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字是最大的乐趣 写字是个很好玩的事情

当前的书法,很多人都有很多疑惑。这种疑惑来自于什么呢?我觉得相当一部分来自于很多书法基础知识、读物以及口头传诵的误导。所以我曾经很无奈的说过:“当代书法有很多伪科学!一些在别的学科混不下去的所谓专家来到书法领域胡说八道!”我现在还觉得,书法在技术层面上,是很简单的,比种菜都简单!但是,我们必须先要把一些多少年来流传的流毒去掉,让那些本来很简单、很真实的东西逐渐暴露出来。

一、 写字是个很好玩的事情

我见过很多人,写字用气功的,写字呲牙咧嘴的,写字哆哆嗦嗦,装神弄鬼的,我觉得那都是扯淡!故弄玄虚。心想:“受这个罪干嘛啊?!”说白了,书法就是写毛笔字,没那么复杂!在古代,书法除了实用记录之外,就是那些文人士大夫的一种游乐工具。大家想一下,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电脑、没有赵本山、没有郭德纲、没有洗浴桑拿,晚上天一黑干嘛?写字,睡觉!白天干嘛?皇帝老儿也就是上个早朝(这还是勤快的明君),士大夫们没事回家干嘛?就拿着毛笔划拉着玩呗。其实书法美不美,一看书写者的动作、节奏、姿势,就知道了,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笔尖的运行、写字的手势、优美的旋律,必然会导致字写得好!如同,一个舞蹈演员举手投足连蹶起屁股放屁的姿势都是那么的优雅,你说她的舞姿能不优美?!如果,写字是一个很累、很苦的事情,如果写字需要呲牙咧嘴、需要摇头晃脑、需要运气,那么大家想想,几千年来书法得以延续可能吗?若果是这样,除了神经病、自虐的人才玩书法!书法,就是笔尖在宣纸上跳舞,不是神经病裸奔。所以,我告诉大家,写字是一件非常好玩的事情,从身体到内心都很好玩。如果你现在觉得写字是一件很累的事情,那么有两种假设:1、你的方法不对。2、你的心态让名利搞坏了!

二、传统是个啥

我最不愿意接触的一种人就是老龄的书法作者(在这里没有鄙视、歧视老者的意思)。我不止一次遇到过那些老先生很关切的问我:“学什么体?”“王羲之的。”我很害怕的说。“哦,”。“《兰亭序》临过多少遍啊?”我更加心里没底,觉得好像偷了人家啥的......“《兰亭》是天下第一行书知道不?”老先生还在喋喋不休的教导。以上这些对话,我相信在全国各地也会发生。看看,这就是那些老先生们固守的传统!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传统是啥!有贤者说:"传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而我们现在知道的仅仅是冰山一角。我们小时候看到的那些书法普及、基础读物,现在想想,有几本不是扯淡的呢?有几本不是胡说八道的呢?!我记得小时候想学毛笔字,买了上海当时出版的那套《颜、柳、欧、赵楷书入门》,一看里面讲解的笔法我就害怕了,一个点要拐来拐去的,那根本不是人能写的,硬着眉头练了几年,最后放弃了,昨天,一个朋友还在说:那时候的老先生们的读物,毁掉了我的书法青春!过去,在那些老先生们的眼中,中国书法的传统就是颜、柳、欧、赵!别的都不是书法!他们口口声声说:“要固守传统,坚持传统”,其实传统是个啥,他们都不知道!他们都没有深入的研究过书法,甚至都没有临过贴,他们只是有权有势有地位有爱好,他们有话语权,他们就敢出书敢胡说八道敢扯淡!我认为:那些书的出版,浪费人力物力事小,误人子弟事大!所以,面对书法,面对浩瀚的传统经典,我们既然想玩书法,就要以一种博大、开放、宏观的心态来看待古代遗留下来的那些宝贵的资料。今年随着考古出土的东西越来越多,我们才发觉,原来传统那么宽泛、那么庞大。比如,残纸、帛书、简书的大量出土,使得我们可以把汉、魏晋包括王羲之书法体系的前端连贯起来。透过大量零碎的残片把书法的历史串起来来看待传统。所以,传统不仅仅是那些耳熟能详的碑帖,传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胸怀。墓志是传统不?是!残纸是传统不?是!那些不知名的碑刻是传统不?是!木简是传统不?也是!只要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文字痕迹,里面都传递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气息,那都是传统!

三、啥样的字帖好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大家往往在最简单的问题上迷糊。我见过很多版本很差的字帖,我也买过很多印刷很差的字帖,也知道很多朋友手里有这些不好的字帖。原来总以为,只要能够看的大概清楚就够了。孙过庭说过:“察之者尚精!”一方面我们观察古人的墨迹、碑版要细致入微;另一方面,就是要求我们面对的墨迹要清晰。没有清晰的版本,你就是火眼金睛又能看出啥来呢?这就牵扯到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我们练字都是眼睛紧盯着局部的笔画或者几个字,而没有全局感和整篇的大局面感,因而很多人往往创作的时候注重细节,章法不精彩,或者采用集字的办法,这就是长期看单页字帖造成的后遗症。类似骑自行车,在屋子里面训练的自行车运动员,总是盯着脚下而从来没有注意过马路多宽、怎么放开了跑。所以,有机会去看原作,没有原作咱看全图,没有全图,咱看高仿的,没有高仿的咱看全彩的,没有全彩的,那就用黑白的凑合着吧。

四、书法的两次巨大破坏

这题目有点危言耸听是吧?我们可以思考一下,近代---当代,为什么鲜有大家出现,即使有也是凤毛麟角。为啥?因为书法从民国前后至今,经历了三次巨大的破坏!第一次破坏: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无疑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可是,“民主、科学”的新思想,大有废除一切古老、传统、民族的东西,包括文言文、汉字。俺历史学的不好,大概知道文言文被白话文代替了,当时据悉还有观点说要废除汉字,使用拉丁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新才是最时髦最革命的。而这种彻底的革命性笼罩下,书法,这种传统的东西还会有多少人持之以恒呢?加之老康的抑帖扬碑势尚未衰,新文化运动、民国一直到解放以后这么一个漫长的时空中,汉字书法显然被作为“旧”的东西被“新”革了命。我们可以回头看看,这个时期出现了几个大家?帖学好像就一个沈尹默吧?第二次破坏:当代书法的展览。我只是说,展览这个舶来品进入中国以后,尤其是嫁接到书法上面之后,无疑对当代书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疯狂的展览、地毯式的展览轰炸,也使得所有书法家都开始疯狂的浮躁起来,同时大家学习书法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展览、入协会。基于这个问题,造成了书法家对古代经典挖掘深度不够,书法创作的导向和心态也偏离了方向,急功近利式的书法创作造成了当代书法的极端浮躁,形成了第二次破坏。现在的书法已经不再是修身养性的艺术了,已经不再是一门崇高的民族艺术了,更不是一种文化了,而是一种赚钱和牟取暴利的工具了,这种破坏是前所未有的----因为繁荣掩盖着!当古人看到那些展览中入展的作品,看到那些中国书法家会员中有的都不懂得中锋侧锋这些最基础的技术的时候,我想,古人已经泣不成声了!可能张旭、怀素、杨凝式等等已经预知,所以提前“疯”了!!!

五、模拟书写的必要性

我们与古人有着遥远的时空距离,因此我们的书写也与古人有着很大的差距。历史的灰尘掩埋了真相,我们要努力的把它挖出来,还原!甚至,我们现在的书写完全和古人不同,不用说知其所以然了,我们现在基本都不知其然。我危言耸听了吗?我觉得没有!如果,我们都不知道古人当时的书写环境、状态、工具、心境、技法,那么我们怎么能够看懂古人呢?如果,你都不知道你心爱的女孩的家庭背景、出身、教育程度、脾气秉性、性格,你怎么能够很好的爱她呢?!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宣纸,和王羲之(或者古人)那时候的是否一样?我们现在用的毛笔是否和古人的一样?我们现在用墨汁,古人用什么?研磨?这些技术工具不一样,怎么能够达到古人的那些最基本的技术要求呢?总不能非要骑个自行车登月吧?这个道理我不知道大家考虑过没有。说一个最简单的例子:王羲之他们那个时候是持卷书写。就是左手把纸张卷成卷或者放在板子上拿着写,我们现在是俯视书写,角度变了,是否对字的视角也变化了呢?以王羲之书法为例,希望大家仔细分析一下他的那些墨迹,我提示一下:

1、王字写撇和捺,因为持卷书写,他的字左右摆动很大,而且捺完全是为了制造和撇对应的逆手势。为啥?大家思考一下。2、王字,大家看一下,竖画都不是拉的很长,这也和持卷书写的生理约束有很大关。为啥?大家思考一下。3、王字,大家看一下,很少有在结构中甩出来很长、很突兀的笔画,为啥?而明清行草书为啥都要甩出来很长、很大?大家思考一下。大家可以模拟一下持卷书写,相信会有所悟。而正是了解了这些因素,我们再看古人的字帖,才会看得更明白一些,你也会逐渐明白古人为啥要这么写。比如,我们明白了何绍基的“回腕法”怎么写字,再看他的字,你就明白了为什么是酱紫的,是不?比如,你知道了苏东坡的执笔法,你也就明白了他的结构和线条为啥是酱紫滴,是不?再比如,你知道了王铎手卷用的什么纸张,你就知道了为啥的为啥是那么的为啥了……因此,我希望大家没事多读读书法史,不是为了考试,请到第一现场,发现现场的尸体,你最好也摆出那个姿势,看看是否合理!”

六、创新很容易,继承却很难

书法一直在高喊着“继承、创新!”我有时候觉得,我们搞书法的人很容易偏激,但却忽略本质的东西。为啥这么说呢?比如说创新。我从七十年代初接触书法,就觉得那时候一直到最近这二十几年的时间,中国当代书法一直在坐着非常创新的事情,这一点我们翻看一下这二十年林林总总的各类展览作品集就会发现,其实真正继承传统的不多。其实创新很容易,继承很难!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要你写的和古人不一样,你就是创新了,因为书法史上没有这么写的。而继承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如果不对古代经典、古代传统、古代文化乃至技术层面的东西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和领会,不掌握这些东西的话,就根本谈不到继承。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看其他门类的艺术就知道继承是需要什么样的深度了。于是我想,连古人的东西临摹都不能达到形似,那说明技术上都没有过关,还谈什么神似呢?!不达到神似,怎么能够说继承呢?继承应该是两个层面的:1、技术。2、精神。我也经常见到一些书法家的简历:遍临诸家,融百家之长。呜呼,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研究明白一两家已经不错了,何况百家?这百家之长何以能够领会,还要融合呢?有的书法家,连临帖最起码的都没有做到,便要说已经得其神髓,已经集成了传统。传统是什么呢?这恐怕都不知道吧。至于创新,当然是必要的。一门艺术总要不断的发展、前进。这个是哲学中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的问题。但是,这几年我越来越发现,书法这个艺术形式,不是越新越好,而是越古越有味道。因为,古代经典对我们已经耳熟能详,我们能够表现古典,这对于所有欣赏书法的人而言,就是一个审美经验和审美习惯的直接感受。我们不妨去仔细梳理一下书法史上的每一个代表性书法家,我相信我们会发现,在任何一个朝代卓然独立的大家,并不是全新的面貌,恰恰是个人面目不是特别明显的。而个人面目明显的那些大家,显然不是最高级的书法家。于是,我觉得,创新和个人面目不是对传统的扬弃,也不是完全继承,而是对传统做了些微小的个人审美融合。

七、学书法是个很“危险”的事情

这个话题其实好几年前就想说,可是一怕别人说我扯淡,二怕惹恼了一些人,打击面太大,三怕被列为封建迷信满门抄斩:(通过几年的比较,我觉得中国的汉字的确具有魔力。这个观点,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中说仓颉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为啥呢?因为文字,“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朱自清《经典常谈》第一章“说文解字第一”)而甲骨开始那些文字都是用来占卜用的,包括后来的篆书都是祭祀的铭文、碑石文字。这些东西阴气太重,因此常年写这种文字,我以为对身体不好。我们不妨看看当代写篆书的书法家身体状况和外貌特征......。好了,这个话题就此打住,信不信由你,(行、草书作为汉代的一个文字品种,正大气象,具有庙堂气,这玩意是非常补气的!具有补肾壮腰之疗效。不信,大家看看当代写行草书好的那些名家,那体格、那身材,都飘然若仙。每一种字体、每一种风格的字本身都具有一定的潜移默化的气场,长期练习会对人的精神、骨骼、活动乃至呼吸都有影响,比如笔画的长短、结构的宽窄、空间的大小、节奏的快慢......如此等等,就类似于体操、舞蹈、太极拳、气功一样,如果你的身体素质不适合练冬泳,就为了你喜欢你非要弄,不仅起不到健身的作用,反而会伤身。你让脑中风患者非要练吊环,那不是找死吗?!常言道,字如其人!如果,你选择的字体不如其人,那么不仅练不好字,对身体也会有害!为啥有的书法家活一百多岁,为啥有的备战个国展就累死了?!那么,到底啥样的字体风格适合什么样的人练呢?这个,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书法医生或者书法保健学诞生,所以只好慎练书法。哈哈

颜清臣(唐)的行草《湖州帖》

写字是最大的乐趣 写字是个很好玩的事情(1)

写字是最大的乐趣 写字是个很好玩的事情(2)

写字是最大的乐趣 写字是个很好玩的事情(3)

赵孟頫的行书 题《二羊图》

写字是最大的乐趣 写字是个很好玩的事情(4)

写字是最大的乐趣 写字是个很好玩的事情(5)

写字是最大的乐趣 写字是个很好玩的事情(6)

释文:余尝画马,未尝画羊。因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子昂。

刘墉的行书《米芾诗帖》

写字是最大的乐趣 写字是个很好玩的事情(7)

写字是最大的乐趣 写字是个很好玩的事情(8)

刘墉(1719-1805),字崇如,号石庵、青原、日观峰道人等。山东诸城人。他诞于书香门第,长于显宦之家。他的祖父刘棨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刘统勋是雍正二年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32岁)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上加太子太保。谥文清,人亦称刘文清。刘墉是清朝乾嘉时期的政治家,还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

评论家对他的书法评价很高。清人张位屏于《松轩随笔》称:“刘文清书,初从赵松雪入,中年后乃自成一家,貌丰骨劲,味厚深藏,不受古人宠拢,超然独出。”他博通经史百家,擅长水墨芦花,工诗善对,精于书法。刘墉的书法,初看圆软滑,若团团棉花。细审则骨骼分明,内含刚劲。刘墉书法之境界可以“静”、“淡 ”、“清”三字概括,这是他超过常人之处。有“浓墨宰相”之美称。他的书法的特殊韵味,备受历代人所喜爱。

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对书法家要求严谨规范,独宠“馆阁体”,扼杀了书法艺术的个性,使其趋于退步。刘墉的书法,不随俗,初从赵孟頫入,法魏晋,学钟繇,兼颜真卿、苏轼及各家法帖,中后不受古人牢笼,貌丰骨劲,味厚神藏,超然独出,自成一家,有名于时,“名满天下”,政治文章皆为所掩。刘书法与同时期的吸取金石碑版营养的翁方纲以及颇具古朴多姿的成亲王、铁保合称“翁”、“刘”、“成”、“铁”四家,与稍后受汉学影响,追踪汉魏六朝,突破“馆阁体”束缚呈现书法新貌的金农、郑燮等相应,起承前启后作用。

在刘墉诸多传世书法中,有很多代笔和赝品,特别是刘墉有三姬,皆能代笔可乱真,鉴别真伪代笔,除要辨别整体风格外,可注意图章,如署名“石庵”二字并钤长方“石庵”压脚印或盖有“飞腾绮丽”印者,皆为其姬妾代笔。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