小不一的农业祭祀活动,这些活动所使用的祭祀乐歌,就是农事诗的一种。如《诗经》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

就后者而言,最典型的就是《豳风·七月》,它生动具体地记述了农民一年四季的艰苦劳作生活,周而复始,没有闲暇,而劳动成果却为统治者所享用,自己却住破屋吃瓜菜,“无衣无褐”。类似的还有《魏风·伐檀》、《魏风·硕鼠》等。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5)

《农业·玉米田》


  • (2)战争徭役诗

《诗经》中的战争诗涉及范围较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从正面描写天子、诸侯的武功,其意在歌功颂德,宣扬军威,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秦风中的《小戎》、《无衣》等;第二,从反面写士卒征夫,其意在表现他们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的向往,对家乡的思念,典型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等。

《诗经》中的徭役诗,则重在表现对繁重徭役的愤恨和厌倦,对统治阶层的强烈不满,典型如《唐风·鸩羽》。此外,《诗经》中还有以战争徭役为背景的思妇诗,其意在表现夫妻离散中的思妇闺怨,典型如《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6)

《战争》


  • (3)爱情婚姻诗

《诗经》中反映爱情和婚姻的诗歌,主要集中在“国风”中,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内容丰富,深受后人的喜爱与关注。主要有反映男女相爱相恋的“情诗”,反映婚姻嫁娶、家庭生活的“婚姻家庭诗”,还有表现不幸婚姻的“弃妇诗”。

《诗经》中的“情诗”是现代人关注比较多的一类,因为它很贴近现代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典型代表名篇有《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子衿》、《齐风·南山》、《豳风·柏舟》等。《诗经》中反映结婚和家庭生活的诗,则相对少一些,主要有《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等。《诗经》中的弃妇诗比较鲜明突出,最经典的莫过于《卫风·氓》,该诗融叙事和抒情于一体,情感强烈。此外,《邶风·绿衣》、《邶风·谷风》等也是弃妇诗的代表。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7)

《爱情婚姻》


  • (4)政治讽喻诗

政治讽喻诗也叫“怨刺诗”,主要产生于西周中叶以后,特别是西周后期。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情况看,西周后期,周王室衰微,朝纲不振,社会动荡,于是出现大量反映社会丧乱、针砭时弊的诗歌就成为必然。

怨刺诗主要出现在“国风”与“大小雅”中。大雅中的怨刺诗,大多出自身份地位较高的作者,其内容主要是对统治者的劝谏,其讽刺带有节制性,典型如《民劳》、《荡》、《板》、《桑柔》等;小雅中的怨刺诗,大多来自略低一些的统治阶级,故其怨刺更强烈,多将笔墨指向奸佞小人,言辞激烈,典型作品如《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雨无正》、《巷伯》、《北山》等;国风中的怨刺诗,则主要来自民间,所以其言辞犀利,对统治阶层的黑暗暴露得更彻底,典型如《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陈风·株林》等。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8)

《宝鸡岐山周公庙》


  • (5)燕飨诗

燕飨诗主要反映的是周朝上层社会宴饮欢聚的场面,比如君臣宴会、贵族宴会、宗族宴会等,其承载的是周代的礼乐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宗法观念和完善的礼制礼仪、道德风范等。

其典型代表作《小雅·鹿鸣》,就是反映天子宴请群臣嘉宾的诗,后来也发展为贵族宴会宾客之用。其中,也有一些对违反礼制、违反德行作出批评的诗歌,如《鄘风·相鼠》,就是批评“无礼”之人的诗歌。对应的,也有一些赞美贵族阶层有才德,讲礼仪的诗歌。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9)

《礼乐文化》


  • (6)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上古时期,祭祀活动盛行,各民族都有祭祀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活动,因此产生了相应的祭歌。在《诗经》中,祭祀诗和颂诗保存在大雅和颂中,大多以歌功颂德为主,主要对象是先祖、先王,杂以部族的发展历史等。典型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五篇,就是歌颂后稷、公刘、太公、王季、文王、武王功绩的作品。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10)

《神农坛祭祀》


3.诗经的艺术特点

《诗经》的艺术特点,最基本的就是“赋比兴”,这不仅是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也是其他文学创作一直使用的手法。“赋”就是铺叙,即直接铺陈叙述,是所有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比”就是比喻,打比方,也是所有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兴”就是触物兴词,即由某个客观事物来触发诗人情感的书写,一般用在诗歌创作的开端。

《诗经》的第二大艺术特点,就是其四言句式和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一般四句独立成章,而整个诗篇则反复重叠使用同一章节,只有个别词被替换。在有些诗歌中,也有采用两个章节重叠使用的现象。此外,还有叠字、叠句、叠韵等的使用。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11)

《诗意》

《诗经》的第三大艺术特点,就是其丰富的词语和修辞手段的使用。典型如《诗经》中丰富的动词、动植物名词等。前者,动词的使用,高妙到一整首诗歌只变换动词即可表现丰富的诗歌画面,如《周南·芣苢》。后者,动植物名词的象征含义,以及其广博程度,都是深受后世研究和关注的重点之一。

总之,《诗经》的语言形式丰富多样,艺术特色别具一格,从而使《诗经》的价值更加厚重,使其色彩更加缤纷耀眼,多姿多彩。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12)

《诗意》


4.笔者说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价值,实为我国诗歌和纯文学的源头,其所开创的诗歌体例和艺术创作手法,是后世诗歌广泛借鉴和发展的不竭源泉,其所蕴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也深刻影响着其他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对我们现代人而言,《诗经》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远不止于此,其所蕴含的审美意象和唯美词章,都是我们汲取经典美、感受经典美的最好来源。哪怕是给孩子取个美好名字,也完全可以从其中受益。

关于诗经的形态(诗经基本面貌解读)(13)

《诗意》

因此,熟读《诗经》,学懂《诗经》,岂不妙哉!

——全文完——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M】p51-7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王秀梅.《诗经·国风》译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