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下卷经典(声律启蒙上卷五微)

声对色,饱对饥,虎节对龙旗。

【注释】:声:特指音乐。色:特指女色,此处指歌女、舞伎等。

虎节:即兵符,古代军队中调兵遣将的凭证。一般为铜铸,虎形,上有相应的铭文,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在中央,左半归统兵者掌管。调兵时由使者持右半虎节与统兵者验合,方能发兵。节,符节。龙旗:上面绣有龙的旗子。

声律启蒙下卷经典(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虎符

声律启蒙下卷经典(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龙旗

杨花对桂叶,白简对朱衣。

【注释】:杨花:指柳絮。北周庾信《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囀,二月杨花满路飞。”桂叶:桂树的叶。桂叶互生,革质,叶片长椭圆形或阔披针形,先端锐尖,全缘,深绿色,碎后有清香气味,叶柄浅紫色。桂叶亦常用来形容女子的眉毛,如唐·江采萍《谢赐珍珠》记:“桂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

白简:古代御史谏官弹劾的奏章称白简,也可用来代指御史等主管监察的官员。《晋书·傅玄传》:“玄天性峻急,不能有所容;每有奏劾或节日,暮捧白简,坐以待旦”。朱衣:官员所穿的一种红色官服,也可代指有资格穿此类服装的官员。汉代祭宫、唐宋四品五品的官员都穿朱衣。《欧阳公诗》:“文章自古无凭据,惟愿朱衣一点头。”

声律启蒙下卷经典(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桂树叶

尨(máng)也吠,燕于飞,荡荡对巍巍。

【注释】:此联两句均出自《诗经·国风》。上联出自《召南·野有死靡》,原文为:“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不要揭动我的围裙呀,不要让你的猎狗叫起来。),本是热恋女子劝告情人不要过于冒失的话。尨,多毛狗。下联出自《邶风·燕燕》,原文为:“燕燕于飞,差池其羽。”(燕子在飞翔,羽毛参差不齐。),本借燕子双飞,比喻女子出嫁。于飞,飞翔;于,词头,无义。

荡荡:很宽广的样子,这里指水奔突涌流貌。《书?尧典》:“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巍巍:这里指山的高大壮观。

声律启蒙下卷经典(声律启蒙上卷五微)(4)

春暄(xuān)资日气,秋冷借霜威。

【译文】:春天的温暖借助于太阳的热气。秋天的寒冷借助于严霜的威力。

【注释】:暄:温暖。资:借助。藉:借助、依靠。

声律启蒙下卷经典(声律启蒙上卷五微)(5)

出使振威冯奉世,治民异等尹翁归。

【注释】:这是两个典故,均出自《汉书》。上联出自《冯奉世传》。冯奉世为西汉武帝宣帝时人,奉命出使西域大宛国时,遇上莎车国杀了汉朝使者,他便劝说西域诸国,发兵大破莎车,杀莎车王,威名远扬,得到西域各国敬重,后封为关内侯。下联出自《尹翁归传》。尹翁归为西汉宣帝时人。曾任东海郡太守,因为政绩卓著而调迁右扶风(官名),为官清廉严正,死后家无馀财。异等,与一般人不一样、超出别人一等。

燕我弟兄,载咏“棣(dì)棠韡韡(wěi)”;命伊将帅,为歌“杨柳依依”。

【注释】:此联两句均出自《诗经·小雅》。上联出自《常(棠)棣》,原文为:“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棠棣树开的花呀,外观不是明艳照人吗?所有现在的人呀,没有人能赶上亲兄弟。)据说这是周公为宴饮兄弟而作的诗。燕,通“宴”。载,发语词,无义。棣棠,树木名,即郁李,也写作棠棣、唐棣。文中将“棠棣”写成“棣棠”,是因为服从对仗平仄的要求而改的。韡韡,光艳茂盛的样子。下联出自《采薇》,据说周天子派军队征伐入侵的西方少数民族猃狁,戍卒们在征途中作此诗。这是描写出征边士艰苦生活的情况。伊,代词,你、你们。

声律启蒙下卷经典(声律启蒙上卷五微)(6)


上平15韵有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抄微、六鱼、七雨、八气、九绝、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声律启蒙》是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 “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剩下 了 的是平声。

普通话入声消失,入声归入仄声中的上去两声和平声中的阴平、阳平,这导致用普通话判别诗词平仄会有错误。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 á ǎ 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 (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