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临终遗言朱高煦(朱棣次子朱高煦在靖难之役数次救父)
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第二子,他像朱棣一样骁勇善战,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数次濒临险境,幸亏朱高煦及时出现,救父亲脱险。朱棣登基后,朱高煦仗着父亲的纵容曾一度与明仁宗朱高炽争夺太子之位,后来被朱棣削减护卫。明宣宗朱瞻基即位后,四十六岁的朱高煦起兵叛乱,最终结局悲惨。
朱高煦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一、不受朱元璋喜爱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月,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生于北平,是朱元璋的第十个孙子。
朱棣此时二十岁,刚就藩不久,朱高煦他长兄朱高炽小两岁。
朱元璋曾下诏让各位藩王的儿子到京师学习,朱高煦性情顽劣,不肯好好学习,不受祖父喜欢,“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明史·列传·诸王》)
而朱高炽的表现却令祖父十分满意,朱元璋称赞朱高炽:“有君人之识矣”(《明史·本纪·仁宗》)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二月,朱棣的嫡长孙朱瞻基出生,据说他出生之前,朱棣梦见朱元璋赐给他一个象征着权力的大圭,还说:“传之子孙,永世其昌”。
据说,这个梦境对朱棣最终决定起兵靖难有很大的作用。
此时朱高煦十八岁,想必听父亲提起过这个梦。
按照梦中的情形,朱棣登基为帝后,将把皇位传给朱瞻基,而朱瞻基的父亲是朱高煦的大哥朱高炽,朱高炽是朱元璋册封的燕王世子。
二、为避免被建文帝扣押,迅速逃回北平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四月,朱元璋小祥,朱棣派世子朱高炽带着两个弟弟:朱高煦、朱高燧返回京师。小祥是指古代父母丧后周年的祭名。
齐泰建议把朱棣的三个儿子留在京师,遭到黄子澄的反对,建文帝朱允炆犹豫不决。
魏国公徐辉祖觉得朱高煦怀有异心,于是密奏朱允炆:“三甥中,独高煦勇悍无赖,非但不忠,且叛父,他日必为大患。”(《明史纪事本末》)
意思是:兄弟三人中,只有朱高煦勇猛、凶悍、无赖,非但不忠于陛下,而且将背叛他的父亲,日后必成大患。
朱允炆仍然拿不定主意,于是询问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和驸马王宁,这两个人全都为兄弟三人说好话,于是朱允炆同意放他们返回北平。
为了避免夜长梦多,朱高煦跑到舅舅徐辉祖的马棚,盗走一匹良马,急忙与朱高炽、朱高燧一起离开了京师。
徐辉祖连忙派人去追,可是没有追上。
如果兄弟三人晚走一步,被徐辉祖捉回京师,靖难之役可能不会发生了。
朱高炽此时二十一岁,但是他身体肥胖,不善骑射,朱高燧此时只有十六岁,所以赶紧逃跑的决定很可能是十九岁的朱高煦做出的。
看到三个儿子平安归来,朱棣高兴地说,“我们父子能够团聚,是上天在帮忙”,“吾父子复得相聚,天赞我也。“(《明史纪事本末》)
不过,朱高煦在逃跑的路上也没少惹是生非,《明史》是这样记载的,“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
意思是:朱高煦动不动就杀害百姓、管吏,行至涿州时,当地驿丞被其击杀,于是朝中大臣纷纷上书,指责燕王。
三、在靖难之役中,数次救朱棣脱离险境
这年六月,朱棣起兵靖难。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在白沟河激战中,箭矢如雨,朱棣的战马屡被射中,接连换了三匹马,;利剑砍得钝卷,三筒箭都被射光,朱棣差点儿被瞿能所伤,正在危急时刻,朱高煦率数千精骑赶到,直接冲上前与之决战,将瞿能父子斩于马下。
后来,在东昌之战,朱棣陷入重重包围,朱能见势不好,拼死闯阵,吸引盛庸主力,朱棣乘机冲击,破阵逃出,朱高煦率兵及时赶到,击退追兵。张玉见朱棣濒临险境,冲入阵中援救,找不到朱棣,不肯突围,最终力竭战死。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朱棣在浦子口与盛庸交战再次不利,如若不能尽快击败盛庸,渡江便成泡影,四年的苦战功亏一篑,朱棣情绪低落,正在此时,朱高煦率精锐骑兵前来,朱棣高兴地拍着他的背说:“我累了,我儿应当鼓足勇气,与之再战”。随后,朱棣又说了一句:“勉之!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
朱高煦率众殊死力战,终于将其击退。
在靖难之役中,朱棣数次濒临险境,最后能转危为安,转败为胜,朱高煦出力甚多。“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明史·朱高煦列传》)
四、在立储之争中,输给朱高炽
不久,朱棣登基称帝。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到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在接近两年的时间内,朱棣没有册立太子,而长子朱高炽出生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此时已经二十多岁。
或许,朱棣在犹豫,他认为次子朱高煦英武善战,很像自己,“成祖以为类己”(《明史·朱高煦列传》)。
在这段时间,群臣、一些藩王先后上表请立太子,而朱棣的答复却是: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明太宗实录》)。
朱高炽一直被父亲留在北平,并未跟着去京师。
朱高煦竞争太子之位的有利因素: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赫赫战功,淇国公丘福等部分武将的支持,朱棣此前的夺嫡暗示:““勉之!世子多疾。”
丘福被朱棣称为靖难第一功臣。
朱高炽竞争太子之位的有利因素:1、他是朱棣的嫡长子,是朱元璋册封的燕王世子,朱元璋定下嫡长子继承皇位、其余诸子分封为王的制度。“国家建储,礼从长嫡,天下之本在焉”,“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其诸子当封以王爵,分茅胙土,以藩屏国家”(《明太祖实录》)。2、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是朱棣的嫡长孙,深受朱棣的喜爱。3、在靖难之役中,坚守北平之功。4、兵部尚书金忠和谢缙、黄淮、尹昌隆等人的鼎力支持。
《明史·谢缙传》是这样记载的:”先是,储位未定,淇国公邱福言汉王有功,宜立。帝密问缙。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
意思是:此前,尚未册立太子,淇国公邱福说汉王朱高煦有战功,应册立为太子。朱棣秘密询问谢缙的意见。谢缙认为应册立皇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棣听后沉吟不语,谢缙又磕头道:“好圣孙“,是指宣宗朱瞻基,朱棣终于点了点头。
朱棣经过权衡比较,最终决定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此时朱瞻基六岁。
在争夺太子之位的第一轮竞争中,朱高煦输给长兄。
对于这一过程,《明史·朱高煦列传》是这样记载的:“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贤,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过失,不果。”
意思是:当时商议立储之事,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支持朱高煦,朱高煦差点儿夺得太子之位。而朱高煦多有过失,朱棣最终没同意册立朱高煦。
对于朱高煦的过失,《明史·朱高煦列传》是这样记载的:“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法。”
意思是:朱棣认为朱高煦很像自己,而朱高煦也很得意,骄傲自负,多行不法。
五、数次诬陷太子和辅佐太子的大臣
在朱高炽被立为太子的同时,朱高煦被册封为汉王,封地在云南。
然而,朱高煦不甘心失败,大发牢骚,“我何罪,斥我万里!”(《明史纪事本末》)。
朱高煦不肯去云南就藩,朱棣也没有勉强,朱高煦得以破例留在京师。
或许,在朱高煦看来,父亲册立太子时很勉强,而且对他的纵容几乎没变,因此他并未放弃争夺太子之位。
或许,朱高煦认为自己与唐太宗李世民夺位前的处境类似,他经常以自比李世民,唐太宗曾被封为”天策上将“,于是朱高煦请求得到天策卫为护卫,得到准许,后来朱高煦又乘机请求增加两护卫,再次获得准许。
而且,朱高煦利用朱棣对太子的不满,多次诬陷太子和支持太子的大臣。
朱棣在纵容朱高煦的同时,不断打击太子。比如,不许大臣单独见太子,”凡百官朝谒东宫,偕进偕退,不许独留私见“(《明太宗实录》),后来一位中军都督佥事单独去见太子,受到朱棣的书面警告。
朱棣听信朱高煦的谗言,否决太子监国期间的政务处理,”驾旋,仁宗监国,为谗言所中,帝怒,榜午门,凡东宫所处分事,悉不行“(《明史》)。
谢缙被贬到安南督运粮饷,几年后回京师奏事时,正好朱棣不在南京,谢缙不顾规定单独去见太子,然后便直接回去了,没有等着朱棣返回京师。
朱高煦抓住这个把柄,趁机让人对朱棣说:”谢缙伺上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明通鉴》)
意思是:谢缙趁着皇帝不在的时候,去私见太子,藐视皇上,罔顾为人臣子的礼仪。
朱棣一怒之下,下令将谢缙捉拿入狱,后来谢缙死于锦衣卫诏狱。
永乐十二年,朱棣北征回师,由于朱高煦的诬陷,朱棣下令逮捕了辅佐太子监国的黄淮、杨士奇、杨溥、金问等官员,不久杨士奇被释放。朱高炽即位后,将三人释放。
或许,朱棣之所以听信朱高煦的谗言,打击太子的势力,是为了照顾支持朱高煦的武将的情绪,他要带领这些武将外出征战。
六、距离太子之位越来越远
朱高煦在父亲的纵容下,实力和享受的待遇不断提高,同时朱棣也多次打击太子朱高炽的势力,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朱高煦距离太子之位越来越近,朱棣似乎从来没打算废掉太子。
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十一月,朱瞻基被封太孙,此时十三岁,朱高煦此时三十一岁。
朱高煦被父亲册立为太子的希望越来越渺茫,几乎为零,此时可能是他及时止损的最佳时机。如果朱棣打算册立朱高煦为太子,不会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
去拜谒明孝陵的台阶上,太子朱高炽走在最前面,朱高煦在中间,后面是皇太孙朱瞻基。朱高炽身体肥胖,而且腿脚有毛病,在两名宦官搀扶下上山,摇摇晃晃,难免跌倒。朱高煦见状,说:“前人蹉跌,后人知警”,朱瞻基立即回击道:“更有后人知警也”,朱高煦回头一看变了脸色。《明史·朱高煦列传》
朱瞻基的势力在朱棣的扶持下快速崛起,朱高煦整垮太子的希望化为泡影。
朱高煦若想彻底扳倒太子,只能寄希望于太子出现大的错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朱高炽一向小心谨慎。
在靖难之役期间,建文帝朱允炆采纳方孝孺的建议,派人给朱高炽送信,许下承诺:只要朱高炽归附朝廷,便封他为燕王。
朱棣获得密报后,询问朱高煦的看法,朱高煦借机对朱棣说,朱高炽与朱允炆一向关系不错。不过,朱高炽很明智地连信封都没拆,便派人送给朱棣处理,彻底打消了朱棣的疑虑。
七、被贬到乐安
永乐十三年五月,朱棣下诏把朱高煦封到青州,但是朱高煦仍不想去。
朱棣开始怀疑朱高煦有所图谋,于是下诏斥责:“既受藩封,岂可常居京邸!前以云南远惮行,今封青州,又托故欲留侍,前后殆非实意,兹命更不可辞。”《明史·朱高煦列传》
意思是:既然已经被封为藩王,哪能长期待在京师?以前封你到云南,你嫌太远,现在现在改封到青州,又找借口不去,你说想留下来陪我,恐怕不是出自真心,皇命不可违,速去就藩。
虽然朱棣的语气很严厉,可朱高煦仍旧赖在南京不走,想尽办法拖延。
“汉王高煦于各卫选精壮军士及有艺能者,以随侍为名,教习武事,造作器械”(《明太宗实录》)。
意思是:朱高煦在南京各卫所挑选精锐将士和有特殊才能之人,进行操练,打造器械。
朱高煦想干什么?难道想武力夺位?
永乐十四年九月,朱棣在北京闻讯后,对负责处理汉王府兵事的右军都督佥事欧阳青下令:“亲王护卫官军自有常数,凡各卫选拨随侍汉王者,令各还原伍,不许稽留”(《明太宗实录》),随后启程回南京。
而且,朱高煦还私自招募了三千兵力,藏在汉王府,不在兵部登记军籍,“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明史·朱高煦列传》。
此外,“高煦私造兵器,阴养死士,招纳亡命,及漆皮为船,教习水战等”(《明史纪事本末》)
意思是:朱高煦私自打造兵器,偷偷收养死士,招纳亡命之徒,在牛皮上涂生漆制造船只,练习水战。
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亲王的收入不足以支付,于是朱高煦纵容部下劫掠,“纵使劫掠”《明史·朱高煦列传》。
兵马指挥徐野驴捉住这些违法之徒准备治罪,朱高煦却一怒之下,手持兵器击杀野驴,朱高煦还制造了皇帝专用的车马器物。
永乐十四年十月,朱棣回到南京,将汉王府中护卫改为青州护卫,不再隶属于汉王府,然后将汉王府的另外两支护卫调到居庸关以北。
听说了朱高煦的更多不法行为后,朱棣勃然大怒,下令脱掉其亲王冠服,关押在西华门内,打算将其废为庶人。
朱高炽哭着求情,朱棣最终削夺了朱高煦的两护卫,下令诛杀其亲信。
第二年三月,朱棣将朱高煦改封到乐安,责令立即就藩,此时朱高煦三十七岁。
八、伏击朱瞻基没成功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行至榆木川病逝,时年六十四岁,此时朱高煦四十四岁。
朱高煦派人偷偷潜入京师,伺机而动,“高煦亦日遣人潜伺京师,幸有变”(《明史·朱高煦列传》)。
朱高炽知道后,却对朱高煦更加厚待,下诏把朱高煦召至京师,把朱高煦的食禄从一万石增加到三万石,还赏赐了很多财物。
不久,朱高炽下诏封朱高煦的长子为汉王世子,其余儿子全都封为郡王。
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明仁宗朱高煦去世,当时太子朱瞻基在南京。
朱瞻基要赶回北京继位,“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明史·朱高煦列传》)。
意思是:朱高煦企图在朱瞻基返回北京途中设伏兵袭击,由于过于仓卒,没能成功。
朱瞻基继位后,对朱高煦和赵王的封赏十分丰厚,额外加赐五百两黄金。
九、起兵叛乱
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八月,朱高煦起兵叛乱,此时他四十六岁,朱瞻基二十八岁。
《明史·朱高煦列传》是这样记载的:遣其亲信枚青等潜至京师,约旧功臣为内应。英国公张辅执之以闻。时高煦已约山东都指挥靳荣等,又散弓刀旂帜于卫所,尽夺傍郡县畜马。立五军:指挥王斌领前军,韦达左军,千户盛坚右军,知州朱恒后军,诸子各监一军,高煦自将中军。世子瞻坦居守,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领四哨。部署已定,伪授王斌、朱恒等太师、都督、尚书等官。
意思是:朱高煦派亲信枚青等人暗中到京师,企图找功臣勋将当内应。英国公张辅捉住枚青去见朱瞻基。当时朱高煦已经约山东都指挥靳荣等人共同起事,又在卫所散发刀箭、旗帜,还将附近郡县的牲畜马匹全都抢走。朱高煦下令成立五军:指挥王斌统领前军,韦达统领左军,千户盛坚统领右军,知州朱恒统领后军,他的儿子各监一军,朱高煦亲自率领中军,世子朱瞻坦留守,指挥韦弘、韦兴,千户王玉、李智各领一哨。全部部署完毕,朱高煦封王斌、朱恒等人为太师、都督、尚书等官职。
十、结局悲惨
朱高煦到乐安(今山东惠民县)后,经过朱棣的削弱,实力已经不足以举兵夺位。
朱瞻基与群臣商议平叛策略时,张辅上奏:“高煦素来懦弱,请陛下让臣领兵两万,将其生擒”,“高煦素懦,愿假臣兵二万,擒献阙下”(《明史·朱高煦列传》)。
张辅自信率两万兵马能平叛,或许说明朱高煦此时的兵力十分有限。
朱瞻基最终决定御驾亲征,“卿诚足擒贼,顾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明史·朱高煦列传》)。
意思是:爱卿虽然可以平定叛乱,但是朕刚刚即位,一些人可能怀有二心,不亲征不足以安定其心。
朱瞻基任命武阳侯薛禄为先锋,与宦官武将刘顺带两万兵马,先行出发,直奔乐安,朱瞻基亲率主力紧随其后。
朱瞻基在行军途中准确分析朱高煦的心态,”高煦外夸诈,内实怯,临事狐疑不能断。今敢反者,轻朕年少新立,众心未附,不能亲征耳。今闻朕行,已胆落,敢出战乎?至即擒矣。”(《明史·朱高煦列传》)。
意思是:朱高煦虽然夸夸其谈、虚伪狡诈,其实内心胆怯,遇事犹豫不决。现在之所以敢起兵叛乱,一则看朕年轻,刚刚登基,尚未众心归附,二则认为朕不敢亲征。如今听闻朕御驾亲征,已经吓破了胆,哪里还敢出战?到了乐安便能将其捉住。
朱高煦得知朱瞻基御驾亲征后,开始心生畏惧,举棋不定。
朱瞻基率兵抵达后,下令包围乐安,先礼后兵,责令朱高煦出城投降。
收到朱瞻基的最后通牒,朱高煦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决定投降。
朱瞻基如何处置朱高煦呢?“废高煦父子为庶人,筑室西安门内锢之”(《明史·朱高煦列传》)。
意思是:朱瞻基班师回朝后,下令将朱高煦父子废为庶人,在西安门内修筑囚室关押。
朱高煦的结局如何?“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明史·朱高煦列传》)。
仗着父亲的宠爱和纵容,朱高煦与长兄朱高炽争夺太子之位,后来,兵力受到朱棣的削弱,已经没有实力争夺皇位,却仍起兵叛乱,最终结局悲惨。或许,人生的路走走停停,没必要像过河的卒子那样只往一个方向走,即使出生在皇室,朱高煦也并非只有争夺皇位一条路,肯定能找到另一种方式实现人生价值,比如周王朱橚,比如朱载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