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演讲稿(麦田里的守望者随读随感)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演讲稿(麦田里的守望者随读随感)(1)

《麦田里的守望者》已经读过很多遍了,这次重读,是我做了妈妈以后第一次重读。

这一次读《麦田里的守望者》,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浓浓的孤独感、无力感。

全书写的是男主人公霍尔顿——一名16岁的高中生,被学校开除以后,在纽约晃荡了两夜两天的经历。

这两夜两天里,先是在学校跟同学、老师一通的不顺心,然后是离开学校在火车上遇到了旧同学的妈妈,然后是在酒吧里和陌生女人跳舞,再然后在转场去另一个酒吧的路上和出租车司机聊野鸭;

而后在酒吧遇到了哥哥的朋友,再是在宾馆被妓女和电梯工抢劫;

好吧,天亮了在吃早点的时候捐钱给修女,之后和一个漂亮女孩约会;

再然后又是酒吧,遇到了旧学校的辅导员,终于霍尔顿喝醉了,所以接下来他偷偷回家去看妹妹;

然后去了旧学校的老师家里,却又大半夜被吓的跑到火车站大厅睡觉,天亮以后跑去妹妹学校想跟妹妹道别,没想到妹妹想跟自己一起离家出走;

直到妹妹坐旋转木马的时候下起了大雨,而霍尔顿没有躲雨。霍尔顿的两夜两天,不,其实是两夜加一天半终于结束了。

这就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整个故事——一个16岁少年两夜两天的经历,不到48小时里他却像是历尽沧桑,走过了半生一样的漫长。

这便是青春啊!

那样孤独,那样沧桑,那样百转千回!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演讲稿(麦田里的守望者随读随感)(2)

为什么我会认为《麦田里的守望者》通篇在讲孤独与无力呢?

因为,霍尔顿认为他是那个“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这是青春的通病,却也是事实。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演讲稿(麦田里的守望者随读随感)(3)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演讲稿(麦田里的守望者随读随感)(4)

第二夜,霍尔顿的老师其实已经充分的告诉了我们,“大人”与“孩子”的区别,他用成人理解孩子的口吻告诉霍尔顿:只要你想学,肯学,有耐心学——你就可以学到一些你最最心爱的知识。其中的一门知识就是,你将发现对人类的行为感到惶惑、恐惧甚至恶心的,你并不是第一个……历史上有许许多多人都像你现在这样,在道德上和精神上都有过彷徨的时期。

老师作为“大人”中的一员,他已经比其他人好一些了,因为他理解霍尔顿,但是他的理解其实是建立在“我理解你,但我们对这一切,都无能为力”的基础上。

然而,作者给这个老师设置了爱喝酒以及半夜摸霍尔顿额头的细节,使得在霍尔顿心里,老师似乎是一个变态。

这是作者在表达,表达他对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解的控诉!他把这种让人听上去无懈可击的理解打上了虚伪的印章——人类给一切虚伪、一切不思进取都冠以无能为力的理由!

整本书里,有谁说了实话吗?

有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演讲稿(麦田里的守望者随读随感)(5)

是那个出租车司机,他面对着霍尔顿提出的野鸭的问题说:他妈的我怎么知道像这样的傻事?

这才是一个成年人的真诚!他不虚伪,但是他急躁,让霍尔顿认为这个司机一直在生气。这就是一个成年人的真诚!一个成年人,成熟的成年人怎么会对这污浊的世界不生气不急躁?

所以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其实是一本寓言,就像《小王子》一样,是一本寓言书。塞林格在写少年的心声吗?不是的!

男主人公霍尔顿充满了成年人的睿智,他只是在借16岁少年的口,把他对周身的虚伪、恶意、循环往复的无能为力连他对自己的虚伪、胆小、茫然无措的无能为力,通通说出来!

哪怕是对自己的母亲,霍尔顿也要吐槽。说:那些当母亲的全部有点儿神经病。说母亲的耳朵尖得像混账猎狗。

读的时候,真的让我不禁笑出来了,因为这简直就像我一样,面对孩子那么容易紧张、焦虑、不知所措;别说是耳朵,连大脑都仿佛是装了雷达。

很多时候,母爱太多了,孩子会觉得自己被压的喘不过气来。而一旦母爱太少了,母亲又成了那个不负责任的人。

所以,这世上有谁是天然被无限埋怨的对象,我想那准是母亲。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演讲稿(麦田里的守望者随读随感)(6)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演讲稿(麦田里的守望者随读随感)(7)

至于,那个守望麦田的隐喻,是在说什么呢?

《麦田里的守望者》两次次出现麦田的事,第一次是小孩子的歌,第二次是和妹妹一起提到的,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那些玩耍的孩子。

他要做的是保护孩子。其实,《麦田里的守望者》越往后看,越是心酸的。因为霍尔顿和妹妹聊天之后,再和老师聊天,我们会发现“孩子”被“大人”改造的过程。他从一个畅想者被拉到实际中,然后在文字中没有写的部分,我们可以想象,他一整个人生。想至此处,我不禁悲从中来,一个人,几十年的人生就这么被规划完了,他的生活,甚至他的死后,全部都是可以想见的。

就像《海上钢琴师》,面对着一整个纽约,钢琴家选择回去了。因为那样一种完全被框定好的人生,多无趣啊。而大多数人,在这种无趣中,要硬生生的过大几十年!

《盗梦空间》里,柯布和妻子梅尔,在梦境中,度过了五十年,所以我充分的理解柯布对于梅尔那深深的疲倦感。

很多时候,支撑人们活下去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但是其实人生中某个羁绊是会失灵的。因为,人生本就不是一个新鲜的冒险,而是一场上演过无数次的剧目。《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说人生没有预演,但其实面对着这没有预演的人生,也没人愿意二刷。

所以,《麦田里的守望者》希望我们守护孩子,别把他们改造的那么彻底,别让他们的人生那么无趣!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