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君一席话胜读10年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其实,这句话的原文是“同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闻君一席话胜读10年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闻君一席话胜读10年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闻君一席话胜读10年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人们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其实,这句话的原文是“同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

深山古寺之中,忽然不知从哪传出悠远嘹亮的笛声,声声惊起沉睡的鹧鸪,三两只拍打着翅膀、一路鸣叫着渐渐远去,这夜更显得幽静。

月下纸窗内,一僧人、一书生伴着孤灯。

书生是进京赴考的,他只顾着赶路,眼看着天已经黑了,错过了客栈,没有地方投宿、只得到山中古寺中留宿。僧人告诉他,因为寺内近来香火冷清,也只能款待书生一些粗茶淡饭,虽然这样,书生也很感激,前去僧人住处答谢,寒暄之后,二人闲聊儿句,僧人与书生聊得很投机。

僧人问书生说:“先生,万物都有公母,那么,大海里的水怎么分公母?高山上的树木怎么分公母?"

书生一下被问住了,寒窗苦读了十年,从没有看到哪本书籍记载此事。于是,书生虚心向僧人请教。

僧人说:“海水中有波浪,一般认为波为母,浪为公,因为波小浪高,公的总是强大些。

书生觉得道理,连连点头,又问:“那树,怎么辨别是公树、母树呢?

僧人说:“公树就是松树,“松'字不是有个:公’字吗?梅花树是母树,因为‘梅’字里有个‘母’字。"

书生闻言,恍然大悟,觉得很有道理。

话说这事也巧了,秀才到了京城,进了考场坐定,内心忐忑地把卷纸打开一看,惊讶地发现,上出的题目,正是僧人那夜说的“万物公母”之说。书生很高兴,不假思索,一挥而就。

不久,皇榜之上,书生金科第一名。皇上特赐他衣锦还乡,路上他特地绕道去那日留宿的寺庙中,答谢僧人,奉上丰厚的香火钱,还亲笔写了一块匾额送给僧人,只见上面题的是“同君一夜话,胜读十年书。”

从此,“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便传开了。

这个传说从本身内容来讲,就是一个仅供娱乐的小故事,不能当真的。试想,一国皇帝再荒唐也万万不会出如此荒诞的题目,就是皇帝有此想法戏谑一下治下的文人,那一国的治国谋臣,也断然不会同意。且不说这个传说的真假,仅仅“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就大有学问。学知识,并不就是埋头苦读,还要善于与人交流沟通,并且要与学识渊博的“良师”沟通,听他们一席教导,可能抵得过读很多本书。人生路上,如果想取得一番成就,成就一番大事业,与人沟通,得到“良师”的帮助,可能比什么都重要。老人言:社然受益一生的老誇

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的莫泊桑在文学上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与自己的“良师”是分不开的。莫泊桑的母亲对儿子期望很高,希望他在文学上能有好的成就。母亲算是他第一个“良师”,她亲自教莫泊桑读拉丁文,以此启发、鼓励他写诗。但是,她也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儿子要想成才,必须有一位德高望重的好老师来指导。经过母亲的多方努力,最终,大文学家福楼拜答应指导莫泊桑的文学创作,莫泊桑经常也把自己的很多作品拿去给福楼拜阅读,福楼拜也提出自己的指导意见。后来,在福楼拜的严格教导和精心培育之下,莫泊桑成功地走上了文学之路。

福楼拜和莫泊桑师生之间的情谊,是世界文坛上流传已久的一段佳话。纵观古今中外,有所作为的人大多都有交心的朋友以及一两个“良师”。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再加上高人的指点,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但我们也要注意,与人沟通,并不是每次都会遇到“良师”,也并不是每听一席话,都能胜过“十年书”。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对自己思想发展不利的人,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为了避免交到不利于自己的人,我们就要注意,在选择沟通交流对象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其内在素养,品格涵养以及学识思想,这些应该在自己的能力之上,交流起来才能学到对方的長処、ん面提高自己。 《论語·学面》説. "主思信、天友不如己者”,告诫世人交友择师要选择各方面能力比自己强的,才能对自己有益处。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避免交到不利于自己的人,交到之后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候,不妨学习管宁。

一日,管宁和华歆两个人一同在园中锄地时,他俩同时发现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看都不看,把它当成石头瓦砾,而华歆却拾起察看一番之后才扔掉。管宁认为华歆利欲熏心,并不是君子所为。

又一日,大门外有官员的官轿以及随从前呼后拥地经过,管宁当作没看见,仍然专心读书,但华歆忍不住放下书本跑出去看热闹。管宁认为华歆贪慕权贵,也不是君子所为,于是毅然对华歆说:“看来你不是我的朋友。"并割断坐席,与之断了交情。

因此,在现实情况下,不仅要与人沟通,还要懂得分辨别人观点的优劣。只有这两点都做到了,才能够达到听人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效果。否则,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让自己变得更糟。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总之,如果要想成功,就要经常向知识渊博的“良师”请教,对他们提出的观点融会贯通;对他们提出的一些中肯的建议虚心接受。当然,也不能对别人的言论采取盲信的态度,也要学会分辨。只有这样,你才能学到比书本中更多的知识,才能体会到那种有人“指路”给你带来的方便,才能体会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乐趣。与人沟通,与“良师”沟通,彼此思想得以交流,彼此心智得到提高,这本来就是人际交往中的一个至高境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