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机器人的未来发展(终究是一场资本与泡沫的共舞)
图片来源:unsplash
冬奥会上炒菜机器人、消毒机器人、巡逻机器人、咖啡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总动员的场景是一场蓄谋已久的精致“演出”,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常态?
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既然如此,是谁在助推服务机器人的繁华盛宴?服务机器人究竟是“刚需”还是“黄粱美梦一场”?资本口中的“未来已来”到底还有多远?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图片来源:电影《机器人与弗兰克》截图
理想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
在电影《机器人与弗兰克》之中,一对儿女送给独居患有轻微老年痴呆的弗兰克一台机器人-----小白,起初弗兰克非常抗拒这台冷冰冰的机器人,认为这是子女不想继续来探望他的借口,后来由于不会关闭机器人,只能与其朝夕相处。
小白在弗兰克的生活之中担当起来了生活管家、情感陪伴好朋友的角色。每天会叫弗兰克起床、提醒他吃药、为他做早餐、倒垃圾、陪他散步聊天逛图书馆、甚至还会协助弗兰克在玩具店偷偷顺走他喜欢的小玩具,在机器人的程序设定中没有犯罪的概念,他只知道这是“主人”想要的,长久以来的陪伴弗兰克逐渐对小白产生了依赖。
而现实生活中的服务机器人又是如何呢?
引导询问机器人在商场之中大多充当了“吉祥物”的角色,除了为商场增加一点科技感,并无实质服务效果。钛媒体App记者在北五环外某商场体验时,猎户星空的机器人可以提供的仅仅是商场路线引导、卫生间指示、品牌折扣等鸡肋的问题。
图片来源:拍摄于北五环某商场内
而且机器人被固定在某一个角落,不能随便行走。对于此,钛媒体App咨询了商场工作人员,其反馈是:机器人行走时对于障碍物的判断不是很准确,有时会卡在一个地方无法回到原设定的路线上;另外就是机器人底盘的橡胶轮子在行走期间总会刮脏瓷砖,增加保洁人员的工作量。于是行走的机器人就变成了一块固定的互动屏。
“语音服务类机器人,是这波互联网人一厢情愿的事情,他们很少从机器伦理学的角度考虑问题。”一位机器人行业专家向钛媒体APP表示。
清洁机器人也曾是商场的“常客”,现在也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线。商场工作人员向钛媒体表示:“当初使用清洁器人是想降低人工成本,提升工作效率,可是在使用期间发现,清洁是一个需要精细度、灵活操作的工作,而机器只能负责大面上的。最后发现,成本也并没降下来,该用的人还是要用。”
配送机器人在防疫期间充当了排头兵的角色,为一线人员和隔离病人完成了送餐、送药任务,在定点隔离酒店里代替工作人员完成所有送餐工作,极大的减少了交叉感染的可能;室外巡逻机器人也装上了消杀设备,在室内室外进行消毒,还能移动测温,巡逻监督行人的口罩佩戴情况。
彼时,传菜机器人也进入很多家餐厅。据观察,目前的传菜机器人并不能直接将菜端到客人的桌子上,还是需要服务员手动操作,唯一节省的是服务员往返后厨的时间。
不难发现,目前的服务机器人大多从单一功能、解决某一问题而出发,与理想化的科技感相差甚远。一位机器人行业专家向钛媒体App表示:“C端消费者的需求简单粗暴,B端产品的付费者和使用者是分离的,买单的是老板,使用的是员工。”
服务机器人是伪需求吗?是泡沫吗?但这一切并未阻挡资本与服务机器人赛道共舞的脚步。
资本与泡沫的共舞
金钱的流向,无疑是判断一个行业兴衰的参照。
据钛媒体TMTbase全球数据库不完全统计,2021年服务机器人赛道相关融资事件为113起,融资金额超440亿元。值得关注的是,明星企业普渡科技2021年一年融资额超10亿人民币,高仙2021年融资额超12亿人民币。
红杉中国、高瓴资本、软银等专业VC/PE均已入局,美团、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相继入场,就连碧桂园、格力、大疆等产业资本也按奈不住对机器人的热情下场竞逐。
为何资本竞相入局?
据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到839亿元,2016-2023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8.3%。其中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445.7亿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302.6亿元,特种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90.7亿元。此外,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目前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仅为3%-5%。
资本的热情、市场的需求本应一片美好,可这背后却是疮痍满目。
融资超10亿的服务机器人企业普渡科技陷入裁员风波。据财经琦观报道,本裁员主要是国内各个城市的销售岗位,其中北京、上海、深圳、武汉、重庆、西安等重点城市团队规模下降20%~30%,烟台、金华、台州、盐城等多个城市更是直接进行了“撤站”处理。
“目前离开的已经有800人左右,后续大概还会有二三百的样子,和网传情况大致相符。”一位普渡离职员工如此说道。
傅盛的机器人公司猎户星空在烧10亿元资金之后,多条业务线裁员过半,甚至出现缓发工资的现象。据雷峰网获取的内部消息显示,3月的第一周,猎户星空决定高管停发三个月薪水;中层缓发3个月、每个月缓发50%,并承诺3个月内工资补发到位。
所以,服务机器人真的不挣钱吗?
“服务机器人几乎是半买、半送,品牌方为了铺货、把数据做上去,能不能收上来钱都是其次的。有的是免费送出去给商家,跑数据、做体验反馈;技术成熟一点的机器人就是用月费的方式支付,所以根本挣不了什么钱。”一位机器人销售商向钛媒体App透露。
为何会如此呢?“其实就是一个合账不合账的问题。在一线城市招聘一名传菜员,社保、住宿、薪资加在一起大约6k-7k的成本。三个人配备一台传菜机器人,算下来节省的也只是几千块钱而已。如果是一个员工,他除了传菜以外还可以打扫卫生、迎宾、打荷等等,商家最终还是考虑一个划不划算的问题。”信天创投合伙人莫涛说道。
同样,远望资本创始合伙人程浩也表示:“直白说B端买机器人的目的是为了省钱,是以替代人力为目的,但C端确是在额外花钱,所以需求有明显的差别。To B都是单任务的,机器人只要做好一件事就行了。而To C消费端,恨不得什么都能干,又能唱歌、又能跳舞、又能聊天、又能清洁。但现在根本不现实,技术成熟度还不够。"
现实并未如想象中那么美好,但是资本依旧决定“ride with the bubble”与泡沫共存,正如曾经的单车大战、社区团购大战、移动零售柜大战一般。当市场上一个浪潮来袭的时候,这个浪潮一定会滑行一段时间,资本往往会选在其中与浪潮一同起伏。
所以,如若现在断言服务机器人市场已然“爆发”,或许为时尚早。
多因素掣肘,变革演进
技术的发展,自有它的时间表,通常不以“业内人士”的主观臆测为转移。
譬如自动驾驶,早些年前就已有业内从业者预言,2020年将会成为自动驾驶“爆发”的拐点----但事实胜于雄辩,迥异于各大厂商对外公布的美好寓言,距离2020已过去2年,距离彻底实现自动驾驶依旧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程要走。
所以不要被预言、量产所蛊惑,任何试图深度嵌入到整个社会系统中的技术,必然涉及到技术发展阶段的成熟度、基础设施的完善性、生态环境、政策、场景、习俗乃至伦理等一系列因素,条件不具备时,急不得,服务机器人市场亦是如此。
大约从2015年开始,各类服务机器人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带屏幕的、带轮子的、带手臂的、带托盘的,各种款式应有尽用。
为何此时服务机器人会出现?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人口加剧、新生儿人口降低,未来劳动力人口缺失、劳动力成本攀升必然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服务机器人则可以替代人类进行重复的、基础的服务工作,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从性能、成本两个维度来看,机器人对人的替代,至少在未来20-30年,它的确定性是非常高的。这也是我们在机器人赛道押注的底层框架。”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向钛媒体App表示。
“在相对封闭和确定的场景下,服务流程的标准化程度较高时,服务机器人的实用性会强一些。但像商场、餐厅环境略微嘈杂,语音交互很容易受到干扰,再加上消费者流动性强,导致客流与机器人的接触机会较少。” 梅花创投董事总经理谈文舒指出了目前服务机器人所存在的问题。
“在复杂场景之中让单体服务机器人更智能,就相当于把智能决策引入机器人“脑中”让其具备思考能力和规划能力,这非常考验团队对于场景的理解能力、他们需要是一个“行业专家”的角色,而不是简单的生产出一个工具机器人。这就是优秀企业与卖产品企业之间的核心差距,即对场景的理解能力。”在蓝驰创投合伙人曹巍看来。
基于目前的技术发展来看,未来随着机器人规模化的量产,成本将会快速下降,场景多元化的完善,机器人也将会从目前的单一作业向全领域拓展。
此外,由于5G网络的普及和云端规划能力的提升,大量的机器人可以基于云端统一的规划系统,形成大规模的协作集群,实现机器人和机器人之间通过协作,效率最优和产出最大,即从单体智能进化到群体智能。
刚需是商业化的基础
“相比于市面上花里胡哨的服务机器人产品,物流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则更刚需、更具有发展前景的细分领域。”信天创投合伙人莫涛说道。
根据机器人的应用环境,国际机器人联盟(IFR)将机器人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
其中,服务机器人又可以分为个人/家用服务机器人(扫地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等)和专业服务机器人(物流机器人、手术机器人、商用清洁机器人等)。
近十年来,电商、快递等行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拉动了对仓储自动化的需求,智慧仓库、智慧物流、智能工厂等的崛起,为物流机器人的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根据Research & Markets发布的数据,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仓储物流机器人市场,到2026年其年销量有望达到万亿级别。
通过公开不完全统计,仅在 2021 年上半年,就有十余起关于仓储物流机器人的投融资事件,其中资方包括IDG资本、钟鼎资本、联想创投、蓝驰创投、红杉资本中国、信天创投等知名机构。
彼时,随着我国明确提出要发展“医用机器人等高性能诊疗设备”,医疗服务机器人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医疗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达59.4亿元,预计2021年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规模可达79.6亿元,2022年将进一步达到97.1亿元。
医疗机器人的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据企查查数据,2016年医疗机器人相关企业仅2761家,2019年注册量突破5000家,2020年受疫情影响,医疗机器人热度暴涨,医疗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同比大增158.3%,增至13076家,同比2016年增长3.74倍。
医疗机器人根据应用环境不同可分为手术机器人、康复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医疗服务机器人四大类。其中,在我国医疗机器人市场中,占比最大的为康复机器人达47%,其次为辅助机器人,占比达23%,手术机器人及医疗服务机器人占比分别达17%、13%。
单从手术机器人一个细分市场来看,据公开不完整数据统计,2021年国内手术机器人行业共计发生30余起融资,其中术锐技术、精锋医疗、长木谷等企业分别在一年内完成2轮融资,柳叶刀机器人则是一年之内连续完成3轮融资。由此可以资本对于医疗机器人的“狂爱”。
“医疗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是必然趋势。在全球人口老龄化以及未来医护人员严重缺乏的大背景下,智能化的医疗机器人将成为解决供需不平衡的最重要的解决方案。
但是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机器人也是处于发展的相对早期阶段,随着时间推移和产业的发展,医疗机器人一定会具有越来越完善的功能。”信天创投合伙人莫涛总结道。(本文首发钛媒体App,作者 | 郭虹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