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诗的基本章法(格律诗的章法结构)

起,是诗篇的开头,一般是落笔扣题,开门见山;

承,是承接上文,要扣合首联,连贯自然;

转,是诗意转折,把诗境向前推进一步,别开生面;

合,是全诗的结尾,要精炼含蓄,束收全篇。

起、承、转、合四法,运用配合得好,可使全诗结构严密,波澜起伏,以避免松弛涣散、平铺直叙之病,学好这四法,对诗艺水平的提升,大有裨益。

清沈德潜评论王维的五律《观猎》说:“章法、句法、字法俱臻绝顶,此律诗正体。”我们来看王维的这首《观猎》诗,可为律诗起承转合的典范之文。

观 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此诗韵依八庚。首联起笔点题,写出人物、地点、活动内容与紧张气氛。“风劲角弓鸣”,未及其人,却先写其声:风呼,弦鸣,风声与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箭)声彼此相应。“角弓鸣”三字带出狩猎之意,声势俱足,再推出狩猎的主角“将军猎渭城”。将军的出现,恰合读者的期待。这一起笔,胜人之处全在突兀,能先声夺人,恰“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方东树语),两句“若倒转便是凡笔”(沈德潜语)。

绝句四句,以句当联。起、承、转、合四法,落实在每一句上。首句为起,二句为承,三句为转,四句为合。我们来看王维的一首绝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韵依十一真。首句起点题,两个“异”字描绘出自己所处处境及心境。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于仕进的年轻士子来说,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

第二句用“佳节”和“倍”字,承上句孤独思亲之意,推进一层。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出来的。然而,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把这种感受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汉民族思乡情结的千古名句。

第三句不说自己登高,偏忆兄弟登高,是转写他处,更进一层。

第四句不说我忆兄弟,却说兄弟忆我,用反意作合,别出新意,其悲伤情怀尽显诗中。

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就很难办到。作者则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律诗的基本章法(格律诗的章法结构)(1)

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在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自己的一位兄弟。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亲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使诗境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此诗妙在此处也!

我们再看杜牧的一首绝句: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韵依六麻。首句从夜泊秦淮河之景象写起,运用互文的手法,贴切传神地勾勒出秦淮河两岸朦胧雅致的景象,创造出一种冷清愁寂的氛围,描绘出一幅淡雅而又清寂的水边夜色图。这句中的两个“笼”字用得机巧,“烟、水、月、沙”四种物象,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的意态,笔墨是那样的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的浓。

次句紧接前句而承,“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在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个性,更具典型意义,同时照应诗题。

第三句笔锋突然一转而写歌妓(商女),由于第二句的“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后庭花”,才由此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象是启动了诗绪的闸门,那诗思之水便潺潺而出,滔滔不绝。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歌妓唱什么曲子是由听者的兴趣所决定的,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

第四句“隔江犹唱后庭花”,既是转的承接,又收合全篇。“隔江”二字,承上句“亡国恨”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于酒色。“犹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串成一线,意味深长。这句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演的隐忧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两句,于婉曲轻盈的格调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

律诗的基本章法(格律诗的章法结构)(2)

起、承、转、合之法,不是哪一个人硬性规定的,而是自古以来众多诗人实践的总结。起、承、转、合,反映了近体诗章法结构的一般规律,但并非独一法门。诗贵自然,亦重体式结构上的多种变化。一首好诗,在章法上的最高要求是浑然一体,不辨起束,所谓“圆转如弹丸”,即指此而言。只有一种体式的诗歌,是十分刻板和枯燥的。有人就反对在诗歌创作中讲起、承、转、合。如清.王夫之在《姜斋诗话》卷二中说:“起、承、转、收,一法也。试取初盛唐律验之,谁必株守此法者?法莫要于成章,立此四法,则不成章矣。”这些话也不无道理,但后两句说得过头了些。

律诗的基本章法(格律诗的章法结构)(3)

应该说,起、承、转、合,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有用的。无论读诗,还是写诗,都应注重诗歌的章法结构。懂得一些这方面的知识,是极为有益的,但大可不必拘泥于此。但凡有一定成就的诗人,是不限于在一种章法上做文章的,只要入得门来,自有广阔天地,任凭我们驰骋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