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全国通信行业发展现状(看完终于读懂通信行业)

离开通信行业已经有一段日子了。换了行业之后,慢慢的淡忘了通信的各种艰辛和酸甜苦辣。

前天晚上,突然在梦中回到以前做移动通信(核心网)技术支持的日子,回到了7*12小时工作,每天提着笔记本,没有一天(包括过年)能很安稳的吃饭,睡觉的日子,回到了之前一年要出差250天以上的日子。

SendRoutingInfo,ProvideRoamingNumber...

IAM,ACM,ANM...

CallingPartingNunber,CalledPartyNumber,NatualofAddress....

Mc,Nc,Nb接口...

PC寻址,GT寻址,直连,LSTP,HSTP转发...

E163/164,E212,E214...

46000->86139,46001->86130...

信令地址,语音硬件地址,语音逻辑地址...

“到RNC信令中断了,怎么办?”“先看下传输是否有问题,如果没有,重启模块试试!”“还是不行”“我连上来看看,你打开log开关!”“信令网关出故障了...”“...先切换到备用模块!...客户那里先不要惊动...”

原来我在通信工作已经十年了,这一切怎能轻易忘怀,这已经深深的刻入了我的骨髓我的基因。

互联网全球通信概念。地球和以太网电缆 o

三、突出重围

主要分为以下4部分内容:

1、初出茅庐

经过长时间的冥思和打坐,好不容易,我的思绪回到了大约15年前。

考大学时,我选择的是某理工类重点大学的通信工程系,那是我们学校的重点专业。本来觉得自己成绩不错,自信满满。到了学校一看,我们系的新生充斥着各省状元,市状元,几乎人人都是优异生。

通信工程这个专业总体来讲是比较难学的。系主任就说过通信专业,数学是基础。除了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外,还有好几门工程数学课,像复变函数,积分变换,数理方程(概率统计之类的还算是容易的)之类;几乎每一门都是苦涩难懂。我记得比较清楚的是,那时候做作业,很多公式是练习本上一行都写不完的,而且都是上下都有(又是分子,又是分母,分子分母上又有积分,开根号,指数....)。除了数学,英语也同样重要,通信专业有不少原版的资料,没有很好的英文基础是啃不动的。

到了大三学专业课,本以为会轻松些,没想到更难。什么信号系统,通信原理,模拟电路技术,视频编码。。。都是非常搞脑子的东西。什么奈奎斯特第一准则,什么包络信号,那些东西对于没有学过的人真的就像是天书一样。很多都淡忘了,我现在还记得比较清楚的有这么几个知识点:香农公式,说的是信噪比和最大传输速率的关系;傅里叶变换,是把一个信号由时域函数转换成频域函数;汉明码,是一个错误校验码码集。。。。像数字通信技术,高频电路,微波天线之类,虽然也不容易,但是相对还是容易及格些。像C语言之类的课,那是必过科,攒学分用的。

好不容易到了大四,那时候觉得吃了几年苦还是值得的。到了招聘会,很多大公司的HR见到我们也是客客气气,基本上简历一投肯定会有面试通知。很多非通信行业的公司,也非常愿意招收通信专业的毕业生。

由于不是很喜欢出差,也不想换专业就业,于是我经过并不紧张的面试,轻松的进了一家运营商,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2、血战到底(上)

大学本科毕业后,我顺利的进了一家大型的电信运营商,分配到移动通信核心网机房从事运维工作。刚去的时候觉得公司不错,高端气派的大楼,宽敞明亮的机房,树立着一台台以前没有见过的设备,发出一阵阵设备运行的隆隆声,但并不十分吵闹,指示灯有绿有黄有红,规律性的一闪一闪;显得很先进。尤其是当领导在机房向我们新员工做入职介绍的时候说到:这个设备是目前最先进的XXXMSC,容量达到XXX万,支持XX个E1,覆盖XX广场;这个设备是HLR,存储了XX万用户数据;这个是XXX数据核心网络路由器...;我们心里顿时都心潮澎湃。2000年那时候移动通信,手机之类的可是稀罕玩意啊;学校里也从来看不到这些设备,何况是世界最领先的电信设备!

不过没过了多久,这种激动的心情就渐渐淡化了下来,转化成了无聊。机房班长和副班长似乎从来不教我们具体的技术问题,总是让我们值班。机房里面除了班长和副班长技术能力还比较强外,其他人似乎都安于现状,也不好好学习。由于自己看资料是在是很难看懂,现网设备也绝对不允许你做实验(查看命令除外),因此我把那份“XXXMSC/VLR操作手册”和“7号信令简明版”翻来覆去看了至少十遍,还是不知所云。于是我向公司提出要参加设备商的培训,以便于尽快掌握工作技能。1个月后我获得了去S公司参加交换机中级培训的资格。

培训后我觉得大有收获,除了交换机基本操作外,一些常用的7号信令也能看懂了。可是没想到回来后,班长并没有安排什么重要工作给我,对我似乎更冷淡了。由于我平时为人还算谦虚勤快,经理那里对我印象还可以,慢慢的总算熬到1年后快转正了。

那时候运营商做事最大的好处是时间多。我报名学习了CCNA,周末上课,晚上抓紧自学。我很快通过了考试,了解了TCP/IP协议的基本知识;接下来开始自学CCNP。

为什么我要学TCP/IP呢?我很早就知道要成立数据班组了,开展对外的数据专网业务,班子搭好了,还缺一个维护组班长。待竞聘班长的时候,我凭借业务能力和刚学到的CCNA,CCNP的知识,面试的技术组工程师基本找不到大毛病,最终打败了几个竞争对手,终于有惊无险的晋升到了数据维护组班长。

当上班长以后,我很是兴奋了一阵,可是发现情况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维护班组是一个很小的班组,我手底下就2个人,一个老员工G和一个小员工S。这2个人基本上什么都不懂,G是天天除了上网就是聊天,快四十的老员工我是拿他没辙。S虽然也懒散,看上去比较听话,于是我便经常指派小的去做一些工作,我自己也是拼命努力的干,想做出一些成绩出来。可是过了没多久我就发现,你越是努力,周围部门就越是对你掣肘。你一个人想要做出成绩,周围人就觉得你抢他们的饭碗。由于我安排的工作量比较多,要求比较细致。S很不满意,没多久我就听说S在背后对我颇多微词,还想换部门。终于有一天经理找我谈了:“你啊,要注意人际关系,工作做得再好,周围人意见大也是不行的。”

我仔细想想,也是,在运营商,技术搞不定,一个电话厂商的技术支持就来了,技术练这么好有什么用?干活的人,多做多错。我就算是谨慎小心,混到个工程师也就算到头了。

平心而论,我当时去运营商待遇还行,是A类工。后面几届运气就没那么好了,只有研究生直接签A类,本科以下的全部派遣制,然后每年给一定名额转A。那时候工资4,5千税后,还有各类补贴,购物卡,补充公积金,年金;过个小康生活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主要有3点:1.职业生涯看不到任何希望,向上空间打开要等20年,老员工退休。2.学不到技术的精髓,核心技术工作都是请商家来处理,可能也是为了规避责任吧3.这点工资买房结婚是远远不够的。出于这三点考虑,我坚决想跳槽。那时候我有不少同学在设备商,听下来至少是个做事的地方,待遇也要好一些。当然工作压力会大,出差多。这些我还是可以接受的。

于是,在工作大约2年半左右的时候,我拿到了新的Offer,递交了辞职报告。接下来的境遇我确实没有想到,没想到办个离职会这么艰难。(现在听说好很多了,走的人多)首先是经理和我谈,然后是党委书记和我谈,劝我不要离职。软磨硬泡的2个多月过去了,快到了合同续签的时候了。(第一份合同签了3年)我是坚决不签合同,总算拿我没辙了,经理让我交接好工作就办离职吧。

于是工作三年后,我来到了第二家公司,一家设备商(现五大之一),从事核心网技术支持工作。

血战到底(中)

工作3年后,我跳了槽,从运营商来到了某通信设备商;从事二线技术支持。这里必须得说一下,通信行业由于技术复杂专业性强,因此分工还是非常细的。就拿售后技术部门来讲,划分为一线(常驻客户机房),二线(相当于全网络技术专家级别,对于一线工程师提供支持,并负责编写文档),三线(研发测试岗位,在某一细分领域是专家;细分领域有多细呢?可能细到某一个人只负责一个硬件或者软件模块)。大的专业设备分为4条大产品线:核心网,无线,传输,IP;每条大产品线还有N条小产品线,比如核心网分固网,移动G网MSC,移动G网HLR,移动C网MSC,移动C网HLR,移动3G测试网,移动数据通信网,计费等等。可见专业划分有多细,多复杂了吧。

由于我之前做过GSM核心网,并且对于IP知识也比较了解,因此被分动核心网移动软交换设备小组,也是核心网二线技术支持里面最大的一个小组。这是核心网中的核心,要连接无线侧,HLR,其他MSC,计费,网关,智能网等设备。可以说做过MSC的人可以做核心网电路域的任何设备。什么是移动软交换呢?就是从3GPP的WCDMAR4架构开始,把核心网的MSC(移动交换机),分为控制和承载两部分,分别处理信令(呼叫服务器,CallServer,也叫媒体网关控制器,MediaGatewayController)和承载语音(媒体网关,MediaGateway)。这样划分的好处是可以把呼叫控制服务器集中配置便于管理,媒体网关分散配置,节省传输资源,并且有利于向语音信令全网IP化过渡。此外,功能的分散划分也有利于软件管理和升级。呼叫控制服务器和媒体网关之间用H.248协议通信。此外,由于对外的7号信令不变,因此可以与传统的交换机无缝兼容。呼叫控制服务器一般使用通用服务器加软件控制的方式,故称之为“软交换”。在当时,这样的架构和设备是世界先进的,而且可以通过软件升级的方式同时支持2G和3G。架构的改变带来的是系统复杂程度的增加。也对技术工程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比如二线工程师,需要熟练掌握:7号信令,TCP/IP协议,Unix/Linux操作系统命令,SQL数据库命令和一些其他专用系统命令,还有一大堆设备内部私有信令;此外还需要有较好的沟通能力也文档归纳能力,英语自然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很多邮件需要直接和老外沟通。因此刚到新岗位,一下子觉得不太适应,很多东西要学习,压力挺大。

我一开始是跟着一位老工程师学习;几个月后,领导见我还比较踏实要求上进,便给了我去国外研发中心培训的机会。我很兴奋,这可是我第一次出国啊!到了某国的研发中心后,我如饥似渴的学习,不懂的就积极求教,水平提升的很快。回国没多久,我就可以独挡一面的完成工作了。

我们每个二线工程师都被派到了全国各地,和当地的一线工程师和外协员工开始规模的网络建设。由于研发版本一般都有不完善的地方,此外实验室无法模拟现网的所有情况;因此有些项目必须拿到现网测试。又要测试,又要赶进度,我们在现场无论是一线还是二线工程师;还有研发的工程师基本上每周都没有休息,天天加班。一般工程建设都有以下几个步骤:硬件安装,软件安装,调测,局数据导入配置修改,入网测试;话单测试,验收,割接入现网,然后维护,不断的升版打补丁等后续工作。中移动对网络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每个测试项目都有专人验证,有一个小告警都要求解释原因;而联通相对来说就宽松些。除了加班外,割接升版等一些重大事宜必须在晚上做,一般23:00开始,到凌晨3点如果不成功还需要倒回;因此在现场体力消耗极大,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睡眠很差。虽然当时我们都20多岁年轻力强,但是也是经常生病;我的老胃病就是那个时候落下的。

血战到底(下)

2007年,中移动启动了全网IP化计划,即语音和信令要由原先的TDM承载改为IP承载。IP承载更灵活,传输效率高;但是也存在服务质量(Qos)不佳的问题,需要从协议和现场工程实践来解决。核心网络,率先做好迎接3G的准备。由于TD-SCDMA的“兼容性”好,因此核心网对于W和TD都是适用的。中移动也是两手准备,当然希望还是拿到W的牌照。

平心而论,这是一个非常有历史意义,非常有价值的网络技术演进,但是也带来了很多工程上的问题,很多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比如IP承载网地址如何分配,与软交换设备如何配合;BICC协议和SIGNTRAN的路由拓扑的确定,现场参数配置等等,都需要大量的现场测试数据才能确定最优方案。由于我在前几次项目中表现出色,因此这个光荣的任务交给了我,我担任了现场的测试组组长;带领一支团队来实施中移动试验网的搭建。这个试验网要接入现网测试,并且最终要割接入现网承载业务。

由于当时运营商已经大范围削减了开支,因此设备商卖出去设备的利润大大缩水。核心网基本上是不赚钱甚至赔钱白送的,依靠无线设备和设备维护赚钱,因此设备商之间竞争非常激烈,成本也压缩得非常厉害。我一到现场,就觉得时间紧任务急,马上带领团队开展了7*12小时的工作,安装硬件,调通传输,贴调开通IP承载网,然后安装设备软件进行测试。每天都固定的有1个小时的时间,通过电话会议和总部研发沟通,讨论问题情况,然后定下解决方案。我记得每天打完1个多小时的手机,听电话一侧的耳朵都是滚烫滚烫的。此外,工程上的很多参数,设备都没有现成的资料,要凭借经验探索,通过测试来确定。现在想想还比较自豪,事后我总结出来的很多组网方案和经验,都汇总到了中移动的新一代IP移动核心网网络规范书上。

连着几天不眠不休(我们现场团队分两班倒,我作为ProjectTeamLeader基本一直在现场),当我们终于修正了我们设备BICC协议模块的大部分Bug(我和我的团队在现场分析信令,找出问题,然后让研发出补丁,然后再立马传到现场下一步测试的模式;来回好几轮),采用中移动推荐的“前向延迟法"(前向是指主叫向被叫建立承载,延迟是指先codec协商再搭建话路,优选AMR12.2K编码,与3G无线相同便于TrFO,即端到端免除重新编解码,备选64KG.711编码,与TDM编码兼容)打通了我们公司设备的第一个全IP移动电话,整个现场掌声雷动,我们总部的领导也发来了邮件表示祝贺!

随后是“全业务测试”,多达500多个testcase;模拟了现网大部分应用场景,以及紧急情况,包括如设备信令模块主用故障切换到备用;A承载平面中断,全部切换到B平面等极端情况。为了抓紧拿到入网证,整个现场团队和研发一起,连续4个月的冲刺,几乎没有一天休息。每个测试项目,我的团队在现场都要模拟测试一遍,测试通过后,给中移动的代表验收,并签字确认。

接着,是和几个“友商”的联调,即不同厂家之间设备的互联互通。其实信令都是3GPP的公开协议,但是不同设备之间参数不同。

最后是割接入网,一开始是少量用户,接2-3个基站,几百人测试功能并观察有无投诉,然后逐渐割接上量。由于设备负荷增加,一些隐藏的问题会不断暴露出来,我和我的团队也在现场一一解决。最终,我们的新设备通过了现场的测试,顺利拿到了中移动的入网证。

中移动集团总部的技术代表也被我和现场团队的拼搏精神感动了,几个月的相处从最初的不信任,苛责,到最后相互理解,大家都成了朋友。通过这个项目,我的技术日臻完善,学到了很多团队管理的方式方法;但是也落下了一身伤病。

我很奇怪的是,尽管我们技术上都非常努力的在完善,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可是卖出去的设备价格却越来越便宜,公司利润却每况愈下,公司福利越来越少,甚至传出了要裁员的风声。

3、战略转移(上)

2008年,经济形势变差,通信业也感受到了阵阵寒意。由于研发经费的削减和人员的裁撤,研发质量变差,导致现场的故障率居高不下;我们部门的兄弟们一再出差成了“消防队员”;整天出差加班,处于极其疲惫的状态;但是我们的待遇,补贴却每况愈下。到了各地现场,很多销售向我们大倒苦水,说很多集采的单子价格极低根本不赚钱,但是又不得不签,否则第二年就别想做。我们部门很多技术骨干要求转岗,托各种关系去干售前支持,项目管理,等等(其实出路也未必好到哪里去);留下来的人都在苦苦支撑。公司每年的加薪额度却低得可笑,甚至年终奖都要打折。

那时有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大家聊起各自的工作,生活;我记忆尤新。

A,成绩一般,考大学考了个普通学校的金融专业,毕业以后在银行混,现在已经是个科长了。“金融危机嘛,我们影响还是有一点的,今年年终奖只发了XXX(6位数)”

B,成绩一般,在食品行业里面也做到比较资深了,到处有人挖角,兼职搞搞质量监控和咨询,日子过得挺滋润。

C,成绩优秀,是我们那时候的尖子人物,去香港读大学,后来去了投行。“今年金融危机,日子难过些,但是明年应该会好。对了,我刚买了别墅,大家有空来玩,这顿饭我请客。”

D,美术毕业,现在在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经理,工资一般,但是平时接接私活,日子无不小补。准备过几年自己开个小公司。

E,内科医生。刚毕业几年穷的要死,今年刚考上主治医师,现在走上了上升通道。“别看老子现在没啥钱,等混到四五十岁,那帮老的退休,我当上副主任;看看专家门诊,加上药厂病人孝敬,哪个不是轻轻松松来钱。我的师傅也就比我大十几岁,出去上半天课收费就是五位数,今年刚换了宝马7。”

甚至连当时成绩最差又没什么能力没有背景的小Z,读了个珠宝鉴定的专科,现在在一家钻石行做鉴定,业余倒卖些小珠宝,也是混的风生水起!

比较下来,差距太大了!我和同在通信行业的几个同学都不吭声。我觉得通信行业干的最累,饭都吃不好觉都睡不好,却混的最差。我靠着前几年出差加班攒的一些辛苦钱,好不不容易付了新房的首付,自己连还信用卡的钱都快没有了。

我晚上仔细思考着这个行业的前途:

通信行业技术革新太快,2G-3G-4G,接下来还可能有5G。到了4G,我之前花了数年精通的7号信令用基本没什么用了;设备升级后,学的那么多指令也无用武之地了。甚至SIGTRAN,BICC这么新的技术,4G也不再采用了。很多东西要重新学,当然数年后淘汰也会很快。大概就TCP/IP协议应用的时间会久些。但是由于市场上人才多了,甚至CCIE现在也不那么值钱了。

通信行业技术封闭,而且分工很细。我学的技术,除了本行业以外,应用场景很少。自己出去做兼职或者讲课几乎不可能。

通信行业目前是“扁平化”管理,我们一大批工程师,要晋升到经理几乎不可能。经理自己都担心下岗呢!更何况还有很多人资历比我高,排在我前面。要转岗?项目管理组和售前技术都已经人满为患又没什么事做,接下来是裁员的重灾区。

通信行业主流公司除了运营商以外,就“五大”设备商,跳槽余地很小。我如果去的话,工资会涨些,但是很多东西又要从头做起。自己单干开公司当然更不可能了。

通信行业工作经常加班熬夜出差,才30岁不到我就感觉有些体力不支了。我倒不是怕吃苦,但是我看不到设备商任何未来的希望。很有可能我到四五十岁干不动的时候成为下岗工人要去领取失业保险金过活。这个行业有的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可能当年也是怀着同样的美好的愿望进入通信行业)难道我的梦想就是安安稳稳不下岗干到退休吗?我和钢铁厂的那些老工人有什么区别?

这里插一句,中国的聪明人太多了,所以技术人才不值钱!我在国外培训的时候,认识一个越南运营商的工程师,他其实水平也一般,但是年薪折合8万美金,在越南当地属于“大土豪”。为什么?因为据他说在他们越南运营商只有他一个人懂7号信令能操作设备,其他几个运营商都想挖他。为了留住他,他的工资级别和总经理是一样的。在中国,可能他的水平和在通信行业认真工作5,6年的大学生差不多。

当时学通信,真的就犹如在6000点股票的鼎盛时期,满仓杀入股市!

怎么办?难道真的没有出路?我真的成了石达开不成?我心情郁闷,辗转反撤,好几天都半夜爬起来看书。我的境地和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的情况多么的相似!

我接下来好几个月都在想我的出路。

战略转移(中)

我仔细分析了当前形式,主要有两条出路:

1)还是在通信行业里做,跳个槽工资会涨一些,依靠我工作7,8年积累下的人脉也可以混的下去,但是行业如此,要有大的发展很难。

2)离开通信行业,去寻找更好的朝阳产业发展。

第一种方法是保守疗法,第二种方法是猛药去顽疾彻底根治!

到底如何选择呢?通信行业的问题不是几年可以解决的,在通信行业,我可以苟延残喘,好一点的说法是左右腾挪,但是无法凤凰涅槃。我本质上还是倾向于彻底根治,但是如何实施是个大问题。

我仔细思考自己的优势和缺点(SWOT分析),通信行业培养了我强大的学习能力,深刻的逻辑分析能力,坚韧顽强不怕吃苦的意志,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一定的人际沟通和团队管理能力;这些都是我在别的行业可以取得成功的基石;但是主要问题在于换了行业之后,我的缺乏专业技能。因此,我要选择的必须是一个通用型的专业,年近30的人再去选择类似于通信,计算机这样的专用型专业(这些专业是年轻人的领域),学习起来太累了,竞争对手也太强了。

虽然凭借我的学习能力,现在学个计算机编程还可以也很快可以学会,但是这些行业同样存在问题,我如果在五年十年后如果还需要转型怎么办?那时候年纪太大了。此外,我已经隐约的意识到,我如果需要向上突破,管理是一个很好的方向。我已经有了团队管理的经验和能力。在我国,任何地方都是领导的薪酬高于专业人员。我需要攻读一个MBA学位,一方面培养我在管理,财务等方面的理论技能,同时也是走向新工作的敲门砖。

经过长时间的考虑,大方向基本确定了,实施上的各个模糊的细节点也慢慢的变得清晰了。遵义会议已经召开,我决定首先要战略转移,四渡赤水摆脱追兵!

当时我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在于每周都要加班出差,晚上熬夜,又累得要死,几乎没有自己的时间。我要做的第一步是先把我的精力释放出来。我决定在公司先换一个相对轻松的部门,培训部进入了我的视野。凭借我的专业技术能力,去做客户培训工作轻车熟路;培训工作也几乎不需要晚上加班,出差也比较少而且可控;培训也是一个比较通用性的专业,关键是没有那么多虱子般的Bug需要费神费力的去加班熬夜解决!

于是我去竞聘培训部的讲师(当时也正好有这样一个机会),对方部门的领导很是认可我的技术和能力以及英语水平,面试时的试讲征服了培训部的面试官,并且当场半小时就解决了实验机房里几个月未能解决的问题。他们正好缺一个技术高手来压阵啊!很快我就被录用了。但是目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我所在的技术支持部门不肯放人。领导当然不愿意放我这个技术骨干走。于是有开始了漫长的谈心,思想工作。此外,领导和同事们也很不理解我要去这样一个公司里的边缘部门(如果跳槽到H,E之类还可以理解)。在和领导沟通无效后,我按照公司规定申请了HR仲裁。当然,我也有我的B计划,万一不让我换岗,而在原部门又干不下去的话,凭借我的能力和人脉,我要去H或者E也是有大把机会的。

最后,领导见我的决心不可改变,我也和他达成了一个妥协:他签字同意我转岗,我在技术支持部门多留6个月帮助他解决几个项目的遗留问题并顺便培养新人。这样,问题就解决了,我达到了目的,和我原来部门的领导也没有弄僵。

第二步,我要考取并攻读F大学的MBA学位。我刚刚结束原部门的遗留工作,来到新部门开展新的工作,同时还在装修新房准备结婚。当时也是挺忙的,白天上班,晚上监督装修到20:00点,然后回来看书,捧起机械工业出版社的“数学”“逻辑”“英语”,每天看到24:00。这是生死存亡的战斗,我丝毫不敢怠慢。要感谢通信生涯,把我培养成一个非常能吃苦的人,而且可以苦中作乐。当然,本科打下的数学基础,工作中培养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水平,以及人际沟通能力,也使得我学起来如鱼得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全国联考笔试,面试,我考取了F大学的MBA。

当时我选择的是在职班,其实全职班更好考一些时间也短,但是我不能没有工作,我要养家糊口,我还有一大笔房贷要还。

战略转移(下)

我开始了一边上班,一般攻读F大学在职MBA的半工半读的生涯。幸好公司培训部门的工作相对还比较轻松,凭借我之前的技术功底教一些运营商的客户自然是小菜一碟,甚至我还被评为部门里的业务尖子。但是一周要3个晚上加2个周末上课,我仍然是觉得非常紧张和疲劳。(当时单位还不知道我在业余读MBA)还是要感谢这几年通信业的生涯,使得我可以咬牙克服各种困难,并且很快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大学毕业后又一次来到了课堂,这么多有用的课程和知识,真恨没有早一点学习。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组织行为学,会计学,财务报表分析,公司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市场营销......,这些都是受用终身的知识啊!!绝对不是像通信行业那些三五年就会淘汰的东西。比如价格弹性,价格竞争曲线,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资产定价法,金融衍生产品,管理法......我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在课堂上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着这些知识,回到家又像蜜蜂酿蜜一样的细细回味,每天晚上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做作业看书。

我一边刻苦的学习MBA知识,一边用MBA学到的知识分析通信这个行业。本文中的很多分析,结论就是那个时候得出的。

我比较自豪的是,尽管离开课堂已经很长时间,但是我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比如“会计学”课程,我学完了老师教的内容后,把书本上考试不作要求的内容和习题也仔细看了一遍。在一次和班级同学的辩论和探讨中,一位同学(某公司财务总监)甚至误以为我是学财务出身!

我虽然那时每时每刻不免在心里有所抱怨命运不公,但是我还是觉得我有很多幸运的地方。比如我考MBA的时候,有好几个实力不亚于我的同学都落选了,我却顺利过关。在这里我还要感谢我的爱妻,在我最艰苦的时候,她在生活上和经济上全力的支持我,支持我选择的道路。

转眼间,2年过去了,我的学业还差一篇论文就毕业了,我开始考虑重新找工作的事情了。实话讲,这几年虽然我离开了通信技术第一线,但是仍然会不时接到猎头的电话,当然都是通信业的职位。有的职位甚至待遇不菲。但是,我坚信大的战略不能随便改变。我的战略转移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一定要选对行业;我已经不再年轻,我不能再犯路线错误了。

具体跳槽的实施,我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半年前就准备了简历并且在各大网站上注册了账号。在这里,我个人认为51job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求职网站,各类信息比较全。于是我在51job还注册了VIP付费账号。

尽管有心理准备,在求职过程中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虽然学历很好,但是很多公司觉得我已经年纪比较大了缺乏潜力。我之前曾经想选择金融行业,但是我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顾然金融行业工资较高,但是行业已经过热就像那时候的通信一样,求职者竞争太激烈了,我又非科班出身,就算找到一家公司,也是进去从打杂开始,何必呢。通过仔细分析,我觉得咨询行业比较适合我,薪酬高又能学到东西,而且很容易成为二次跳板。于是把主要求职方向转为咨询公司。在几个月的求职过程中,咨询公司向我发出的面试邀请不少,我也非常努力的参加了每一次面试;自己也几乎成了“面霸”。但是很可惜的有至少3家我心仪的公司,我自认为面试发挥得不错,通过了二面三面,甚至见到了当地总经理,但是每次录取机会都离我擦肩而过。当时等待Offer的心情我记忆尤新,从盼望,希望,一直到失望。

有一句古话"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部费工夫”。正当我为了求职大伤脑筋的时候,一家互联网公司向我发出了面试邀请,而且是一个管理的职位且与我之前从事的培训相关(请恕我不能透露得太多)。互联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这家公司当时在业内虽然不是很大,但是口碑相对不错并处于上升期。我马上百度了这家公司的资料,越来越发现这正是一个好机会!我立马去参加了面试,由于头顶着“MBA”的光环,通过HR一面后,上级领导和事业部总经理直接和我进行了面谈,结果非常成功。我觉得,这是一家能“做点事情”,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而这家公司和部门也正需要我这样有理想,能吃苦,求上进,懂管理的人。并且谈的工资和我之前的收入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涨幅,虽然不是非常的高。

收到Offer后,我向原公司提出了辞职。这时距我大学毕业整整十年,我在通信行业干了整整十年!!这十年,把我从一个毛头小伙子,磨练成了一个职场老鸟;在原公司的最后一天,同事们都向我表示了祝贺。我整理着自己的抽屉和柜子,整理着马上要上交的电脑里面的内容;看到我整整十年搜集的各类技术资料,文档;整理得厚厚的笔记手稿,抽屉底层保留着我以前用过的直连网线,交叉网线,RS232线缆转接头,E1线缆阻抗变换器,思科Console线,设备板卡跳线,自己焊接的同轴电缆,网线测试仪。。。。我虽然内心坚强但仍然免不了泪流满面。人的一生中能有几个十年?!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的通信十年!

虽然有诸多不舍,虽然有那么多的留恋,虽然前方还是有那么多的艰难险阻,我还是决定义无反顾的前进。

4、柳暗花明

我来到了一家新公司,一家互联网公司。这是一个全新的行业,我也从事的是颇具挑战性的管理工作,但是凭借通信人的能力和勤奋,我相信我可以做好。

在我来到这个团队之前,前一个TeamLeader刚刚离职,很显然工作开展不太顺利,团队士气也比较低落。我当时也面临了很大的压力,很多人对我这个门外汉能否做好工作心存疑虑。但是压力就是动力。而且还有一点就是起点低反而是好事。我首先花了大量的时间了解了业务流程,以及每个团队成员的优点和缺点,并且亲自下到一线从事具体的工作,从而了解工作业务上的要点和缺点。因此一开始6个月我几乎天天加班到晚上8点以后。我对于我自己的要求是,尽管换了行业,我必须自我学习,必须业务过硬,这样才能有威信有资格做好管理,绝对不做“外行领导内行”的事情。

几个月后,我的努力初见成效;流程理顺了,团队绩效提升了;我在团队里面树立了威信,也获得了上级领导的肯定。

平心而论,每个公司都有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做领导的必须要有全局观,思路必须正确;这和我之前的工作确实不太一样。发挥出团队的作用,而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是做领导的要点。团队业绩好,上级领导自然认为团队管理者的功劳最大。因此最重要的事情是把事情做好,然后争取资源,并且最大化利用资源。慢慢的,我团队的人手增加了,负责的事务也越来越宽泛了。平心而论,新公司这个行业的工作节奏是非常快的,(虽然通信行业很忙,但是节奏并不是很快)。这里要求的是革新和变化,每个月,甚至每周都在变化,每个人的思维都很活跃,我需要的是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同时又要做整体规划,使得整个团队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并且能够相互配合。我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思路使之能够适应新的形势。

这里必须和大家分享一个PIE理论,即Performance,Image,Exposure.首先要做出业绩,然后要展现良好正向的职业形象(比如着装,谈吐,发言等等),最后也要合理的把自己展示出来(我以前认识的大多数技术人员都是比较闷的);这样个人能够被组织和管理层知悉和认可;团队也能得到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此外,每个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如果一个团队能够证明自己的工作可以盈利(或者很直接的能够支持别的部门盈利),那么这个团队自然会得到更多的资源,团队领导也会得到更多的重视!

行业太重要了!在通信行业我有种感觉就是个人再努力,我也改变不了什么,只是大海里面的一滴水,机器里面的一颗螺丝钉,甚至是螺丝钉上的一个原子。到了新公司,首先是职权大了;责任重了,其次是整个行业有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这个大趋势对于个人的职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二十多岁的高级经理,三十出头的总监比比皆是,朝阳产业里面个人成功的机会要大得多得多!

近几年全国通信行业发展现状(看完终于读懂通信行业)(1)

塔维修

文章来源:http://network.51cto.com/art/201408/448126.ht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