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的精髓(一部集儒道佛三教智慧的奇书)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的著作,袁了凡在此书中以其毕生的学问和智慧,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有大量真实生动的事例,告诫世人不要被命运束缚,而是要自强不息,改造命运。

曾国藩对《了凡四训》推崇备至,他读过此书后改号为涤生,“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他还将此书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

了凡四训的精髓(一部集儒道佛三教智慧的奇书)(1)

全书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文章构成。

1、立命之学

袁了凡年轻时在慈云寺遇到一位修习邵雍《皇极经世书》的老道,老道测算他县考能得十四名,府考得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无一不灵验。后来的各种考试,都在老道的测算之中,老道还测算他命中无子,只能活到五十三岁。从此他相信天命,对一切事情澹然无求。

后来他在栖霞山与云谷禅师相会,两人在房间一起打坐,连续三天三夜不曾闭眼睡觉。可见袁了凡的禅定功夫已经到了很高深的境界。

禅师说:“凡人之所以不能成圣成佛,只因有妄念相缠,而你连坐三天,不起一个妄念,为什么呢?”

了凡:“之前有一位老道给我算定,生死荣辱,皆有定数。既然如此,即使要妄想,其实也没啥好想。”

禅师:“你这是凡夫的想法。极善之人,天数不能束缚他;极恶之人,天数同样不能束缚他。你二十年来,都被他算定了,分毫不能更改,难道不是凡夫吗?”

了凡:“难道天命之数可以更改吗?”

禅师:“《尚书》说‘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佛经也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佛门不打诳语,佛祖岂会骗人吗?"

了凡:“我读《孟子》,孟子说‘求则得之’,是求取的东西在我的本体当中的,如道德仁义可以力求。至于功名富贵,这是外在的东西,如果去求属于外求了,怎么能求的来呢?”

禅师:“孟子的话没有错,是你自己理解错了。六组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所求之物在我的本体中,不仅是道德仁义,还包括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如果不反躬自省,而只是向外驰求,那才是孟子说的‘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这样内外双失,所以无益。”

禅师又问老道算定的终生怎么样。

了凡说自己被算定终生不得第,而且命中无子。他反思自己平时的性格、行为和习性,不能积累功德,不能容人,恃才傲物,轻言妄谈,有洁癖,常发脾气,不能舍己救人,经常废话连篇,熬夜,彻夜长坐。他列举了自己一大堆毛病,觉得自己是福薄之相,理应不得第,理应无子。

禅师:“世间享有千金资产的人,一定是命中该有千金资产的人;享有百金资产的人,一定是命中该有百金资产的人;应饿死的人,一定是命中该饿死的人。上天不过是顺应他的本性而成就他,何曾有丝毫的增减。就拿生子之事来说,有百世之德者,一定有百世的子孙来保他;有十世之德者,一定有十世的子孙来保他;那些无后的,是他们的德不够。现在你知道自己的性格、行为和习性等不足以让自己登第和生子,为什么不尽情改变过来,务要积德、务要包容、务要和爱、务要爱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这是重塑的义理之身。血肉之身,有天命之数限定,而义理之身,是可以人定胜天的。太甲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经》说‘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算命先生给你算定的,属于天作之孽,犹可以违。现在你扩充自己的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这是自求多福,怎能不受享呢?《易经》讲趋吉避凶,如果天命有常,一点也不能改动,还有何吉可趋,何凶可避?《易经》开篇就讲'积善之家,必有馀庆',难道你不相信吗?”

袁了凡听完云谷禅师的一番教诲,大为震骇,于是将往日之罪过,一一在佛前忏悔。然后求登第,发愿做三千件好事,以报答天地祖宗之恩德。

云谷禅师又教他记“功过格”,让他把所做的好事坏事都记录下来,并且教他持《准提咒》。

袁了凡有想到孟子心性论里面的“夭寿不二,修身以俟矣”,不论寿命是长是短都不改变态度,只是修身养性等待天命,这就是立命之法。细分之,丰歉不贰,然后可立贫富之命;穷通不贰,然后可立贵贱之命;夭寿不贰,然后可立生死之命。人生世间,惟死生为重,讲“夭寿”,则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包含在里边了。至于’修身以俟‘,那是积德求天之事。讲修,如果身上有犯过错,则改正之;讲俟,则一毫非份的企图,任何胡思乱想,皆把它们斩绝。到这地步,直抵先天之境,这就是实学。

袁了凡原先号学海,从那天开始就把号改为了凡,他悟懂了立命之说,不想再落入落凡夫的窠臼。他以前总是放纵自己,从此以后,每日战战兢兢,恐惧不赌,戒慎不闻,常恐得罪天地鬼神,遇到有人憎恨他、诋毁他,他现在能恬然容受。

第二年,他参加礼部科举考试,老道算定他得第三名,而他得了第一名,老道的测算在他身上开始不灵验了。

袁了凡继续行善改过,历时十多年,完成了他当初发愿做的三千件善事。这时他开始立愿求子,同样是发愿做三千件善事。第二年,他生了一个男孩,起名为天启。

他一直行善积德,原先老道断定他只能活五十三岁,而他活到六十九岁还很健康。尚书说“天难谌,命靡常”,天命的意志难于捉摸预料,天命是不断改变。又说“惟命不于常”,人的命运不是一定的。他由此感悟到:说福祸是自己求得的,那是圣贤的话;如果说福祸是天命所定,那是俗人的话。

他说云谷禅师所传授的立命之说,是至精至邃、至真至正的道理,告诫他的儿子必须熟玩而勉行。他还告诫儿子:“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这是《孝经》里面的思想,可见袁了凡是一位深谙儒释道三家智慧的人。

了凡四训的精髓(一部集儒道佛三教智慧的奇书)(2)

2、改过之法

春秋时期的高级官吏,从一个人的言语、行为、去判断,就可以猜想到这个人可能遭遇到的吉凶祸福,没有不灵验的。《春秋左传》《国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大凡吉凶之兆头,在心中萌生而在四肢表现出来,福厚之人常得福报,福薄之人常得灾祸。俗人眼睛不明,说天命未定不可测。至诚合于天道,福之将至,观察他的日常行为,如果都是善行,就可以预先知道了;祸之将至,观察他的日常行为,如果都是恶行,就可以预先知道了。现在想求福报远离灾祸,暂且不说行善,必须先改过。

但凡改过,要发三个心:

改过要发的第一个心是,发耻心,就是羞耻心。同样是人,为何有人可以成为百世之师,而自己一生潦倒。如果私行不义,则日渐沦为禽兽,人世间没有比这更可耻的了。孟子说:“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 这是改过的一个关键。

改过要发的第二个心是,发畏心,就是发戒慎恐惧之心。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灵”,即使自己的过错掩盖得很严实,以为没有人知道吗?但是天地鬼神,就像镜子那样的照着我,把我的过失罪恶照得清清楚楚。从前,有个人作了一辈子的恶事,临死前忽然悔悟,发了一个很大的善念,于是得到善终。这就是说,一个大大的善念,可以把百年所积的罪恶洗刷干净。譬如千年黑暗的山谷,只要有一盏明灯相照,千年来的黑暗都可以立马去除。话虽如此,但是尘世无常,肉身易殒,改过也还得趁早。所以孔子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改过要发的第三个心是,勇心,就是发一往无前的勇猛心。人之所以有过失不肯改,多是因为因循守旧,堕落退缩的缘故。改过就要不拖延、不犹豫,不等待。小的过失,像尖刺戳在肉里,要赶紧挑掉拔掉。大的过失,像毒蛇咬到手指头一样的厉害,要赶紧切掉手指头,不可有丝毫的犹疑延迟的念头。

具备了这三种心,则有过能改,就像是春天的冰雪遇到太阳,何患不消呢?然而人的过失,又从事上该的,有从理上改的,有从心上改的;功夫不同,效果也不同。

例如之前杀生,现在戒杀;之前嗔怒,现在戒怒。这些都是从事上改,只是从外头来改,难以彻底根除,病根终将还在,东边灭了,西边还生,终非究竟的方法。

善于改过之人,未改其事,先明其理。拿杀生来说,现在想:上天有好生之德,生物皆爱其命,杀彼养己,自己心安吗?彼生物被杀,遭受屠割,种种痛苦,彻入骨髓。拿生物来饱腹养自己,食过即空,疏食菜肴,同样可以饱腹充饥,何必要杀彼生物呢,损自己的福德?

道理明白了,过失就是自动停止。

什么是从心上改呢?过错有千万种,惟心所造,如果我心不动,过错如何发生呢?学者把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过错,不用对每种过错去探求,只要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消失。如同太阳当空,魑魅魍魉将随黑暗消逝,这就是《尚书》说的惟精惟一。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就像斩有毒的巨树,直断其根,不必一根根枝条去砍,一片片叶子去摘。

改过最佳的方法是从心上改,当下清净,心稍微动就觉察,觉察到就消逝了;如果不行,需要明理来驱赶之,如果还是不行,需要根据具体事情来禁止它。

只要立志改过,一心忏悔,昼夜不懈,假以时日,必见效果。

了凡四训的精髓(一部集儒道佛三教智慧的奇书)(3)

3、积善之方

《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善的家庭,一定会有很多福份喜庆的事。从前,颜氏把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一一列举其祖宗的行为,行善积德多且长久,预知孔家子孙将会兴盛。继续袁了凡有列举了很多善有善报的事例。

详细讨论善:善有真的,有假的;有端的,有曲的;有阴的,有阳的;有是的,有非的;有偏的,有正的;有半的,有满的;有大的,有小的;有难的,有易的。这些种种的善,各有各的道理,需要仔细辨别。行善却不考究其中道理,可能自以为是在行善,孰不知是在造孽,枉费苦心,毫无益处呀。

真假之善

曾经有几位儒生,谒见中峰禅师,问道:佛陀说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现在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兴,而某人作恶,却家门隆盛。佛陀是无稽之谈吧?

中峰禅师:平常人被世俗之见所蒙蔽,这颗灵明的心,没有涤除干净,因此,法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此事常有。不检讨自己颠倒是非,反而怨天报应有差错吗?

儒生:怎么颠倒了善恶?

中峰禅师让他们举善恶例子。

儒生:骂人打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

中峰禅师:未必如此。

儒生: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

中峰禅师:未必如此。

众人举了很多例子,都被中峰禅师否定。

中峰禅师说:有益于人,就是善;有益于己,就是恶。有益于人,则打人骂人都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都是恶。所以讲行善,利人就是为公,为公就是真善。利己就是为私,为私就是假善。发自于内心去行善的是真善,只是表面做做而已的是假善。行善而无所求的,是真善,行善是报这种目的希望回报的,是假善。凡此种种,需要仔细考究。

端曲之善

现在人看到那些跟谁关系都很好的人,就认为他们是善人而看重他们,这种好好先生,孔子认为他们是“乡愿”,圣人反而是选择那些有志进取的或者有所不为的人。所以世人的善恶观显然跟圣人相反,以此看来,世人的种种取舍,都是错误的;而天地鬼神的是非善恶标准,跟圣人是一致的。如果要行善,不能跟着眼耳鼻舌四肢的感觉走,必须从起心动念的隐微处,洗涤干净,当纯粹是一片济世助人之心,就是端善。如果有一毫媚世之心,就是曲善。纯粹是一片爱人之心,则是端善,有一毫愤世嫉俗之心,就是曲善。纯粹是一片敬人之心,就是端善,有一毫玩世不恭之心,就是曲善。

怎样叫做阴阳呢?凡是一个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阳善;做善事而别人不知道,叫做阴德。有阴德的人,上天自然会知道并且会报酬他的。 有阳善的人,大家都晓得他,称赞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声,虽然也是福,但是名这个东西,为天地所忌,天地是不喜欢爱名之 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极大名声的人,而他实际上没有功德,可以称配他所享受的名声,常会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横祸,一个人并没有过失差 错,反倒被冤枉,无缘无故被人栽上恶名的人,他的子孙,常常会忽然间发达起来。这样看来,阴德和阳善的分别,真是细微得很,不可以不 加以分辨啊!

怎样叫做是非呢?从前春秋时代的鲁国定有一种法律,凡是鲁国人被别的国家抓去做奴隶;若有人肯出钱,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向官府领 取赏金。但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他很有钱,虽然也替人赎回被抓去的人回来,子贡却是不肯接受鲁国的赏金。他不肯接受赏金,纯粹是帮助他 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听到之后,很不高兴的说:这件事子贡做错了,凡是圣贤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把风俗变好;可以 教训,引导百姓做好人,这种事才可以做;不是单单为了自己觉得爽快称心,就去做的。现在鲁国富有的人少,穷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赏金就 算是贪财;那末不肯受贪财之名的人,和钱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赎人了。一定要很有钱的人,才会去赎人。如果这样的话,恐怕从此以后,就 不会再有人向诸侯赎人了。

子路看见一个人,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来。那个人就送一只牛来答谢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说:从今以后,鲁国就会 有很多人,自动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这两件事,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子贡不接受赏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称赞子路,责备子贡。照这样看来,要知道 一个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讲究是不是会产生流传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论一时的影响,而是要讲究长远的是非;不能只论个人 的得失,而是要讲究它关系天下大众的影响。

现在所为,虽然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对人有害,那就虽然像善,实在还不是善;现在所行,虽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传下去,能够帮助 人,那就虽然像不善,实在倒是善!这只不过是拿一件事情来讲讲罢了。说到其它种种,还有很多。例如: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叫做义,但 是有的时候,做该做的事,也会做错,做了倒反而坏事。

譬如坏人,可以不必宽放他,有人宽放他,这事情不能说不是义;但是宽放了这个坏人,反而使他的胆子更大,坏事做得更多;结果旁人受害 ,自己也犯罪;倒不如不要宽放他,给他儆戒,使他不再犯罪的好,不宽放他,是非义,使这个人不再犯罪,是义,这就叫做非义之义。

礼貌是人人应该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礼貌对待人,是礼;但若是过份,反而使人骄傲起来,就成为非礼了,这就叫做非礼之礼。

信用虽要紧,但是也要看状况,譬如:顾全小的信用,是信;要顾全小信,却误了大事;反而使得大信,不能顾全,此变成非信了,这就叫做 非信之信。

爱人本来是慈;但是因为过份的慈爱,反而使人胆子变大,闯出大祸,那就变成不慈了,这就叫做非慈之慈。这些问题,都应该细细地加以判 断,分别清楚。

什么叫做偏正呢?从前明朝的宰相吕文懿公刚才辞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乡来,因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国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卫 著泰山,众星环绕著北斗星一样。独独有一个乡下人,喝醉酒后,骂吕公。但是吕公并没有因为被他骂而生气,并向自己的用人说:这个人喝 酒醉了,不要和他计较。

吕公就关了门,不理睬他。过了一年,这个人犯了死罪入狱,吕公方才懊悔的讲:若是当时同他计较,将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惩罚而收 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当时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轻轻放过他;那知道,反而养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恶性。 他以为就算是骂宰相,也没什么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一个例子。

也有存了恶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个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穷人大白天在市场上抢米;这个大富人家,便告到县官那里;县官偏 偏又不受理这个案子,穷人因此胆子更大,愈加放肆横行了。于是这个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抢米的人捉起来关,出他的丑,那些抢米的人,怕 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来,不再抢了。若不是因为这样,市面上几乎大乱了。所以善是正,恶是偏,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 心,反倒做了恶事的例子。

这是存心虽正,结果变成偏,只可称做正中的偏;不过也有存恶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这是存心虽是偏,结果反成正,只可称做偏中的正 ;这种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怎样叫做半满的善呢?易经上说:一个人不积善,不会成就好的名誉;不积恶,则不会有杀身的大祸。

书经上说:商朝的罪孽,像穿的一串钱那么满;就仿佛收藏东西装满了一个容器里一样。

如果你很勤奋的,天天去储积,那么终有一天就会积满。商朝由开国一直到纣王,它的过失罪恶,到此时便积满了,因此迅速亡国。如果懒惰 些,不去收藏积存,那就不会满。

所说的积善积恶,也像储存东西一样,这是讲半善满善的一种说法。

从前有一户人家的女子,到佛寺里去,想要送些钱给寺里,可惜身上没有多的钱,只有两文钱,就拿来布施给和尚。而寺里的首席和尚,竟然 亲自替她在佛前回向,求忏悔灭罪。后来这位女子进了皇宫做了贵妃,富贵之后,便带了几千两的银子来寺里布施。但是这位主僧,却只是叫 他的徒弟,替那个女子回向罢了,那个女子不懂前后两次的布施,为什么待遇差别如此之大?就问主僧说:我从前不过布施两文钱,师父就亲 自替我忏悔。现在我布施了几千两银子,而师父不替我回向,不知是什么道理?

主僧回答她说:从前布施的银子虽然少,但是你布施的心,很真切虔诚,所以非我老和尚亲自替你忏悔,便不足以报答你布施的功德;现在布 施的钱虽然多,但是你布施的心,不像从前真切,所以叫人代你忏悔,也就够了。这就是几千两银子的布施,只算是半善;而两文钱的布施, 却算是满善,道理在此。

又汉朝人钟离把他炼丹的方法,传给吕洞宾,用丹点在铁上,就能变成黄金,可拿来救济世上的穷人。吕洞宾问钟离说:变了金,到底会不会 再变回铁呢?

钟离回答说:五百年以后,仍旧要变回原来的铁。

吕洞宾又说:像这样就会害了五百年以后的人,我不愿意做这样的事情。

钟离教吕洞宾点铁成金,不过是试试他的心而已。现在知道吕洞宾存心善良,所以对他说:修仙要积满三千件功德,听你这句话,你的三千件 功德,已经做圆满了。

这是半善满善的又一种讲法。一个人做善事,而内心不可叨念,仿佛自己做了一件不得了的善事;能够这样,那么就随便你所做的任何善事, 都能够成功而且圆满。若是做了件善事,这个心就牢记在这件善事上;虽然一生都很勤勉的做善事,也只不过是半善而已。

譬如拿钱去救济人,要内不见布施的我,外不见受布施的人,中不见布施的钱,这才叫做三轮体空,也叫做一心清净。如果能够这样的布施, 纵使布施不过一斗米,也可以种下无边无涯的福了;即使布施一文钱,也可以消除一千劫所造的罪了。如果这个心,不能够忘掉所做的善事; 虽然用了二十万两黄金去救济别人,还是不能够得到圆满的福。这又是一种说法。

怎么叫做大善小善呢?从前有一个人,叫做卫仲达,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了阴间。阴间的主审判官,吩咐手下的书办 ,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两种册子送上来。等册子送到一看,他的恶事册子,多得竟摊满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册子,只不过像一支筷子 那样小罢了。主审官又吩咐拿秤来秤秤看,那摊满院子的恶册子反而比较轻,而像一支筷子那样小卷的善册子反而比较重。卫仲达就问说:我 年纪还不到四十岁,那会犯了这么多的过失罪恶呢?

主审官说:只要一个念头不正,就是罪恶,不必等到你去犯,譬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那就是犯过。

因此,卫仲达就问这善册子里记的是什么。主审官说:皇帝有一次曾想要兴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桥。你上奏劝皇帝不要修,免得劳民伤 财,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

卫仲达说:我虽然讲过,但是皇帝不听,还是动工了,对那件事情的进行,并没有发生作用,这份疏表怎么还能有这样大的力量呢?

主审官说:皇帝虽然没有听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目的是要使千万百姓免去劳役;倘使皇帝听你的,那善的力量就更大了哩!

所以立志做善事,目的在利益天下国家百姓,那么善事纵然小,功德却很大。假使只为了利益自己一个人,那么善事虽然多,功德却很小。

怎么叫做难行易行的善呢?从前有学问的读书人,都说:克制自己的私欲,要从难除去的地方先除起。

孔子的弟子樊迟,问孔子怎样叫作仁?孔子也说,先要从难的地方下工夫。

孔子所说的难,也就是除掉私心;并应该先从最难做,最难克除的地方做起。一定要像江西的一位舒老先生,他在别人家教书,把两年所仅得 的薪水,帮助一户穷人,还了他们所欠公家的钱,而免除他们夫妇被拆散的悲剧。

又像河北邯郸县的张老先生,看到一个穷人,把妻儿抵押了,钱也用了;若是没有钱去赎回,恐怕妻儿都要活不成了。于是就舍弃他十年的积 蓄,替这个穷人赎回他的妻儿。像舒老先生,张老先生,都是在最难处,旁人不容易舍的,他们竟然能够舍得啊!

又像江苏省镇江的一位靳老先生,虽然年老没有儿子,他的穷邻居,愿意把一个年轻的女儿给他做妾,愿能为他生一个儿子。但是这位靳老先 生不忍心误了她的青春,还是拒绝了,就把这女子送还邻居。这又是很难忍处,而能够忍得住的事呀!所以上天赐给他们这几位老先生的福, 也特别的丰厚。

凡是有财有势的人要立些功德,比平常人来得容易,但是容易做,却不肯做,那就叫做自暴自弃了;而没钱没势的穷人,要做些福,都会有很 大的因难,难做到而能做到,这才真是可贵啊!我们为人处事,应该遇到机缘,就去做救济众人的事。不过救济众人,也不是容易的事,救济 众人的种类很多,简单的说,它的重要项目,大约有十种:

第一、是与人为善。看到别人有一点善心,我就帮他,使他善心增长。别人做善事,力量不够,做不成功,我就帮他,使他做成功,这都是与 人为善。

第二、是爱敬存心。就是对比我学问好,年纪大,辈份高的人,都应该心存敬重。而对比我年纪小,辈份低,景况穷的人,都该要心存爱护。

第三、是成人之美。譬如一个人,要做件好事,尚未决定,则应该劝他尽心尽力去做。别人做善事时,遇到了阻碍;不能成功,应想方法,指 引他,劝导他使得他成功;而不可生嫉妒心去破坏他。

第四、是劝人为善。碰到做恶的人,要劝他做恶绝对有苦报,恶事万万做不得。碰到不肯为善,或只肯做些小善的人,就要劝他行善绝对有好 报,善事不但要做,而且还要做得多。做得大。

第五、是救人危急。一般人大多喜欢锦上添花,而缺乏雪中送炭的精神;而当遇到他人最危险、最困难、最紧急的关头;能及时向他伸出援手 ,拉他一把,出钱出力帮他解决危急困境,可以说是功德无量,但是不可以引以为傲!

第六、是兴建大利。有大利益的事情,自然要有大力量的人,才能做到,一个人既然有大力量,自然应该做些大利益的事情,以利益大众。例 如,修筑水利系统、救济大灾害等等。但是没有大力量的人,也可以做到的。譬如,发现河堤上有个小洞,水从洞里冒出,只要用些泥土、小 石,将小洞塞住,这堤防就可以保住,而防止了水灾的发生。事情虽然小,但这种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

第七、是舍财作福。俗语说:人为财死,世人的心总爱钱财,求财都来不及,还愿意去舍财济助他人吗?因此,能舍财去消除别人的灾难,解 决他人的危急;对一个常人而言,已不简单,对穷人来说,则更加了不起。如按因果来讲,‘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舍不得,舍不得 ,不舍就不得。’;做一分善事就会有一分福报,所以不必忧愁我们会因为舍财救人,而使自己的生活陷于绝路。

第八、是护持正法。具有正知正见的佛法,是最容易劝导人心,挽回善良风俗的。若是有人破坏,一定要用全力保护维持,不可让他破坏。

第九、是敬重尊长。凡是学问深,见识好,职位高,辈份大,年纪老的人,都称为尊长。自己都应该敬重,不可看轻他们。

第十、是爱惜物命。凡是有性命的东西,虽然像蚂蚁那样小;也是有知觉的,晓得痛苦,并且也会贪生怕死。应该要哀怜它们,怎可以乱杀乱 吃呢?有人常说:这些东西,本来就是要给人吃的。这话是最不通的,而且都是贪吃的人所造出来的话。

善事无穷无尽,那能说得完;只要把上边说的十件事,加以推广发扬,那么无数的功德,就都完备了。

了凡四训的精髓(一部集儒道佛三教智慧的奇书)(4)

4、谦德之效

《易经》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天的法则是减损满盈者而增益谦卑者。

地的法则是改变满盈者而流往谦卑者。

鬼神的法则是加害满盈者而福佑谦卑者。

人的法则是厌恶满盈者而喜爱谦卑者。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

自满的就要招损害;谦虚的就会得到益处。

袁了凡好几次和朋友去参加考试,每次都看到贫寒的读书人,快要发达考中的时候,脸上必定有谦和的光采散发出来。

辛未年,我到京城去会试,我的同乡嘉善人一起去参加会试的,大约有十个人,只有丁敬宇,这个人最年轻,而且非常谦虚,我告诉同去会试的费锦坡讲:这位老兄,今年一定考中。费锦坡问我说:怎样能看出来呢?

我说:只有谦虚的人,可以承受福报。老兄你看我们十人当中,有诚实厚道,一切事情,不敢抢在人前,像敬宇的吗?有恭恭敬敬,一切多肯顺受,小心谦逊,像敬宇的吗?有受人侮辱而不回答,听到人家毁谤他而不去争辩,像敬宇的吗?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天地鬼神,也都要保佑他,岂有不发达的道理?等到放榜,丁敬宇果然考中了。

丁丑年在京城里,和冯开之住在一起,看见他总是虚心自谦,面容和顺,一点也不骄傲,大大的改变了他小时候的那种习气。他有一位正直又诚实的朋友季霁岩,时常当面指责他的错处,但却只看到他,平心静气地接受朋友的责备,从来不反驳一句话。我告诉他说:一个人有福,一定有福的根苗;有祸,也一定有祸的预兆。只要这个心能够谦虚,上天一定会帮助他,你老兄今年必定能够登第了!后来冯开之果然真的考中了。

赵裕峰,名光远,是山东省冠县人;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后来又考会试,却多次不中。他的父亲做嘉善县的主任秘书,裕峰随同他父亲上任。裕峰非常羡慕嘉善县名士钱明吾的学问,就拿自己的文章去见他,那晓得这位钱先生,竟然拿起笔来,把他的文章都涂掉了。裕峰不但不发火,并且心服口服,赶紧把自己文章的缺失改了。如此虚心用功的年轻人,实在是少有,到了明年,裕峰就考中了。

壬辰年我入京城去觐见皇帝,见到一位叫夏建所的读书人,看到他的气质,虚怀若谷,毫无一点骄傲的神气,而且他那谦虚的光采,就像会逼近人的样子。我回来告诉朋友说:凡是上天要使这个人发达,在没有发他的福时,一定先发他的智慧,这种智慧一发,那就使浮滑的人自然会变得诚实,放肆的人也就自动收敛了,建所他温和善良到这种地步,是已发了智慧了,上天一定要发他的福了。等到放榜的时候,建所果然考中了。

江阴有一位读书人。名叫张畏岩,他的学问积得很深,文章做得很好,在许多读书人当中,很有名声。甲午年南京乡试,他借住在一处去寺院里,等到放榜,榜上没有他的名字,他不服气,大骂考官,眼睛不清楚,看不出他的文章好。那时候有一个道士在旁微笑,张畏岩马上就把怒火发在道士的身上。道士说:你的文章一定不好。张畏岩更加的发怒说:你没有看到我的文章,怎么知道我写得不好呢?道士说:我常听人说,做文章最要紧的,是心平气和,现在听到你大骂考官,表示你的心非常不平,气也太暴了,你的文章怎么会好呢?

张畏岩听了道士的话,倒不觉的屈服了,因此,就转过来向道士请教。道士说:要考中功名,全要靠命,命里不该中,文章虽好,也没益处,仍不会考中,一定要你自己改变改变。

张畏岩问道:既然是命,怎样去改变呢?道士说:造命的权,虽然在天,立命的权,还是在我;只要你肯尽力去做善事,多积阴德,什么福不可求得呢?

张畏岩说:我是一个穷读书人,能做什么善事呢?

道士说:行善事,积阴功,都是从这个心做出来的。只要常常存做善事,积阴功的心,功德就无量无边了。就像谦虚这件事,又不要花钱,你为什么不自我反省,自己工夫太浅,不能谦虚,反而骂考官不公平呢?

张畏岩听了道士的话,从此以后就压低一向骄傲的志向,自己很留意把持住自己,勿走错了路,天天加功夫去修善,天天加功夫去积德。到了丁酉年,有一天,他做梦到一处很高的房屋里去,看到一本考试录取的名册,中间有许多的缺行。他看不懂,就问旁边的人说:这是什么?那个人说:这是今年考试录取的名册。而张畏岩问:为什么名册内有这么多的缺行?那个人又回答说:阴间对那些考试的人,每三年考查一次,一定要积德,没有过失,这册里才会有名字。像名册前面的缺额,都是从前本该考中,但是因为他们最近犯了有罪过的事情,才把名字去掉的。

后来那个人又指了一行说:你三年来,很留心的把持住自己,没犯罪过,或者是应该补上这个空缺了,希望你珍重自爱,勿犯过失!果然张畏岩就在这次的会考,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

从上面所讲的看来,举头三尺高,一定有神明在监察著人的行为。因此,利人,吉祥的事情,都应该赶快的去做;凶险,损人的事,应该避免,不要去做,这是可以由我自己决定的,只要我存好心,约束一切不善的行为,丝毫不得罪天地鬼神,而且还要虚心,自己肯迁就不骄傲,使得天地鬼神,时时哀怜我,才可以有福的根基,那些满怀傲气的人,一定不是远大的器量,就算能发达,也不会长久地享受福报。稍有见识的人,一定不肯把自己肚量,弄得很狭窄,而自己拒绝可以得到的福,况且谦虚的人,他还有地方可以受到教导,若人不谦虚,谁肯去教他?

并且谦虚的人,肯学别人的好处,别人有善的行动,就去学他,那么得到的善行,就没有穷尽了。尤其是进德修业的人,一定所不可缺少的啊!

古语云:“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有心要求功名的,一定可以得到功名;有心要求富贵的,一定可以得到富贵。一个人有远大的志向,就像树有根一样;树有根,就会生出丫枝花叶来。

人要立定了这种伟大的志向,必须在每一个念头上,都要谦虚,即使碰到像灰尘一样极小的事情,也要使别人方便,能够做到这样,自然会感动天地了。

而造福全在我自己,自己真心要造,就能够造成。像现在那些求取功名的人,当初那有什么真心,不过是一时的兴致罢了;兴致来了,就去求,兴致退了,就停止,孟子对齐宣王说:大王喜好音乐,若是到了极点,那么齐国的国运大概可以兴旺了。但是大王喜好音乐,只是个人在追求快乐罢了,若是能把个人追求快乐的心,推广到与民同乐,使百姓都快乐,那么齐国还有不兴旺的么?

我看求科名,也是这样,要把求科名的心,落实推广到积德行善上;并且要尽心尽力地去做,那么命运与福报,就都能够由我自己决定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