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与程颐程颢的关系(程颐说老子是玩文字游戏的高手)
南宫尉教授是一个纯粹的老子迷,你若说老子一个不字,他会跳起来跟你理论昨晚他就跟我说某交大一个网红教授“太扯淡”竟然把“无为”理解为“没有一丝念头的为”,莫非是叫侯王都来做“活死人”,就真的“天下归心”了吗?整个社会都成了活死人,这还是老子要的那个“无不为”的生机盎然的理想社会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朱熹与程颐程颢的关系?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朱熹与程颐程颢的关系
南宫教授说:这个网红教授太离奇,他说老子的无为就是坐吃等死南宫尉教授是一个纯粹的老子迷,你若说老子一个不字,他会跳起来跟你理论。昨晚他就跟我说某交大一个网红教授“太扯淡”!竟然把“无为”理解为“没有一丝念头的为”,莫非是叫侯王都来做“活死人”,就真的“天下归心”了吗?整个社会都成了活死人,这还是老子要的那个“无不为”的生机盎然的理想社会吗?
看过k教授的视频,但没在意他关于无为的理解。找到k教授的文章,他的观点果然坚定到不容反驳:有一丝一毫的“为”都不能叫无为。他以朱熹的理解为据,认为“ 老子所谓无为,便是全无事事”。
他的结论是:无为是意识上的空无和行为上的“全无事事”。
所以,南宫尉教授很气愤:“无为”若是这么个玩意儿,跟死人何异!一句“坐吃等死”便可“取天下”,称“天下王”,百姓能“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岂不快哉?何苦写下五千言蒙人?
二程、朱熹对“无为”的解释,近千年来几成定局南宫尉说话很犀利,很辛辣,我只好把他口味太重的话过滤掉。他说:像k教授那样的人进入大学只能是误人子弟,他们只是匍匐在“道学家”脚下的宗教崇拜者,只能看到朱熹的脚趾头,看不到朱熹的全貌,更看不到朱熹神像背后的真相。
朱熹跟弟子们对《道德经》的讨论,记载在《朱子语类·老氏》里。他对老子的评价有好有坏,涉及到文字解读时,通常是公正的。但是一旦涉及思想观点,它通常是持批判态度的。南宫尉说:刘笑敢教授认为朱子的“解老”评价是“门户之见”,这个评价我赞成。的确,以朱熹的水平不至于搞不懂一点老子思想,而是门户之见的必然结果。
两宋南北朝直至五代,正是“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的儒学惨淡时期,也是儒家广泛吸收道家和佛家思想,反戈一击,恢复儒学地位的关键时期,整个两宋,沿袭唐代遗风,从王安石、司马光等人开始,包括北宋五子和朱熹、陆九渊在内,多数是贯通儒释道三教的人物,因此,理学家不研究道家思想的几乎没有。
但是,理学家们的“道”早已不是孔子的周礼之道,更不是老子“道法自然”之道,而是道德神学之道。
南宫尉感慨:元代之后,理学取代汉代经学而成为国学,朱子成为圣人,《四书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钦定教材和标准答案,朱子的话比圣旨还管用,他说“无为”是明里什么也不做,暗里什么都做好,是阴谋家理论,那么,老子就是阴谋家——你说说到底谁是阴谋家吧!
《道德经》反复强调: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功成事遂;功成而弗居……这里面的“生”“为”“成”“长”“遂”等,是意识上的空无和行为上的“全无事事”,能做到的吗?
同样在《朱子语类》里,朱熹在回答学生问“老子的无为之意”时说:“圣人所谓无为者,未尝不为”。
“看到了吧,朱熹认为孔子说的‘无为’‘未尝不为’,既然如此,为何却要将老子的“无为”理解为“全无事事”呢?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
朱熹又说“老氏之学最忍,只是占便宜(《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五·老氏》)”。但是,老子说的很清楚:“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为天下王”,“为天下正”,“战胜,以丧礼处之”,整部《道德经》,你能找到一丝狠心、残忍、占便宜之任何意图吗?
“无为而无不为”真的是玩文字游戏或者搞阴谋诡计吗?舜帝的“垂衣拱手”是无为,而老子的“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反而不是?不光朱熹说老子的“无为”是“全无事事”,“道学(理学)”创始人程颐也说老子“窃弄阖辟”,“无为而无不为”就是“窃弄阖辟”的证据之一。到了朱熹这里,不只是玩文字游戏了,又升级为权谋之术了。
“窃弄阖辟”是啥意思?就是偷来捣鼓“开合”玩,实则是说老子在玩文字游戏。窃谁的?当然是窃孔圣人的“无为而治”概念:“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的“无为而治”是指尧舜推能尚贤的“德治”,即“垂拱而治”。即便这样的垂拱而治,朱熹都解释为“圣人所谓无为者,未尝不为”,也就是说,孔子所称赞的尧舜清明之治的“无为”,尚且都“未尝不为”,何况老子的“能辅百姓之自然而弗能为也”的“无为”,是“能辅”,怎么就成了“全无事事”了呢?
说到这里,南宫尉教授很生气:“《论语·曾子问》《孔子家语·观周》记载的都是孔子问礼于老子,谁听说过老子问道于孔子吗?到底是谁在窃弄阖辟?”
从文字游戏到阴谋诡计。正因为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楚简:亡为而亡不为)”,所以,程颐就有理由认为:既然“无为”,怎么会有“无不为”呢,这不是玩文字游戏吗?
舜帝的“垂拱而天下治”可以顺理成章,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怎么就成了“窃弄阖辟”了呢?何况前者是“德治”,后者是“道治”?而在老子思想体系中,道治高于德治,即: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朱熹则更进一步断言:老子言,前后矛盾,如冰炭不容。起初论道极妙,后来却转入权诈者上去。申不害、韩非、张良之徒,皆出自老子门下。
权诈之术的确是法家之术,但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是为他建立自己的中央集权制服务的,因此解读时肯定是有个人倾向的,这就如同道教解老就得往“炼养”“长生不老”方向解读是一样的。
对此,作为一代大儒,二程与朱熹应该是知道的,但因为立场不同,老子崇道而贬仁义,两家观点不同,故道学家认为:老子之言,距离“仁义”远矣,而“仁义”正是儒家(道学家)们的根本政治主张和修身纲领。
正因为“远离了仁义”,所以不管是谁,哪怕他是奠定儒家地位2000年的大儒董仲舒,整理传播儒家经典第一功臣“后圣”荀子,甚至连王安石变法涉嫌道法思想,都被认为是圣人之辱。
程颐说老子“窃弄阖辟”,到了朱熹这里,老子又成为法家、兵家、纵横家的祖师爷,朱熹将“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老子之体用”,那么这个体用,又说如何用的呢?
朱熹举例说:“如‘将欲歙之,必固张之’之类,是它亦窥得些道理,将来窃弄。如所谓‘代大臣斫则伤手’者,谓如人之恶者,不必自去治它,自有别人与它理会。只是占便宜,不肯自犯手做……如子房为韩报秦,撺掇高祖入关,又项羽杀韩王成,又使高祖平项羽,两次报仇皆不自做。后来定太子事,它亦自处闲地,又只教商山四皓出来定之。”
南宫尉说:只要读过老子的都知道,这是老子无为思想在司法制度上的体现,君主不应该亲自执刑杀人,而应交由“司杀者”去执行,这怎么就是占便宜了呢?我想问一下,执行刑罚不是由“司杀者”,难道还得君主亲自执行吗?
南宫教授说:至于“将欲歙之,必固张之”,这是说事物收敛之前必定张扬过,句式是“将要如何,之前必定如何过”,讲的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而不是韩非子出于君权驾驭术的“想要如何,必须如何”的权谋思想。
朱熹的用意很明显,是借韩非而攻击老子。但是不管韩非如何解老、喻老,也不管二程、朱熹如何曲解老子,老子的思想依然光芒万丈。
“总之”,南宫说:“无为而无不为,相当于‘我无为而民自化’,权力者无为,天下自然和谐安定,这跟阴谋有什么关系?阴谋都是不可告人的利己害人且不择手段的,老子的无为思想体现的是‘为而不争’‘为而不恃’‘功成不居’‘功成身退’,光明正大,跟阴谋诡计有什么关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