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难解之谜真相(别把无为跟)

人们总喜欢把“无为”跟“玄之又玄”搅合在一起,要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么是“顺应自然规律的不妄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如何把握?什么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不妄为?

本篇文章专门就“无为”这一概念进行一番探讨,通过简单的训诂,以历史上最著名的“解老”名家为例,分析造成误解的原因,揭示“无为”思想的真义。

扁鹊难解之谜真相(别把无为跟)(1)

“无为”是一种行为方式,但绝不是“不作为”

“无”不是“無”。“无”是汉字一级字,“無”是二级字,《说文解字》:通於元者。“元”俗刻作“无”。意即“无”与“元”意相通,即元始、初始的意思。遗憾的是,古文献中,只有《易经》和出土文物帛书《老子》有“无”字。

就是说,“无”字早于“無”。古人造字顺序是先急后缓,先祭祀后战争,然后扩大到日常用字。国之大事唯祭与戎。随着祭祀与战争形式的多样化,文字不够用的问题凸显,在记录失踪和阵亡人员时,对于减员部分没法记录,于是在舞蹈(舞蹈源于巫术)的“舞”中,添加一个不知死活的“亡”字,来表示“没有”,见下图:

扁鹊难解之谜真相(别把无为跟)(2)

因为古代刻字的繁复,表示逃亡或阵亡的这个字就简化成了“無”。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无”是元始、初始,“無”是没有。老子所云“无为”“无欲”“无知”等,都是表示关于“元初”状态下的“为”“欲”“知”。

王弼改“无”为“無”。汉末,经学家们厌倦了经学的皓首穷经的枯燥,试图从繁琐的考据中挣脱出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研究老庄、周易的思想风潮,他们以“祖述老庄”立论,把《老子》《庄子》《周易》作为生命意义的寄托,因老子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之说,故称老庄之学和易学为“三玄”。

扁鹊难解之谜真相(别把无为跟)(3)

这个庞大的玄学家队伍,起初只是为寻找安身立命的意义,后来又把“三玄”作为嫁接儒道思想的桥梁,把儒家的圣人观和道家的圣人观对接起来,以儒解道,同时以道解儒,形成了以“有”“无”问题为中心的“贵无”和“崇有”两派学术系统,年轻的经学家王弼属于“贵无”派。

“贵无”派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释读为“有无”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王弼把原本表示“元初”的“无”改成了什么也没有的“無”,以便跟“有”形成强烈对比,以表达一切现象界的“有”,比如伦理纲常之道,都是从寂然“無有”中发生,改变了“无”的“初始”意义。见下图:

扁鹊难解之谜真相(别把无为跟)(4)

“无名”与“無名”

老子“无为”的本义是最具实践意义的大作为

《道德经》开篇就讲“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他要表达的意思很明显,就是用“无”和“有”这两个状态名词,来描述事物生发前后的情境,犹如一粒种子,发芽前被称作“无”,发芽后被称作“有”。

所以说“无”是用来表示事物初始未生的状态或时态的概念。而“有”则是用来表示事物生发之后的状态或时态的概念。

种子在地下,不能因为看不见就代表“無”,所以用“无(元)”来表示;与看不见的“无”相对应,种子长出来以后就称之为“有”。若是树种,也可能长成参天大树。

扁鹊难解之谜真相(别把无为跟)(5)

因此,“无为”的简单解释就是:在“无”状态下的作为,也即:在事物初始未生状态下的作为。

弄懂了“无为”的本义,就不至于用一句“顺应自然的作为就是无为”这样一句含混不清的话来解释“无为”了。

“无为”思想是老子,也是道家治国、用兵、修身、处世的根本原则。老子在“为无为,事无事”章(道德经63章)“其安也易持也章(64章)”,都是对“无为”思想的简明化解释。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于无难。

这里的“大小”“多少”,是“以小为大”“以少为多”的意思。

这一章的核心思想是:把关注点放在尚未成势事情的处理上,治理尚未发生之变化,研究尚未滋盛之物,重视已经发生的问题,把它当作问题来对待,将个别的、局部的问题(少)放在普遍的、全局(多)的角度来衡量。对于民众的意见和不满,要及时通过“德政”来处理、化解。

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处着手,做大事从细微处入手。所有难事都是由易事发展的,所有大事都是由细微处的小事发展而来的。所以圣人的着眼点在于刚萌芽的易事、小事,因此反而能够完成大事。

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丧失信用,看似容易必定有很多困难。所以圣人总是对困难做充分的准备,因此实际操作中反而能够没有困难。

扁鹊难解之谜真相(别把无为跟)(6)

在本章中,强调的都是对待事物,要要从小、从细微、从少量等处着手,不等事物发展演变到大、多、普遍时才下手处理,这就是在“无”状态下的作为。

在接下来的第64章,同样也是对“无为”思想的解释: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故曰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事物在稳定状态下容易把持;事物初兆时最容易谋划;事物处在脆弱时;最容易折断;事物细小时最容易消除。处理问题要在它还没有形成之前下手,整治混乱要在它发生之前预设方案。

合抱的大树,由纤细的萌芽长成;九层的高台,靠一担担泥土筑起;百仞的高度,是从脚下开始。等到出了大问题才去处理,必将失败;只着力于已经出现了的问题,则会失去解决问题的时机。圣人以“无为”的方式来行事做事,所以不会失败;圣人不执持,所以不会损失。

人们总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因此若能自始至终谨慎小心,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所以圣人,以没有欲望作为自己的欲望,不看重难得的财物;以“不教”的方式实行教化,以弥补众人的过错;辅助万物按其本然的方式发展,而不敢强为。

扁鹊难解之谜真相(别把无为跟)(7)

老子对“无为”思想解释得如此到位,却因为一个“无”的更改,造成了历来的《老子》注家前后矛盾,不知所云,因为这两章的主题思想任何人都明白,但是结合“無为”却没法解释的通。大儒程颐就是这么认为的。

程颐认为:一边说無为。一边却说怎么做,“老子之言窃弄阖辟”。他认为老子在玩文字游戏。

朱熹也很矛盾,他一边说“他曾为柱下史,故礼自是理会得,所以与孔子说得如此好”,一边又说“其心都冷冰冰地了,便是杀人也不恤”,既然强调柔弱,何故“蓄得那精刚完全”?

扁鹊难解之谜真相(别把无为跟)(8)

著名道法诸家解读“无为”案例

鹖冠子是先秦黄老道家,他在《鹖冠子》一书中,为了解释“无为”的含义,举了个“扁鹊三兄弟”例子。

赵悼襄王问庞煖:如何治国?

庞煖说:“伊尹医殷,太公医周武王,百里奚医秦,申包胥医郢,赵衰医晋,范蠡医越,管仲医齐,而五国终成霸业。”

庞煖举例说:“魏文侯问扁鹊:‘先生兄弟三人,谁的医术最好?’扁鹊回答说:‘大哥最好,二哥次之,我最差。’魏文侯问其详。扁鹊说:‘长兄看病,在病未有形之时就除掉。故名声不出于家门。二哥治病于始发之时,所以名声只在本村。而我治病,针刺,毒药,用刀,名声闻达于天下。’魏文侯说:‘说得好!管仲当年要是用扁鹊治病之道辅助齐桓公,恐怕难成霸业吧?’

庞煖总结道:能不以发病为病,治之于无名,治疗于无形,然后大功告成,称之谓自然无为。所以说,良医治病在于能病发前化解,拙医治病只是病发之后对病灶的攻伐破坏,若是侥幸不死,身躯也必受创伤。”

悼襄王说:我知道治国之道了。

《鹖冠子》这个故事跟《黄帝内经》中“上医治未病,中医医欲病,下医医已病”的说法,都是“无为”思想的实际应用。

扁鹊难解之谜真相(别把无为跟)(9)

这个例子,韩非子在《喻老》中也编了个案例,即“扁鹊见蔡桓公”。这篇文章估计都看过,不做详解了。韩非子也是强调治病要在“有疾在腠理”时,及时医治,等到病入膏肓时,就为时晚矣。

所以,你要了解“无为”的真义,不如就近请教一下你身边的中医,如果机缘巧合,可能他不经意的一席话就能让你茅塞顿开。

所以,老子的“无为”思想,极具革命性,开创性和前瞻性,他强调的是源头治理,防患于未然的超前治理。那种认为老子的“无为”就是逃避风险的无所作为、怕担责任的消极逃避,是对老子思想的曲解,也是十分荒谬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