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

【聚焦学习】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1)

蒙古式摔跤称为「搏克」(Boh,蒙古语「摔跤」),属「跤衣跤」,包含300多种投技和踢技,是古战场上最强的近身徒步格杀模式。

一、简介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2)

搏克是蒙古族传统的体育娱乐活动之一,草原上的人们把蒙古式摔跤称作"搏克"。它是蒙族三大运动(摔跤、赛马、射箭)之首,不管是祭敖包,还是开那达慕,"搏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主项。

搏克,蒙古语,是结实的意思,"攻不破、摔不烂、持久永恒"。它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体育运动、而确确实实是曾在13世纪在我国建立举世闻名的大元帝国的蒙古族先进文化的结晶。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3)

二、历史溯源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4)

搏克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西汉初期开始盛行,元代广泛开展,至清代得到空前发展。蒙古自治区各地尤其是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等地都有流行。

搏克历史悠久,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搏克自我反思、自我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成为符合现代文明的先进体育运动项目。搏克的历史发展和规则演变、大致可分为"最野蛮、野蛮、文明、现代文明"四个阶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以能骑善射和身强力壮著称。《元史》说:"元起朔方,俗善骑射"。元朝建立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明确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赛马、摔跤、射箭三项技能,这三项技能便是蒙古族的"男儿三艺"。

蒙古族摔跤的历史较为久远,西安出土的汉初匈奴遗物的铜牌上即有摔跤图案,其摔跤的架式与今天的蒙古式摔跤的摔法十分相似,而且图案还以树和马为衬托,据考证应该是蒙古族摔跤史的重要线索。

元朝的帝王十分提倡摔跤运动,每逢举行重要宴会,都要有摔跤交手竞技助兴,并像中原历代王朝用武举选士一样,把摔跤定为武举取士的一项重要内容。当时摔跤的佼佼者可以获得很大的荣誉。

到仁宗时,元廷为进一步推动搏克的发展还专门设立了“校暑”来管理搏克运动,这些对搏克运动的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到元代二十年左右,搏克已演变定型为现代的一跤定胜负。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5)

三、蒙古族搏克的规则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6)

【比赛形式】

搏克运动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比赛时,摔跤手要穿专门的摔跤服: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袖背心,蒙古族亲切的称其为"召格德"。

上面钉满了银质的"大号图钉",后背中央还有代表着"吉祥"类的字样,背罩红、黄、蓝三色做成的"布条披肩"。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外面在套一条绣有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

这身"行头"一亮相就"震"住了在场的所有观众。

搏克的比赛形式古朴而庄重,在“乌曰亚”赞歌声中,身穿华丽摔跤服的选手,唱着出征歌、跳着鹰步舞入场,龙争虎斗,蔚为壮观。

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意,各施展扑、拉、甩、绊等技巧以制胜。比赛要求不得抱腿,不得搞危险动作,除脚掌外,其他膝盖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为失败。与其他民族式摔跤不同的是,搏克比赛不受年龄和体重的限制,也无时间限制。

搏克的大众性体现在对待参加者的资格要求上,不分年龄,地位、民族、地域和运动经历,只要在额满之前报名都可下场参加比赛,而且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据说,从前偶有外乡过路的乞丐要参加摔跤,也绝对没有被冷落的时候。倘若正好与王爷摔跤手相遇,而王爷的摔跤手嫌弃他,不屑与他较量,照例会宣布乞丐为胜利者。

正式比赛时,下场的运动员一般最少为64人,最多可达1024人。在直接对抗性运动项目中,如此蔚为壮观的宏大场面,真是绝无仅有。上场运动员足蹬马靴、身穿牛皮饰钉交衣,在歌声中跳跃入场,个个宛如巴斯达克的勇士,给人留下威武彪悍的难忘形象。

【参赛人员】

搏克的大众性体现在对待参加者的资格要求上,不分年龄,地位、民族、地域和运动经历,只要在额满之前报名都可下场参加比赛,而且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评判】

比赛时运动员下肢可采用踢绊等动作,但只限用膝关节以下,上肢可使用任何推拉抱揉动作,但只限于臀部以上,踝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被判输。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7)

四、传承意义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8)

搏克自始至终努力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谐的平等关系:对人体而言,搏克追求无比强壮和健美;对社会生活而言,搏克追求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和平团结、和谐友爱、持久永恒的平等和无限博爱的美好关系。这种文化内涵始终贯穿着搏克的整个发展过程。

搏克内涵非常丰富,涵盖蒙古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哲学思想方方面面,它不但是勇敢和力量的象征,也是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搏克历来提倡人人平等、不畏强暴、不欺凌弱小,重在参与;经过参与、交流、拼搏、竞争,达到消除隔阂、忘记仇恨、增进友谊、加强团结,最终达到所有的人高兴、欢乐,皆大欢喜之目的。

"男儿三艺",也称"好汉三赛",即赛马、射箭和摔跤比赛,借助这种娱乐的形式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战斗力的目的。每次那达慕上产生的冠军,立即传遍草原,格外受人尊敬。如果一个姑娘能与一个优秀的骑手,射手,摔跤手相爱,那是一种荣耀。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9)

赛马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就对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草原上有这样的谚语:“蒙古人夸马,木匠人夸锯”,“要看小伙子本领如何,先看他骑的马”。是否精骑善射,也成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而赛马,不仅是每年那达幕大会上的一项体育比赛,也是日常放牧和生活中的一个游戏,往往兴之所至,豪放的蒙古人就会策马扬鞭,比比谁的马儿好,比比谁的骑术高。

蒙古族自古生活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以车马为家”常年逐水草迁徙。自然环境的严酷,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毅力以及高超的技艺,才能适应游牧、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因此蒙古民族历来就重视和酷爱体育竞技。他们从日常的生产、生活中提炼出远于增长体力和提高技能的项目,这就是被称为男儿三技的赛马、搏跤和射箭运动。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10)

爱马和善骑是蒙古族的传统,蒙古民族素有“马上民族”的美称。蒙古马曾列为世界两大名马之一。赛马是蒙古族在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代代流传至今不衰。在丰美的草原上,每逢喜庆节日,蒙古族牧民便举行赛马比赛,使赛马运动在牧区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那达慕赛马赛马能培养骑手机智,勇敢,灵活,耐劳等优秀品质,骑手要有娴熟的马上功夫,健壮的体格和驾驭能力。

蒙古族赛马分走马、跑马两种。走马,主要比赛马走得快、稳、美;跑马,主要比赛马的速度耐力,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30、40公里,先达终点者为胜。只有个人赛,一次性决赛。参赛者男女者少不限,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般是本地区的牧民参加,也有邀请邻近地区参加的,也有闻讯后从百里之外赶来参加者。比赛时,骑手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头束彩色的飘帯,足蹬皮马靴,为减轻马的负重,也有不穿马靴,不备马鞍的。骑手准备就绪后,一般是在起点处排成一行,裁判员挥动旗帜(或鸣枪)发令,霎时,骑手们蜂拥而出,跃马扬鞭,奋力争先,匹匹骏马奋蹄奔驰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呼声阵阵,高潮迭起,趣味盎然。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11)

夺魁的骑手会被热情的观众举起上抛,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羡慕,马也披红戴花,倍受青睐,参赛获胜者可获物质奖励。蒙古族赛马为自愿报名参加,不限人数,不限年龄,但骑手多是经过选拔的6-13岁的男童或女孩,6-8岁的更为常见。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12)

赛马比赛按参赛马的年龄分几个档次,决定赛程,如成年马赛程为25-30公里,5岁马为20公里,4岁马为18公里等。赛场是未经修整的大草地,或直跑,或绕跑。参赛的马匹都会在比赛前几天得到细心的调养,减少喂草、饮水的次数,修剪鬃毛,在其鬃毛和尾巴上系扎各种彩色布条等。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13)

蒙古族赛马是最振奋人心、最刺激的一个体育项目,取得名次的马会受到由民族歌手朗诵的赞马诗,诗中的内容大多是形容马匹的状态、产地或者是在比赛过程中的特点。还会在得第一名的马头及马背撒奶酒或鲜奶以示庆贺。蒙古族赛马现在多在那达慕大会时举行,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是蒙古族文化即草原文化的主要表型形式。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14)

成吉思汗碑文

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征服花刺子模胜利归来时,在布哈其海举行了全蒙古的盛大庆祝活动。在射箭比赛中,哈萨尔之子也松格将军远射335弓(约500米)之地。成吉思汗为纪念其战争的胜利和也松格创造的远射而立了刻有蒙文的石碑。故称成吉思汗碑文,现藏列宁格勒博物院。碑文的内容是:“成吉思汗征服花刺子模之后,在布哈苏其海举行全蒙古盛会,也松格远射335弓。”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15)

蒙古族射箭服饰,有骑射和步射两种。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射手在颠簸的马背上拿弓、抽箭、搭箭、发箭,一马三箭要在规定的跑道上射完,场面非常壮观。骑射服饰除全套弓箭和射手所穿戴的全套传统服饰之外,还要鞴有全套马具的骐骥等。步射服饰除射手所穿戴的全套传统服饰之外还要备齐弓、箭、弓套、箭袋、护袖、板指儿、箭靶等射箭所需用品。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16)

弓、弓套、箭、箭囊、月靶

弓可分为弓梁和弓弦两大部分。弓还分大中小三个型号,上弦后大号弓约5尺多长,中号弓为4尺8寸长,小号弓为4尺5寸长。上好弓弦后,要测试弓的弹射力。其测试方法是在弓弦正中间的搭箭部位挂砝码下垂,直至张满弓梁来确定弓力。据《蒙古风俗鉴》记载,弓有10力弓、16力弓、24力弓等。1力等于4公斤重,故觳之极满24力弓者,则天下之英雄也。

箭由箭杆、箭镞、箭口和箭翎等组成。箭身长约3尺。射靶的箭有两种,一种是直箭,另一种是蛇箭。后者的箭杆中间粗两头细,以神速著称。箭翎要用雕鹰等禽的羽翎制作。箭头可安置骨镞或铁镞。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17)

清代蒙古族弓箭

护袖要用香牛皮、牛皮或粉皮制作。护袖既可保护手腕,又能增强手的力量,因此射箭时常常带护袖。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18)

较古老的弓箭

扳指儿也称班指、搬指。它是套在右手拇指上,射箭时钩弦之用。扳指儿多以金、银、玉、翠制作,因而它又是一种装饰品。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19)

射箭用的板指儿

箭靶有飞靶、固定靶两种。骑射或步射某种抛物称飞靶。飞靶在过去是用皮块制作,而今则以气球取代。固定靶主要以月靶为多。它是用棉布毡片制作的不同环形颜色构成的圆靶,中心为红色圆布,其外是一环套一环的黄、绿、蓝色圆圈。射靶时无论骑射或步射,射中红心点者得分最高。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20)

蒙古族射箭那达慕是射程、命中率和引弓力三结合的体育比赛项目,也有专门拉大弓射远程的比赛。所以练好射箭本领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21)

后继有人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22)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23)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24)

蒙古族男人对待感情(蒙古族传统)(2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