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与托卡耶夫矛盾公开化(内讧不止何以攘外)

普京与托卡耶夫矛盾公开化(内讧不止何以攘外)(1)

昨天(10月7日),普京刚刚度过了他的70岁生日。试想,假如俄乌冲突也像苏联当年的阿富汗战争那样打个十年八年的话,普京拿什么兑现他的“给我二十年,还你一个强大俄罗斯”的承诺呢?所以,普京必须尽快结束这场俄乌冲突。

上个月的9月16日,在上合组织的撒马尔罕峰会上,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印度总理莫迪这对老友见面了。基于两人和两国之间的特殊关系,莫迪直言不讳地“谏言”普京:“如今的时代并不是战争时代。”普京也坦诚回应莫迪:“我们将竭尽所能让冲突尽快结束。”五天后,普京有了结束这场冲突的“实际行动”。

9月21日,普京对俄联邦发表全国电视讲话,讲话中有三大要点。一是表态:将会尊重和承认顿涅兹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这乌克兰四地的“入俄公投”结果。二是表示:一旦上述四地成为俄联邦领土后,俄罗斯将“不惜动用一切可动用的手段”捍卫这些“俄联邦领土”。三是决定:在俄罗斯实行“部分军事动员”。

9月27日,顿涅茨克、卢甘斯克、扎波罗热和赫尔松四地“入俄公投”的投票结果相继出炉,不出意料,四地均宣布以高票通过“入俄”公投。其赞成率分别是:顿涅兹克99.23%、卢甘斯克98.42%、扎波罗热93.11%、赫尔松87.05%。。

普京与托卡耶夫矛盾公开化(内讧不止何以攘外)(2)

9月30日,顿涅兹克等上述四地的“领导人”齐聚克里姆林宫,并与普京签署了“入俄”条约。10月4日,俄罗斯杜马(议会下院)和俄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相继批准了上述四地的“入俄条约”及相关的宪法草案。也就是说,上述四地完成了法律层面的“入俄”手续,只待普京总统签署后,上述四地将正式成为俄联邦领土。

显而易见,普京这一系列操作的意图很明显,那就是,以顿涅兹克等四地“入俄”的方式和结果“结束”这场俄乌冲突。至于军事行动的其他目标,实话实说,那是个具有“伸缩性”的任务。可以视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当然,也可以在某种角度上视其为已经完成。

直白地说,尽管普京此举有不得已而为之的成分,但如果按照“剧本”演绎并成功实施的话,也就说得过去了。一来,俄罗斯保住了大国“尊严”。二来,普京对内也有了交代。那样的话,不管是俄罗斯在国际博弈中,还是普京在国内治理上,都会是“涛声依旧”。不过,如果实现这个“目标”,俄罗斯需要做到两点:一是守得住这“四地”。二是迫使乌克兰不再“袭扰”这四地。

显而易见,如果俄罗斯守不住这四地的话,上述四地的“入俄”便会毫无意义。而如果乌克兰仍然有能力不断“袭扰”的话,冲突仍然不可避免,俄罗斯仍将深陷其中,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战争消耗及西方制裁仍然会“伴随”俄罗斯,俄罗斯的国家发展就不可能有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

普京与托卡耶夫矛盾公开化(内讧不止何以攘外)(3)

毋庸置疑,普京是个“睿智”之人,自然有实现上述目标的计划和措施。从普京的讲话及俄罗斯近期的应对措施中不难看出,普京准备以“两大措施”来保障“新入俄的领土及冲突的结束”。这两大措施分别是:一是靠“实力”。二是靠“威慑”。

两大措施中的这个“实力”,就是指“新动员的30万兵力”,而“威慑”则是指普京口中的“不惜动用一切可动用的手段”。显而易见,普京这“两大措施”的效果如何将是“关键”。普京会“如愿以偿”吗?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目前的乌克兰战场形态。

就在乌克兰四地开始“入俄公投”之际,乌军集中优势兵力对隶属于顿涅兹克的战略重镇红利曼发起了猛烈反攻。也就是顿涅兹克等四地“领导人”在克里姆林宫与普京举行“入俄”签约仪式的9月30日,乌军对红利曼形成了“围攻”之势。10月1日,俄罗斯国防部的通报与哈尔科夫反攻战时的措辞“如出一辙”:俄军已撤出红利曼,并完成“重新集结”。显而易见,红利曼失守了。

对于俄罗斯来说,红利曼的性质和地位显然不同于伊久姆。因为,伊久姆虽然也是战略重镇,但它属于哈尔科夫辖区。而红利曼则属于已经“入俄的”顿涅兹克领土范畴。此外,另一个已经“入俄”的赫尔松目前也是岌岌可危。据俄罗斯国防部已经证实的消息,赫尔松地区的俄军防线至少有两处已经被乌军突破。

普京与托卡耶夫矛盾公开化(内讧不止何以攘外)(4)

显而易见,如果俄罗斯无法保住“入俄”四地,或者在这四个地区仍然冲突不断的话,普京的“这步棋”也就意义不大了。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样的话,既没能将四地实质性“入俄”,也没有实质上结束冲突。直白地说,也就“白忙活”了。那样的话,无异于“计划”泡汤,俄罗斯仍然会陷入冲突泥潭无法自拔。所以,接下来就要看普京“增兵前线”和“不惜动用一切可动用的手段”这两大措施的实际效果了。

从军事理论和乌克兰战场上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兵力短缺”并不是俄军“拉胯”的根本原因。比如,俄军常规武器落后、战场感知能力差也是俄军在战场上被动的重要原因。此外,俄军的后勤保障不力也是一大短板。所以,这30万新兵不仅要招满,要配备武器,还要有训练保证,投入战场后,还要能有后勤保障,那样的话,才会形成战斗力。

再来分析一下普京的第二大措施——威慑力。直白地说,这个威慑力其实就是特指“核武器”的使用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普京在9月21日的讲话中只是“暗示”。可是,即便是“暗示”,也迅速引起了美国及西方的“反应”。美国总统拜登、国务卿布林肯、美国总统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分别就此发出了警告。而从俄罗斯官员最近几天的表态来看,“核战”的调门已有所降低。

根据环球网援引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的消息,日前,俄罗斯外交部核不扩散和军控司司长叶尔马科夫致信联合国大会第一委员会,重申俄罗斯仍将遵守拥核五国领导人关于不可发生核战争的声明。这释放出了俄罗斯不可能轻易使用核武器的信号。

普京与托卡耶夫矛盾公开化(内讧不止何以攘外)(5)

其实,普京是个精明之人,他显然清楚“核战”后果的不确定性。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之时,俄罗斯使用核武器的概率并不大。鉴于此,依靠常规战,凭借实力保住“入俄”四地领土仍然是俄罗斯的第一选项。所以,我们的论述重点还是应该放在俄罗斯扩军和常规战层面。

从普京9月21日发布动员令开始,俄罗斯的“征兵”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然而,在征兵过程中却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并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地方政府和部门不按“规定”而胡搞,被动员的人员缺吃少穿,缺乏教官导致训练走过场等。这些“不足”之处不仅给征兵动员带来难题,而且还引发了不少突发事件。

9月26日,俄罗斯靠近蒙古国边境的伊尔库茨克州就因为征兵动员发生了一起枪击事件,一名征兵处负责人被枪击而重伤。此外,一些地方征兵部门将符合条件的人放过,却将不符合条件的人列入名单中的做法也引发了一些地方性的抗议活动。克里姆林宫被迫做出了干预。

比如,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就公开表示要追究责任和整改。为此,普京于10月6日签署总统令,对此前的部分动员令进行了修改。这说明什么?说明在动员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不作为、乱作为、层层加码等现象。其实,这些现象的背后往往难以避免的会伴随着“腐败”问题。

据媒体的报道,在这次征兵动员中,还曝出了一件“奇闻”,那就是,有150万套俄军士兵的过冬棉衣“不翼而飞”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账无物”。如果此事属实的话,可能会与“贪腐”有关。而贪腐往往就是胡作为、裙带关系、效率低下等混乱现象的根源。如果反应在战场上,可能就会“吃败仗”。而一旦“吃败仗”,极有可能就会引发“内讧”。而这个现象已经在俄罗斯露出了“苗头”。

普京与托卡耶夫矛盾公开化(内讧不止何以攘外)(6)

10月1日是俄罗斯的“陆军节”,而恰恰是这一天,俄军以“防止被包围”的理由撤出了红利曼。直白地说,其实就是一场“溃败”。因此,此事刺激了一些俄罗斯官员的神经,引发了一轮对俄罗斯军队高层的“炮轰”。

首先“发难”的是车臣共和国领导人小卡德罗夫。在俄军撤出红利曼的当天,小卡德罗夫就在社交媒体上发文“痛批”了俄军中部军区指挥官亚历山大·拉平上将。小卡德罗夫直言不讳地指责拉平将军“平庸而无能”。并表示,如果是他“当家”,他会撸掉拉平将军的军衔和职务,给拉平将军一把机枪,让他在战场上洗刷耻辱。

此外,小卡德罗夫还在文章中“暗指”俄军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等俄军高层“任人唯亲”,导致俄军指挥系统不畅,指挥官无能。然而,向俄军高层“开火”的并非小卡德罗夫一人,他只是开了个头,其他一些有影响力的俄罗斯官员,甚至是媒体总编也加入到了对俄军高层的“声讨”中。

俄国防部前副部长,现俄联邦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安德烈·卡尔塔波洛夫上将对“老东家”俄国防部不留情面地进行了指责,称其“非常无能、撒谎成性、形式主义。”俄军前南部军区司令、58军军长,现俄罗斯杜马议员安德烈·古鲁列夫中将称俄国防部的说辞“是一个弥天大谎”。

普京与托卡耶夫矛盾公开化(内讧不止何以攘外)(7)

此外,就连一向赞美俄军、嘲讽美国和北约军队的《今日俄罗斯》女总编玛格丽塔·西蒙尼扬也加入对俄军高层的“讨伐”阵营中。西蒙尼扬说:“谎言必须停止,在所有层面,包括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地方。”“撒谎总是会导致错误的决策,错误的决定会导致损失,是不可逆转的损失。”显而易见,西蒙尼扬是在暗指俄国防部、俄总参谋部对普京“报喜不报忧”。

如果说以上几个人只是“暗示”或“暗指”的话,那么,刚被普京任命为赫尔松地区副领导人的斯特雷穆索夫可就没那么“温柔”了。在赫尔松防线被乌军突破,形势岌岌可危之际,斯特雷穆索夫将矛头直接对准了俄国防部长,他称,允许这种状况发生的国防部长应该“自杀谢罪”。

从这一轮对俄军高层的“围攻”来看,有这些人对俄军战场“失利”的情绪发泄。但毋庸置疑,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一场“内讧”。不管是从历史来说,还是就现实而论。“内讧”不仅会打击己方士气,而且会导致战场上更大的被动。不仅会影响战场态势,而且会对国内治理造成重大影响。因为,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拉胯表现,并不仅仅是某一个“因素”造成,显然是多种因素的叠加。

实际上,俄罗斯军方也很“委屈”。比如,在小卡德罗夫“炮轰”拉平将军后,也有一些中、低级军官为拉平将军鸣不平,认为俄军的实时动态都在美国和北约卫星的掌控中,手握北约武器,使用北约情报的乌克兰军队自然占有优势。反观俄军,却不知道乌军在哪里?如果不改变这一状况的话,俄军很难取胜。

普京与托卡耶夫矛盾公开化(内讧不止何以攘外)(8)

再者,乌克兰战场上的俄军序列也是有点乱。比如,在同一个防守区域里,通常会有俄正规军,各联邦主体的自卫营、地方分离武装、车臣武装、瓦格纳雇佣军等,实话实说,指挥这些属性不同、训练水平不一的军队联合作战,着实也有点难为俄军的战区指挥官了。这种情况似乎也可以说明,俄罗斯这些年来的军改未必是成功的。

从历史经验来说,通常情况下,当形势一片大好之时,往往是一片赞美之声。可是,当战场上不顺时,“内耗”也就开始了。直白地说,这一轮对俄军高层的“炮轰”,显然不是情绪宣泄这么简单。客观地说,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普京至少已经更换了4位前线指挥官。这足以说明战场上的失利由很多因素共同促成,而并非仅仅是俄军的指挥系统问题。

俗话说“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而“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所以,即便是俄国内将矛头直指俄军高层,普京也不可能轻易换掉国防部长和参谋总长这两员大将。不过,如果任由这样的“内讧”发展下去的话,必然会形成内耗,甚至是“内患”。那样的话,普京的压力也会在无形中增大。所以,普京必须花大力气“安内”。从普京10月5日破格授予小卡德罗夫上将军衔来看,普京显然已开始“安抚”。

普京与托卡耶夫矛盾公开化(内讧不止何以攘外)(9)

普京在位上已经二十多年了,他的身边难免会形成盘根错节的既得利益关系网,周围几乎都是“捧哏”的。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可以想象,普京肯定会面临“难以取舍”的局面。直白地说,俄罗斯内部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曾经给普京提高威望的“打击寡头”运动,现在看来,并不彻底。而且,俄罗斯内部的“贪腐”问题依然是顽疾。这些问题都可能会在对外战争时“凸显”,难免会影响俄军在战场上的表现。

从“外患”层面来说,装备西方武器后,在加之美国和北约在信息和情报层面不遗余力地全方位支持,现在的乌军已经今非昔比。直白地说,如果俄军仅依靠常规作战模式的话,已经很难守住上述“入俄”的四地。即便是30万新军到位后能够守住,却也难以阻止乌军的“袭扰”式攻击。况且,在这30万人形成战斗力的过程中还有个“空窗期”。所以,时间不等人。

直白地说,在顿涅兹克等乌克兰四地“入俄”后,普京的回旋余地不是变大了,而是变小了。因为,在强硬言辞放出后,假如乌克兰继续进攻四地,甚至是袭击克里米亚的目标,而俄罗斯却没有有效反击和战果的话,对内对外都将难以交代。那样的话,国内自然也容易生变。毋庸置疑,普京将面临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而且时间已经非常紧迫。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