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

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交节时间点在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0°。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1)

处暑节气意味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处暑后中国长江以北地区气温逐渐下降。天文专家称,处暑当天,太阳直射点已经由“夏至”那天的北纬23°26′,向南移动到北纬11°28′。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2)

处暑时节,人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太阳开始偏南了。随着太阳高度的继续降低,所带来的热力也随之减弱。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3)

处暑节气,气温开始走低,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小露锋芒。秋老虎肆虐,雷暴也活动频繁。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4)

中国的节气总是离不开古诗,处暑节气也正是文人雅士讴歌诗句的好时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粤近处暑烈日炎,寝食不安难休歇”。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5)

农谚: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等也正是前人总结出的关于节气的谚语。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6)

秋天本就是收获的日子:处暑谷渐黄,大风要提防;说的便是处暑时节谷子、玉米、高粱等农作物已经成熟待收,要提防大风来袭,这时的雨水也会变得宝贵,可以让粮食收成更好。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7)

入秋后,天气转凉,常见的事早晚凉,中午热,遂有“处暑天不暑。炎热在中午”一说。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8)

处暑时节的花儿都还在开放,有些已经逼近凋零,但没有完全凋落,农谚说:处暑花,不归家。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9)

“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是指庄家地里面的粮食已经成熟,每家每户都在修建装粮食的仓房。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10)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渔业收获的时节,每年处暑期间,在中国浙江省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欢送渔民开船出海。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从这一时间开始,便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11)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12)

从大暑到处暑的一个月时间内,各地有组织泼水降温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13)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14)

处暑时虽然天凉,但不必急着增加衣服,需要扛一下,特别是身强力壮的人,依然可以衣着单薄一段时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对于体弱多病的人,还是应按照气候变化适当加衣服。此外,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15)

处暑时节要多吃一些能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另外,秋季还有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即“少辛增酸”,也就是用增酸的方式来收敛过旺的肺气,用少辛的方式来减少肺气的耗散。所以处暑时节要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而像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 则要少吃或不吃。除此之外,还可以尝试“一咸一甜”的方法。在白开水中加少量盐,少量多次饮用,可减少水分流失。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16)

炎热夏季里人体出汗多、睡眠少、食欲差、体力消耗大,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暑气消散,气候变凉,人体各系统也从活跃状态转入生理性休整期,人便会感到倦怠乏力,这其实是人体为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体内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种生理现象。不过,秋乏太过明显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就不好了。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17)

秋季里气候清爽宜人,多到户外走走,勤晒太阳,适当做些有氧运动。但运动不宜太过,尽量选择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多注意滋脾补筋。

二十四节气歌之大暑(二十四节气歌处暑)(1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