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其所好原则(投其所好多说好听话)

自从人类创造语言以来语言便改变了国家的命运语言进入了经济领域,有时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上,即使最简单的事情,也需要彼此合作,互相利用,因此他们首先必须先彼此了解,语言是彼此联系的起点、终点和联接点,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投其所好原则?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投其所好原则(投其所好多说好听话)

投其所好原则

自从人类创造语言以来语言便改变了国家的命运。语言进入了经济领域,有时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为在我们的社会上,即使最简单的事情,也需要彼此合作,互相利用,因此他们首先必须先彼此了解,语言是彼此联系的起点、终点和联接点。

“说话”,是一个人在待人处世中必须使用的交流工具,从早晨睁开眼睛起,一天的每一件事都很难说不需要用语言来推动。因此,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会影响你的成功。善于说话,小则可以欢乐,大则可以兴国。

虽然每个人都知道说话,但话说得好的人却不多,说话并不见得比写文章容易,文章写好了可以修改,而一句话说出来了,要想修改是比较困难的。正所谓“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就是这个意思。有一则流传已久的笑话,说的是一位工会主席召集五个委员开会。开会的时间早已过了,可是只来了三个人。他叹气说道“唉,该来的没有来!”有个委员听了这话觉得很不自在,他想:莫非我是不该来的人?于是这个委员悄悄地走了。工会主席见状,又叹道:“唉,不该走的走了!”剩下的两个委员听主席这么说,误认为他俩是该走而没有走的人,于是一气之下全走了。可见,只因为说话不妥当,非但会议没开成而且还得罪了人。工会主席用舌头给对方心里留下的阴影,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平息。

鬼谷子认为:与智慧型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见闻的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凭借的是辨析的能力;与善辩的人说话,就要简明扼要;与上司说话,就要用奇妙的事来打动他;与下属说话,就要用好处来说服他;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强;对方所喜欢的,就模仿而顺从他;对方所讨厌的,就避开而不谈它。能做到这些,就算利用好了你的舌头。

汉高祖刘邦杀了项羽平定天下之后,开始论功行赏,群臣在这个时候,彼此争功,吵了一年多都无法确定。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就封萧何为侯封地也最多日群臣却心中不服,议论纷纷。在封赏勉强确定之后,对席位的高低先后又起争议,大家都说“平阳侯曹参身受70次伤,而且攻城掠地,功劳最多,应当排他第一。” 刘邦因为在封赏时已经委屈了一些功臣,多封了许多给萧何,所以在席位上也不好再坚持,但心中还是想将萧何排在首位。

这时候,关内侯鄂君已经揣摩出刘邦的意图,就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挺身上前厚验说道:“群臣的评议都错了!曹参虽然有攻城掠地的功劳,但这只是一时之功皇上与楚霸王对抗五年,时常丢掉部队,四处逃避。而萧何却常常从关中派兵员填补战线上的漏洞。楚、汉在荥阳对抗了好几年,军中缺粮,都是萧何转运粮食补给关中,粮饷才不至于匮乏。再说皇上有好几次逃到山东,都是靠萧何保全关中,才能接济皇上的,这才是万世之功。如今即使少了一百个曹参,对汉朝有什么影响?我们汉朝也不必靠他来保全啊!为什么你们认为一时之功高过万世之功呢?我主张萧何第一,曹参其次。”

刘邦听了,自然是无比高兴,连忙说:“好,好!”于是下令萧何排在第一,可以带剑入殿,上朝时也不必急行。

刘邦本是个大老粗,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将一些从前跟着他出生入死、身经百战的功臣比喻为“功狗”,而将发号施令、出谋划策的萧何比喻为“功人”,所以萧何的封赏最多。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刘邦宠幸萧何,因此在安排入朝的席位上,高祖虽然表面上不再坚持萧何应排在第一,但鄂君早已揣摩出他的心意。于是顺水推舟专拣好听的话讲,刘邦自然高兴。鄂君因此而被改封为“安平侯”,封地也比原来多了近一倍。鄂君在关键时刻厚着脸皮说的几句话,使他一生享尽荣华富贵。

通常情况下,被点中不愿让人知道的隐私,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尤其是他人身上的缺陷,千万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加以攻击。在中国,有所谓“逆鳞”之说,据说在龙的喉部以下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如果不小心触摸到这一部位,必定会被激怒的龙所杀。事实上,无论人格多么高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所谓“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缺点、自卑感。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还能平步青云。这就是需要随时随地注意应用“投其所好,多说好听话”这一处世妙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