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课本(谁还记的这个在课本上出现过的名字呢)

山东人物系列之汜胜之

提起汜胜之,很多人应该都很熟悉,他是著名古代农学家,他所编著的《氾胜之书》,总结了我国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耕作原则和作物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此而闻名于世。

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课本(谁还记的这个在课本上出现过的名字呢)(1)

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课本(谁还记的这个在课本上出现过的名字呢)(2)

氾胜之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对农作物生长和栽培就很感兴趣,喜欢研究农业技术,注意搜集、总结家乡农民的生产经验,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他大力推广种子穗选法,要求在田间选择子粒又多又饱满的穗留作种子。他发明推广了“溲种法”(在种子上粘上一层粪壳作为种肥),其原理直至今天还在应用。

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课本(谁还记的这个在课本上出现过的名字呢)(3)

当时关中地区经过数千年的开发,许多良田沃土早已得到利用,剩下的一些荒地,如山地、丘陵、陡坡等,一般倾斜坡度较大,利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随着人口的增加,就出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无地可耕的农民,转而从事工商业,成为农业的异化,这是当时一个较为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如何解决关中地区地少人众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弃农经商的问题,成为西汉政府煞费苦心的大事。为此,政府曾经多次将官家直接掌管的苑囿、公田、池田等假借给贫民,但这对于问题的解决毕竟是有限的。汜胜之的区田法试验表明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须良田也。诸山陵、近邑高危倾阪及丘城上皆可为区田。区种不先治地,便荒地为之。在区田法试验的基础上,汜胜之还总结了一系列的作物栽培技术。他将自己收至亩40石的试验结果上奏到朝廷,冀望有助于解决当时关中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出于同样原因汜胜之还提出于桑、黍混播的集约栽培法。

《汜胜之书》不仅采用了传统的物候方法,还创造了土壤测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即在立春前,用一根长1.2尺的木棒,将其中1尺埋入土中,地面上露出0.2尺,立春以后,土壤松散,将露在地面上的0.2尺埋没,此时可将地里的树根、草根拔掉。这就把耕得其时建立在较为科学的基础上,比单纯的物候方法又进了一步。

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课本(谁还记的这个在课本上出现过的名字呢)(4)

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些课本(谁还记的这个在课本上出现过的名字呢)(5)

《汜胜之书》不仅提出了耕作的总原理和具体的耕作技术,还列举了十几种作物具体的栽培方法,奠定了中国传统农学作物栽培总论和各论的基础,而且其写作体例也成了中国传统综合性农书的重要范本。从《齐民要术》到《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再到《农政全书》、《授时通考》莫不如此,凡此种种足以证明汜胜之对中国农学的贡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