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木版年画区级传承人(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梁平木版年画区级传承人(你不知道的那些事)(1)

梁平年画

梁平年画属于水印套色木版年画,以门神、戏曲故事、神话传说等为主要印制内容。根据年画图案和颜色,使用本地出产的坚硬梨木制作出线版和色版,套几种颜色,就制作几块色版,经过层层套印制作而成的年画构图饱满简洁、人物夸张变形、色彩对比强烈。

在重庆,梁平年画区别于其他年画的地方,一是制作过程中几乎不用手绘,颜色、线条皆是通过套印而成;二是套印完成之后,用笔或者以指代笔在年画人物脸颊下方涂抹两道红色,称为“开脸”,使整个年画人物形象更加逗趣,充满祥和喜庆气氛。

2006年,梁平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梁平年画

家族“黄金时代”

据《梁平县志》记载,梁平年画起源于明代,鼎盛于清末民初。明清时期,梁平屏锦和袁驿两大场镇是梁平年画的主要生产基地,场镇街道两侧,分布着大大小小二三十家年画手工作坊,数百名从业者,年产年画数百万幅。除了满足当地居民对年画的需求,大部分都远销西南、长江流域,以及东南亚地区。“闲披屏市诸先生,官绿榜黄色色新,更有驰名京省处,勾金水甲土门神。”这首竹枝词描述的就是梁平年画在清朝盛极一时的情况。

徐家辉是梁平木版年画第六代传人,也是梁平年画市级传承人。回顾历史,徐氏家族也是当年的年画生产大户,并且创立了多个年画名号。早在1776年,徐氏家族就创立了“信力足”年画名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年画鼎盛时期,又创立了“德和泰”“和盛友”“信力号”等具有影响力的梁平年画名号。

在“德和泰”发展鼎盛时期,徐氏家族年画作坊里的雕匠、刷匠、画匠及杂工就有一百多号人,一天可生产上千幅年画,忙不过来时,年画还要外包加工。

随着战争、习俗等环境的改变,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梁平年画几乎停止了生产。“家中原来存留下来的雕版大都被当做柴火烧掉了。”徐家辉外出打工几年后,还是想重拾这门技艺。他将家中存留的雕刀、雕版、画稿收集起来,根据从父亲口中知晓的梁平年画制作过程,开始动手试验,欲将梁平年画独特的技法和风格延续下去。

梁平木版年画区级传承人(你不知道的那些事)(2)

研制特殊纸张

几年前,在屏锦镇一条背街里,徐家辉租下一层民房作工作室,黑漆金字的“德和泰”牌匾展现了他传承家族事业的决心。

徐家辉刚开始探索制作梁平年画时,印制出来的年画始终欠缺传统年画的味道,这问题就出在纸张上。传统梁平年画使用的纸张是本地出产的白竹手工纸,又名“二元纸”。“二元纸”纸张纹路粗糙,呈朴实温润的土黄色,结合年画印制的色彩和内容,自带独特韵味。制作年画之前,买来的“二元纸”还要进行二次加工,先将纸蒸2小时,退去纸的脆裂性和缩水性,再刷上矾水,将观音土研磨、调浆沉淀晾晒成细粉末,再加上胶水调和均匀涂于纸面上,晾挂阴干。这样加工后的“二元纸”才能既保证纸质原本的颜色和质感,又可以防止颜料渗透,更加经久耐用。

徐家辉开始试验制作梁平年画时,当地已经没有人生产“二元纸”,他也试着用宣纸或类似“二元纸”的纸张印制年画,但最终效果都不及“二元纸”。

2000年后,徐家辉找到当地一家手工纸生产作坊,终于成功研制出了“二元纸”。徐家辉说:“这才算真正开始梁平年画的传承。”因为掌握“二元纸”这门手艺的在当地仅有一人,且对方年事已高,徐家辉卖年画的收入,大部分都用来买纸了。工作室和家里囤放着的好几捆“二元纸”,他说,至少一年的纸张不用愁了。

重塑传统审美

从原材料研究,到制作步骤探索,2005年徐家辉掌握了家族制作年画的手艺,制作出了第一张按照传统工艺印制的梁平木板年画《盗令出关》。但是还没高兴多久,他就备受打击。

随着社会发展,贴年画的习俗在当地已逐渐消失,年轻人也缺少对年画的了解,徐家辉初期印制的年画都免费送人,想让大家重新接受和理解年画。有的人会礼貌性收下表示感谢,但大多数人拒绝,说:“这就是一张纸,有什么用啊?”

有一次在茶馆喝茶,恰好遇到几位朋友,徐家辉又给每人送上一张年画。第二天他再去茶馆时,发现昨天送上给朋友的年画依然放在茶馆里,一张都没有拿走。周围好友邻居的反应,让徐家辉感到沮丧。“没有贴年画的习俗,再加上审美的变化,即使掌握了年画制作技艺,但想要获得认同并不容易。”他指着工作室墙上贴的一幅年画说,“这幅年画名为《文魁武魁》,以前谁家孩子考学成功,亲朋就会买这年画送人表示祝贺,寓意学业有成。如今,可能只有老一辈才了解年画背后的寓意和文化。”

在现代审美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如果没有人介绍,已经很难理解梁平年画的传统审美。徐家辉说:“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画得比我还好,就绘画技艺来说,我肯定不如美术专业的学生。”这种审美的偏差,源于两代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偏差,也源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断裂。徐家辉希望可以重塑人们对年画的认识,“感觉挺难的,但还是要尽自己的一份力,希望有更多人认识到梁平年画的文化艺术价值。”

梁平木版年画区级传承人(你不知道的那些事)(3)

梁平年画

传承艺术价值

200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陕西省文化厅联合主办了“首届全国木版年画联展”。同年,梁平年画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家辉虽然已经掌握梁平年画技艺,也成为了市级传承人,但他坦言当时还没看到梁平年画的未来。在受邀参加全国木版年画联展之前,他原本考虑参展后还找不到梁平年画的出路的话,便外出打工。

当时来自天津、河北、江苏等全国各地的年画传承人,带着各具风格的年画参展交流。一幅年画的平均价格在三四十元至七八十元不等,来参展之前,徐家辉印制的年画都是免费送人,心里对梁平年画的价格定位完全没谱。当一位老人向徐家辉询问梁平年画价格时,他还琢磨半天,最后根据别人的价格报了一个低价:20元一张。

“你可以高于别人年画三四倍的价格报价。”老人的一番话,让徐家辉惊讶又疑惑,梁平年画可以卖这么高的价格?一番交谈后才知道,这位老人正是民间美术研究大家王树村。这一位是中国民间年画绕不开的人物。他从12岁起就开始收集年画,到85岁已收集了17000余件年画粉本和画版,以一己之力,保存和发展着中国民间年画。王树村告诉他:“梁平年画很有价值,只可惜现在没人制作了,小徐啊,你要把梁平年画好好地传承下去。”

王树村的一番话给了徐家辉继续传承梁平年画的信心。参展回来后,他找出家中存留下来的画版,制作出更多年画图案,还花4万元从当地一农户家里收购了两块珍贵的画版。

随着梁平年画名声渐响,徐家辉的年画售价从几十元至上千元不等,几乎每月都有慕名而来的顾客,梁平年画的文化艺术价值逐渐被接受和理解。

他还走进学校讲课,给孩子们讲解梁平年画的制作及文化。徐家辉希望尝试在更广的范围内推广梁平年画。他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人们对梁平年画的认识大有改观,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逐渐重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