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王陵考古(宁夏灵武百年间的重大考古发现)
文/刘宏安
近一个世纪来,在灵武这片土地上,一个个震惊世人的重大考古发现、一件件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在沉睡千万年后相继横空出世,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世奇闻:南磁湾村民抓刺猬,挖出北半球罕见的叉背恐龙化石,为地球陆地板块学说填补了科学实物证明;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夜宿水洞沟“张三小店”,最早发现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拉开宁夏文物考古发掘帷幕;灵武知事余鼎铭修城堞,邂逅《大方广佛华严经》,惊现世界较早的木活字印本;临河红柳湾村妇植树,一锹铲出西夏窖藏钱币1.5吨,再现西夏高超钱币铸造技艺;马跑泉老农荒野挖甘草,无意之间击碎白釉官窑瓷罐,西夏陶瓷重现璀璨光芒……
1917年 火神庙出土《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佛华严经(甘肃省博物馆藏)
清乾隆三年(1739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宁夏府8级地震,灵州城垣震毁,加之清末灵州反清战争,造成灵州城墙“伤痕”累累。
据《灵武县长余公修城垣碑记》载,民国6年(1917年)灵武知事余鼎铭上任伊始即大兴土木,修葺因地震和战争损毁的城堞。
在修复北城墙时,由火神庙夹缝中发现两箱西夏文佛经。余鼎铭将经卷赠送给宁夏镇总兵马福祥(马鸿逵之父)。
马福祥又将其中一部分送给下属张质生(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州长)。恰巧张质生的弟弟张思温对西夏文史略有研究,见后如获珍宝,这部分经卷早期保存在张思温处。后辗转失散,其中十多卷流失到日本、美国、法国等地。
1929年,北平图书馆(今北京图书馆)收得一批,认定“皆属宋元旧椠,蔚然成为大观”。
1947年,宁夏教育先驱、西夏学者罗雪樵先生从灵武买得《大方广佛华严经》二十六、五十七、七十六共三卷,罗先生对其所藏倍加爱惜。
20世纪年60代以来,《大方广佛华严经》曾4次赴京展览,在多次往返过程中丢失20多页,“文革”前,罗雪樵将书捐赠宁夏博物馆,经卷现在宁夏博物馆陈列展览。
这批西夏文经卷经国内外学者研究考证,为元代刊本活字版,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本,它为研究我国早期活字印刷技术和西夏文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大方广佛华严经》也因其重大的学术价值而引起学术界的震惊与关注。
1923年 水洞沟出土旧石器
1923年夏天,法国古生物学家德日进、桑志华在水洞沟地区进行古生物调查时,夜晚住宿在“张三小店”,偶然发现土壁断崖上有磷火闪现,后经清理发掘,采集到旧石器时代石器300多公斤,同时还发现野驴、羚羊、犀牛等动物化石。
德日进他们将水洞沟遗址发掘到的石器研究了5年后,1928年联名出版了《中国的旧石器》一书,学术成果震惊了世界考古界。
水洞沟作为中国最早发现的三个旧石器遗址之一,从此揭开了中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这些法国人在水洞沟的考古发掘,拉开了宁夏文物考古发掘的帷幕,从此纠正了“中国没有旧石器时代文化”的错误论断。
此后90年时间,中苏及我国古人类、古生物学家又先后在水洞沟遗址进行了5次系统发掘,均取得重要科学成果。
研究表明,水洞沟遗址文化内涵深厚而复杂,既有本土特点又具欧洲特色,是宁夏发现最早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
中国第四纪研究泰斗、著名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高度评价水洞沟遗址发掘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文艺复兴”。水洞沟遗址对研究中华民族古老文化起源和中西方古人类石器关联,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1956年 崇兴出土明代铜制旋风炮1956年3月18日,崇兴农民马志清在拆除该地马金堂寨子平整土地时,于墙基地内发现一架黄铜炮。
炮重16.5公斤,通长38.4厘米,分炮口、炮筒、炮膛、炮座四部分组成,炮膛下铸有两个楔头,炮座面上刻有“旋风炮壹千壹百柒拾壹号嘉靖丁酉年兵仗局造”20个铭文字,从右至左,竖排四行。“旋”字只看清右下段,“炮”字只存右边“包”字。
这架旋风炮保存完整,是研究明代兵器的可靠实物。旋风炮发掘出土后,由灵武县委出价收购,交由县文化馆保存,当时灵武属于甘肃省河东吴忠回族自治州管辖,铜炮后移交至甘肃省文物部门,现存甘肃省博物馆。
1971年 崇兴出土西夏瓷器窑藏1971年4月,崇兴台子大队农户王某翻建房屋时,在一个距地表0.9米深,直径约9米宽的土坑中,发现一批瓷器,这批瓷器按不同分类口沿朝下叠放在一起。
据群众反映,数年前该地曾出土过铁釜、铁钟等物件。
考古人员挖掘探方调查显示:上层为扰乱层,含有近、现代建筑材料和瓷片;下层为含有木炭和灰烬的泥沙层,瓷器即出于此层。
同层还有皇宋通宝、嘉祐通宝、治平元宝、熙宁元宝等6种9枚锈迹较重的北宋钱币,钱币铸造时间为1023~1110年之间,在此期间灵州为西夏所据。
出土完整的瓷器有112件,器型有碗、碟、高足杯三种。瓷器釉色呈灰白色,大多有光泽,有的白中泛黄、泛青或带黄色斑点,色泽较为纯正,胎壁较薄,大多外壁中下部不挂釉,胎层中含有白色砂粒,胎足有涩圈和明显旋轮痕迹,说明系旋制成型,属典型沙圈叠烧法。
这批瓷器与1964年石嘴山西夏嵬城出土的白瓷碗瓷质、釉色完全相同,当属西夏瓷器。
10余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磁窑堡瓷窑址发掘出大批西夏瓷器,证实崇兴发现的瓷器出自磁窑堡西夏瓷窑。
1976年 临河出土墨书西夏文银器1976年3月,临河石坝村农民在队部南修建水利工程时,由一座1.5米深的墓葬中发现一批银器,有碗、小盒、发钗饰等4种共19件,保存基本完好。
碗内壁底墨书西夏文,译文分别为“三两半”、“三两”、“二两八”,内壁底部线雕卧牛图案。
另有莲瓣状碗壁残片3片,一片在碗底圈足内镌刻汉文,一片在碗底圈足内残存“号秤”两字。小盒两件,形制基本相同,皆小圆鼓形,分上下盖,底盖用环饰活轴相连,两件中心皆阳铸梵文铭文,周围铸有同心圆凹凸弦纹。发钗饰8件,为相同形制的两股钗,上部较细,下部逐渐变粗,尾部为双锥体垂球。出土时与梵文小盒、莲瓣碗片等同放在银碗中。根据碗底墨书西夏文字判断为西夏文物。
临河出土西夏文银器
器物上墨书和刀刻西夏文,标明器物的重量,为研究西夏度量衡提供了实物资料。
实测器物重量可知西夏“两”单位值约38~39.1克,当时宋王朝“两”单位值约39~40克,因此西夏权衡制度与宋王朝权衡制度相似。
这批器物上记有汉文、西夏文、梵文等三种文字,说明西夏与中原文化交流十分密切。
这批银器做工精细,采用了锻、压、铸、抛光等工艺,反映出西夏在金银器制造技术方面具有较高水平。
1984年 横城汉墓群出土汉代文物在灵武与陶乐交界处黄河东岸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公里范围内二级阶地上,遗存西汉、东汉墓葬数百余座。
1984年,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中40座汉墓进行清理。墓葬类型有土坑、木椁和砖室墓3种,土坑墓多为长方形竖穴墓,木椁墓亦为长方形竖穴墓,木椁多腐朽无存。
砖室墓有长方形、中字形、十字形等多种形置,分别由墓道、封门、甬通、前室、后室、侧室和耳室组成。
出土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有壶、罐、瓶、簋、鼎等多种器皿,仅外形不同的陶罐就有近30个,部分为黄釉陶。
纹饰有刻划、拍印等形式的弦纹、带戳印方格纹、水波纹等多种;还有井、灶、仓、船、屋等排列整齐的模型,还有弩机、铜镜、铁剑、钱币等金属器物,多已锈结成铜柱。
古时候临河地区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事在这里留下了戍边将士和临近郡县官吏的墓区。
新中国成立前,该地区地面遍布巨大封土堆,东起下桥村,北至横城村与兵沟汉墓相连,系庞大的汉墓群。
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村民将许多封土平为耕地,使这里的汉墓不复存在。但因耕地淌水,经常会发生墓葬塌方。
灵武汉墓的葬俗趋同中原,汉代当时盛行厚葬习俗,主要在主室放置棺具,配置有成套的陶器以及青铜器、铁器组合,部分墓葬随葬有漆器、玉器、金银、玛瑙和玻璃等。
横城汉墓出土的汉代文物,对研究汉代灵洲地区的历史、文化及中原移民的葬俗与墓葬形制提供了翔实的实物资料。
1985年 临河出土西夏钱币窖藏1985年11月3日,临河乡红柳湾村12队村民王国剑,在灵陶公路13公里处用推土机平整田地时,推出一批古钱币,重约100公斤。
1986年4月3日,王国剑的儿媳妇在同一地点植树,又挖出一批古钱币重达1500公斤。
这两批钱币保存完好,分别从两个沙坑出土,两坑南北相距2.3米,坑直径1.2~1.6米、深1.8米,土坑周围及坑底有颜色较黑的草木灰,钱币坑内还掺杂有部分石块。
两批钱币出土后均被卖到县废品收购站而流失,文物部门事后从收购站买回36公斤。
这两批钱币保存程度好,锈蚀不重,币文清晰可辨。唐朝钱币和北宋钱币数量比例大,占出土钱币90%以上。
钱币年代上迄西汉“半两”,下至西夏“光定元宝”,由此判断这两批钱币属西夏窖藏。
红柳湾两次出土藏钱币数量之多实属罕见,共有汉、隋、唐、五代后唐、五代后周、北宋、南宋、西夏、金等时代49种15263多枚,其中以北宋钱币最多,达30种,西夏钱币4种,分别是天盛元宝、皇建元宝、天庆元宝和光定元宝,因宋朝和金朝防止西夏国制造兵器,严禁铜铁输入西夏,原料缺乏致使西夏铸造钱币数量较少。
西夏钱币轮廓规整、字体清楚秀丽,质量完全可以与宋、金钱币相媲美,可见西夏具有高超的钱币铸造技术。
1996年 马跑泉出土西夏陶罐、罐瓮、铜印章20世纪80年代,在宁东马跑泉村以北的荒沙地带,当地老百姓挖甘草时经常能挖到一些瓷器和铁器。
1996年,村民赵某在该地挖出一只白釉瓷罐后,认为挖到“墓葬”很不吉利,便将瓷罐敲裂后掩埋。文物管理所得知信息后辗转找到这只已破裂的瓷罐。
该剔刻花缠枝牡丹纹陶罐高38厘米,为唇口短颈、圆肩鼓腹、腹下内收敛。罐通体施白釉,刻画线条流畅,立体感强,系西夏官窑瓷器精品。
据了解,该农户在此地还挖到过铜印章、铁釜等西夏文物。铜印章正面为阳汉字篆书,背面右侧刻“元丰三年”(宋神宗1080年)年款,左侧刻有“少府监铸”。
文物工作者用洛阳铲对此区域进行了勘探,探挖出一只高达1米的大陶瓮,上写西夏墨书文字。因西夏党项民族喜好白色,该白釉瓷罐属西夏首领或贵族使用器物。
遗址出土的陶瓮
据《西夏书事》记载:“元昊既袭封,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因西夏王李元昊喜穿白衣,所以西夏国民以白色为贵、为美、为善,认为白色是万世兴隆的根本。在西夏出土的瓷器中,以白釉瓷器类型最为稀少而制作最为精细。
马跑泉西夏遗址南距西夏瓷窑遗址8公里,遗址地表散布大量西夏时期陶瓷残片,从遗址出土器物和陶瓷残片判断,该遗址系西夏居住遗址。
2005年 南磁湾出土恐龙化石2004年11月,宁东镇南磁湾村民马云发现古动物化石,后经恐龙专家徐星定为蜥脚类恐龙化石。
此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同灵武文物管理所先后进行4次联合发掘,共清理3个发掘面,挖掘出8只恐龙个体。
灵武恐龙为梁龙类中一个罕见的分支——叉背龙,系中生代中侏罗纪大型新蜥脚类食草恐龙,距今约1.6亿年。梁龙在赤道以北首次发现,灵武恐龙改写了北半球恐龙历史,堪称“北半球第一龙”。
灵武恐龙复原模型
灵武恐龙化石群遗址是迄今我国发现面积较大、分布集中、保存完整、周边环境未遭破坏的恐龙化石。对研究蜥脚类恐龙形态学、分类学和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灵武恐龙化石对研究西北地区远古时期地理、气候、恐龙种属的繁衍、迁徙、灭亡及地球陆地板块漂移学说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和重要科学信息。
文章作者系灵武市文物管理所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