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分数600考了571(中考总分660才考了655)
北京中考总成绩660分,郭茜考了655分。十门学科,加起来只扣了5分。
她高兴不起来。
郭茜所在的海淀区,排名在她之前的学生,一共有517人。和她一样,成绩655分的,有293人。郭茜只错了两三道选择题,丢了5分,排名却在全区500至800之间,恰好踩在顶级高中录取的门槛上,位置有些尴尬。
要知道,去年,海淀区在645分以上的学生只有18人。郭茜的分数如果放在2021年中考,会是全区前十名。
对应地,普职分流的分数线也大幅提高。2022年,海淀区公立高中最低录取分数在590分左右,只给学生留出了70分的失分余地,比去年拔高了将近50分。
不仅是北京,四川成都、安徽合肥、河北石家庄、浙江台州等城市刚刚结束的中考,不约而同地高分云集、录取分数飙升,似乎成为一种普遍趋势。
2022年6月20日,太原市,中考拉开序幕
一年前,暑假过半,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的“双减”政策宣布落地,补习班被关闭,超前学习被叫停。每一个处于主流教育体系之中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规范行动的涉及方,被它持续、深刻地影响着。
而兼具选拔和检验功能、对初中学习最有指向意义的中考,在“双减”实行一年之后,也来了。
它发生了一些变化。
“只要基础扎实,学好课本上的知识,不补习也能得高分”——显然,今年中考是想传递给考生们这样的讯息,请他们松弛下来,走出内卷。
效果如何呢?
分数,上涨7月4日,北京中考成绩揭晓前一晚,网上流出了西城区分数段信息。那是一张读起来令人愕然的统计图:650分以上累计人数824人,其中655分以上的,有61人。
再往下走,652至620分这个区间里,几乎每个分数都各自对应有一百甚至两百名学生。成绩每降低1分,排名就差上一百甚至两百名。
郭茜第一反应是:这图是假的。
“因为太离谱了,所有人都不信。”郭茜说。她就读于清华附中,海淀区一所重点中学,参加了今年的中考。考前,老师曾向他们预测,“双减”之后的中考难度一定会下降,叮嘱他们考场上要细致,千万不能马虎。但再怎么容易,“高分段密集到这个程度,没人会信”。
第二天,成绩公布。郭茜后知后觉发现,昨晚那张统计图,原来是真的。
和西城相比,她所在的海淀区,分数高得更让人震惊。海淀区最顶尖的高中人大附中,2021年录取分数是636,而今年是654,只招收十门学科失误在6分之内的学生。
郭茜的一位同班同学,平时经常是班级第一、年级第一,这次中考考了660分,卷面满分。
一分没丢,他竟然还排不进海淀区前二十。原因是,其他与之旗鼓相当的考生还有加分,总成绩已然突破“满分”的上限。
北京中考满分660分,海淀区655分以上517人,竞争激烈
数学老师李思文观察,这次中考,平时位于中等和中等偏上的学生在分数上有明显的提高,所以,高分段集中,且区分度不大。平时四五十分的学生,中考仍然是四五十分,但平时成绩在70至80分之间的学生,这次中考能考到80至90分,而平时90分左右的学生,这次中考几乎都是96、97分,和前列的尖子生们无异。
“今年中考数学没有难题。”李思文说。
按往年的标准,选择题和填空题的最后一道,以及后三道解答题的最后一问,应该是有一定难度的、考查数学能力的题目,但今年这几道都“非常简单”,“是平时80分左右的孩子都能做对的水平”。
她向记者提供了一份2022北京考试院调研会的记录,其中有关中考命题精神的部分写道,要“以学定考,重视教材”,在数学这一科上,“适当降低后三道题目的难度,给学生得满分的体验”。
2022年6月24日,北京中考语文考试结束后,考生走出考点
语文学科的难度也降低了。语文教师吴翊君告诉南风窗,“错误率高的基本集中在一些容易马虎的地方,或是基础知识的部分。”她教的几个学生,模拟考试时成绩在85至90分之间,这次中考都得到了96以上的分数。
她还有一种模糊的预感:这次中考不会只是个例,而是未来的趋势。毕竟是“双减”后的第一次,大约是有某种指向性:重视基础,回归课本。
以后,只要把课内知识学好,“就足以应付中考了”。
容错率,下降矛盾也随之而来。
重点高中和普通高中的招生名额总归是有限的,高分不能直接让学生们进入理想的学校,在同届考生中相对更往前的排名才是录取的硬性指标。
分数整体提高,于是,排名变得臃肿起来。只要丢掉一分,就会被同区、同水平的学生甩开上百名。
一分甩掉一操场的人,内卷严重
郭茜英语完形填空错了一个选项,扣了一分,就让她的区排名后退了三百。这场考试对错误的容忍度更低了,任何一个不经心的错误,也许就会招致让个体难以承受的结果。
在西城区读书、开学后即将升上初三的李靖柔在得知今年中考形势后,深陷担忧。她平时在区里排在前200名:“题目简单,意味着拉不开区分度。我和排名在三百至五百名的同学们,中考时比拼的就是运气而非实力了。”
她认识一位学姐,平时区排名一直在前一百,成绩优异,但今年中考一时粗心,错了一道选择题,结果直接掉出前一百,拿到一个有史以来最低的排名成绩。
学姐的故事让李靖柔心怀戚戚,说:“我担心,以后中考对失误是零容忍的,不再比‘谁更有能力’,而是‘谁不犯错’。”
学生考试压力大增
吴翊君说,今年中考的新形势,对个性踏实、细致、基础知识掌握得扎实的学生更有利,而那些学科能力水平较高、倾向于把问题想得比较复杂、头脑灵活度高但个性马虎的孩子,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失误。
郭茜一位同学就是这种情况。他初一就学了微积分、解析几何,初中三年,自学了高中数学和物理,在理科上颇有天赋。“但他就是粗心,平时就经常错简单题。”郭茜说,“结果这次中考,排名在全区2600左右。他第一次模拟考是全区前200。”
中考标准的变化,要求接下来几届学生相应地调整备考的方法和状态。吴翊君建议,平时除了语文素养的提升,还要培养自己细致、严谨的能力。“必须两手抓,不能凭运气和聪明去搏小概率事件。”
还有一个月,李靖柔就正式升上初三,准备2023年中考。她规划得井井有条,打算在未来一年里更重视基础,刻意训练自己在简单和中等难度题目上的正确率。
“要怎么做呢?”记者问她。
“就是专门去做一些只有中档题目的卷子,计时训练。一般学校会给我们发的。”
判分标准,放松语文和数学学科题目难度有所下降,英语是个例外。
一所公立学校的英语老师王蕾告诉南风窗,今年北京中考英语学科的难度比去年要高。学生们第一门考完出来都很开心,英语考完了都和她喊难。
不过,题目有难度,中考英语的分数分布却不低,和其他学科一样高分扎堆。王蕾分析,这可能与判分尺度有关系,“各科都是。同样的卷子,如果是学校老师自己正常来判,分数会低很多。”
不过,判分标准的放松,不是今年特例。据王蕾观察,这现象减负之前就存在,大约从2016年那届中考就开始了。老师们之间,将中考分数的涨势戏称作“大跃进”。
以英语作文为例,2016年以前,必须完全符合要求,且不能有任何拼写、语法错误,才能得到满分。但现在的英语中考,“只要选择题是满分,那么基本就满分了”。
在超高分数背后,蕴藏着令人不安的因素。
比如说,被降低的作文满分标准,对于那些在非选择题题型上下了苦功夫,把作文写得优秀、出彩的学生,是否也是一种不公平?
语文作文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在过去一代学生的应试经验里,满分作文是珍稀品,作文拿了满分,是要被复印出来供全年级传阅,甚至收录至教辅刊物里的。但近几年的北京中考语文,只要立意不跑偏,把事件写的突出、细致,“基本上就不扣什么分了”,吴翊君说。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认为,题目难度的降低,判分标准的放松,成为了体现“减负”成效的手段,但“本质上,中考仍然是一个选拔性考试。降低难度和区分度,既不利于有特长的学生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又不利于一般的学生准确地定位自己”。
焦虑,依然存在无论如何,中考发生的新变化,目的是减负,是为了让“剧场里的人”坐下来,让孩子甩掉繁重的课业负担,让家庭割舍掉数字惊人的教育支出,让父母放下自孩子上小学起将一直持续至高考的焦虑。
如果学生和家长真的放下了对分数、排名、重点高中或普通高中的执念,中考区分度如何,不再会是什么要紧的事。
关键在于,焦虑消失了吗?
李思文向记者透露,作为一名补习老师,“双减”本是个可能会让她失业的政策,却在这一年来让她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一考定终身”成了家长们焦虑的重要原因
“双减”前,她在教培机构里上课,拿机构发的工资,现在,原来的学生私下直接找她上课,把学费不经抽成地付给她。她指导的学生里,几乎没有因政策变化而停止补习的案例。
超前学习也没有停止。以前超前学,是为了提升学科能力、解难题,现在超前学,是为了把基础知识反复巩固几遍,防止在简单和中等难度的题目上栽跟头。
熊丙奇也看到了这一点,在专栏文章中写道:“需认识到,越简单的命题所带来的,更多是学生‘高分内卷’与‘题海战术’。学生将更多时间用在低质量的刷题中,以此提高对题目的熟练度。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老师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题目,也是这么来的。”
在郭茜周围,原本就打算补习的同学,“双减”之后仍在补习。年级里,会有家长招募几个互相熟悉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请老师来上小班课。
在“双减”实行一年之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另一位2022年南方一个城市的中考生告诉记者,自己班上近一半的同学都在补课,比例比前两年并未明显减少。
“双减”之后,学校测验不再公布具体的分数和排名,本意是为了防止比较。但这让她的焦虑不减反增,学生们还是会在私下里估算分数,互相盘问,估摸出自己在同龄人之中处在哪个位置。
一次中考,可能很多孩子的人生曲线就发生了改变。吴翊君把焦虑的家庭比作一张弓弦,过去一直紧绷着,蓄势待发。如今,要凭外力让它立刻松弛下来,很难。强行扳正,可能也会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
但开弓没有回头箭。等待这张弦摆脱惯性、停止震颤,还需要时间。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视觉中国,部分来源于网络
作者 | 南风窗高级记者 姚远
编辑 | 赵义
新媒体编辑 | 苏米
排版 | 八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