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江山明英宗结局(大明风华里男主的原型明宣宗)


大明江山明英宗结局(大明风华里男主的原型明宣宗)(1)

朱瞻基和朱高煦

热播剧《大明风华》已经开播几天了,随着剧情的发展几个反派也浮出了水面。朱棣的长子后来的仁宗洪熙皇帝朱高炽是由狄大人所演,他和英姿伟岸的朱棣次子朱高煦不同,朱高炽整天唯唯诺诺、文文弱弱一副窝囊废的样子,这就让战功卓著的朱高煦心怀不轨,想要夺嫡。朱高煦在朱棣在位的时候夺嫡失败,但一直不安分,随着仁宗的早崩,他的虎狼之心又起,最终在朱高煦的侄子、男主、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期正式反叛。今儿就来看看男主和他二叔的恩恩怨怨。


大明江山明英宗结局(大明风华里男主的原型明宣宗)(2)

朱瞻基

一、据太子位仅一步之遥的二叔

朱高煦为永乐帝次子,但他从小就有点鲁莽,当时是太祖在位,《明史》记载:“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整个班里都是皇室子弟,就他不老实,而老朱是穷苦人出身,没啥文化所以就想让子孙后代好好学习,可这小子就不爱学习,太祖自然厌恶。朱高煦的不安稳不止是不好好学习。太祖死后,朱棣令长子朱高炽和朱高煦一起去南京为爷爷守灵,让他们亲舅舅徐辉祖监护他们,朱高炽能平心静气安心守孝,而朱高煦受不了舅舅的管束,最后竟然偷了舅舅的马,逃回北平,所谓“(徐祖辉)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明史》),一路上还惊扰百姓,到涿州杀了驿丞。

1399年燕王靖难,朱高煦随军南下,为先锋,多次立功,还救助了父王,深得朱棣喜欢。朱棣看这个二儿子和自己很相似,“成祖以为类己”、“许以为太子”,但是以后发展可不是这样。朱棣登基后,立谁为太子可是长时间犹豫,为何?朱高煦太像朱棣,能征惯战,所以朱高煦和将军们太过亲切,军方基本力挺朱高煦。而长子朱高炽为人稳重、仁孝、善待百姓,绝不是残暴的朱高煦可比,所以以儒家仁孝见长的文臣基本倒向长子朱高炽一方。是要仁孝的守成之君还是要不安分的雄主,这就是朱棣犹豫的。

最终因为朱高炽的好儿子、男主朱瞻基深得爷爷朱棣喜欢,解缙用好圣孙忽悠朱棣,最终永乐二年立了朱高炽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明史》)。本来十拿九稳的太子位置,因为侄子的原因,结果被封云南,这基本就是被发配边疆了。


大明江山明英宗结局(大明风华里男主的原型明宣宗)(3)

朱高煦

二、谋反乐安州

明制,藩王必须去藩国就藩。但是朱高煦被封后拒不就藩,说“我何罪,斥万里”,永乐十三年改封到徐州,当时永乐帝在北京,南京是太子监国,而朱高煦见仅有窝囊的太子留守好欺负,所以仍不肯就藩,甚至“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众莫敢言”(《明史》),南京成了汉王的天下。

之后事发,永乐帝大怒,永乐十五年“徙封乐安州”(《明史》)。乐安州(在山东)离南京七百多里,天高皇帝远,汉王就在当地当起了土皇帝,但即使在自己封地里能称孤道寡、为非作歹,汉王仍不满足,“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仁宗数以书戒,不悛。”(《明史》)。

仁宗继位后,对这个亲弟弟百般安抚,就希望他老实点,金银珠宝赏赐无数,但朱高煦仍不满足。朱高煦甚至用中央赏赐的钱,仿造了中央军制,建立了五军府,《宣宗实录》:“(汉王)籍州民丁壮编为行伍”、“破州县狱出死囚而厚养之,教习战事”、“召集诸旁州县无赖强壮子弟及逋逃,赐银币、编队甲,给旗号,习武事”准备谋反。

大明江山明英宗结局(大明风华里男主的原型明宣宗)(4)

朱高煦

三、宣宗的谋略

仁宗勤政爱民,但其在太子位时,长期受强势老爹压制,处处感到老爹压力,慢慢熬成了病。仁宗在位仅一年,即洪熙元年(1425)就去世了。仁宗长子、《大明风华》的男主、朱瞻基继位,即宣宗,1426年改元宣德。宣宗继位中央混乱这是汉王的机会,同年汉王就打算起兵。汉王想再学一次老爹夺侄子的大权,起兵得有檄文啊,当时御史李浚正在老家山东守孝,汉王就请他入幕府,打算在讨伐檄文等舆论制造好之后就起兵二次“靖难”。李浚满口答应,又借口回家守孝,孝满就来,汉王居然也就信了,结果李浚回头就跑回京城告状。


大明江山明英宗结局(大明风华里男主的原型明宣宗)(5)

朱高煦

宣宗不愧是一代英主,得知二叔要学爷爷谋反,没敢耽误,采取了两面战术:一方拖延,命太监送去了自己的御笔信,信中又谈亲情,又谈君臣,安抚一下,总之隐约劝他悬崖勒马;另一方面在朝堂内部将汉王的不轨之举公之朝臣并集结兵马。据《宣宗实录》记载:军事部署上,宣宗亲自命令诸将严守各处,加强戒备;同时攘外先安内,在京城之内大肆搜捕汉王系,自首者免罪加赏,这一举动基本扫清了汉王的京城内应;另外也令得力将领准备出征。

同年八月初,汉王进行了战争准备。但朝廷方抢先一步,八月二日,宣宗调大明边镇之一大同守卫前将军沙场悍将武安侯郭亨连夜返京,任“行在左军都督府都督”,又将升佥事冀杰升为右都督;三日,提拔韩雍为都指挥,此后又提拔了一大批亲信将领;同时免除了死罪以外的所有武将,以图笼络武将,加强军力。


大明江山明英宗结局(大明风华里男主的原型明宣宗)(6)

宣宗:朕要亲征

军事准备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但是谁挂帅是问题。宣宗、太后亲召重臣商讨,据《续修四库全书熙朝名臣实录太师杨文敏公》载:“(杨)荣请亲征……彼谓陛下新立,必不自行,故敢尔。若出其不意,以天威临之,事无不济。”宣宗老师夏原吉亦支持,同时夏原吉以建文皇帝不亲征而失败的例子激励宣宗,“帝意虽决”。虽然宣宗亲征但打仗还得靠武将啊,所以在随后的军事会议上,宣宗给实际谋划军事的英国公、太师张辅定下了“威慑”战略,所谓“但新即位,小人尚有怀二心者,亦当有以慑服之,朕行决矣”(《宣宗实录》)。八月八日朝廷下了讨伐檄文,宣布皇帝亲征乐安州。

四、乐安州之战?不战而胜

宣宗出征都带的什么人,各路战将自不必说,但《宣宗实录》载:“少师蹇义、少傅杨士奇、少保夏原吉、太子少傅杨荣、太常卿杨溥、参与机务。赐鞍马,给铠胄弓剑扈行”,一个28岁的青年带着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头,不像是去打仗的,但这些老头历经至少三朝,可都老谋深算,而出征的军队有十万之众。

在汉王的规划中,本来打算趁着皇帝刚崩,幼主继位,举朝混乱,自己起兵,中央必然有求必应,可没想到自己这边还没准备就绪,皇帝就集结了十万人亲征了。而汉王的军队构成上文已经说了,基本就是刑徒囚犯、民兵私兵;而朝廷的正规军不仅武器装备精良,甚至还是最精锐的禁军、边军,而且边将战将如云,文臣参谋也不少,双方力量对比完全不成比例。

在强大军事压力下,汉王内部就乱了:“乐安护卫军校有脱身归正者”,重臣商量之后,把反正者仍放回乐安州,让他们传播胁从不问的原则,结果乐安州军心大乱,甚至“城中人多欲执煦来献者”。(《明史》)


大明江山明英宗结局(大明风华里男主的原型明宣宗)(7)

朱瞻基

八月十七日,朝廷两万大军已经围住了乐安城,阻断内外交通。当时宣宗还在路上,在强大的军事优势下,宣宗又采取了一步心战,给二叔汉王又写了信,内容还是谈亲情,但最关键一句“王能悔祸,……朕与王消除前过,恩礼始终。王不失为宗藩而子孙永保封国。”答应对二叔既往不咎,。

但是汉王还是想背水一战,受到汉王的挑衅,官军方的薛禄甚至已经和汉王约战。接到这个消息后宣宗昼夜兼程,最终在二十日清晨率主力赶到乐安城外,下上谕令各处只守不攻,同时再次写信劝汉王投降。朱高煦见皇帝主力已到,官军又采取了围城战,自己求战不得,在内外压力下,知道穷途末路了,同日下午就遣使投降。就这样宣宗对汉王的乐安州之战不战而胜。

盘点汉王针对仁宗的政治攻势整整持续了三十年,但仁宗的儿子、汉王的侄子宣宗一出手,仅一天就平叛,第二天将平叛胜利的消息公布天下,汉王之乱正式结束,前后不到三天时间。


大明江山明英宗结局(大明风华里男主的原型明宣宗)(8)

文史君说

剧中男主的爹狄大人一副窝窝囊囊的样子,完全比不过强势的二弟,但是狄大人心善啊,剧中说了黄河发大水,男主的爹把军备都赈济难民了,这也是仁宗能称为仁的原因吧。而男主朱瞻基则是机灵聪明的样子。历来习惯将仁宗的体恤爱民和宣宗的聪明睿智连起来形成的大明盛世称为“仁宣之治”,其实宣宗不仅聪明而且也能体恤百姓。比如在绝对的军力下,宣宗坚持不发动攻击,拒绝将领们的多次请战,一方面是围城必阙,防止敌人死守,挑拨敌人内部的矛盾,所以才能出现“城中人多欲执煦来献者”的情况。另一方面的确是出于人民,不想让无辜百姓受牵连。在内外攻势下,朱高煦才被攻破了心墙,最终“密遣人诣行幄陈奏,愿宽假今夕与妻子别,明旦躬赴军门归罪”。三天平叛可谓佳话。


大明江山明英宗结局(大明风华里男主的原型明宣宗)(9)

仁宗朱高炽

参考文献

1.《明史》,中华书局1999年

2.《明实录》中华书局2012年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本文为文史科普自媒体浩然文史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都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我们会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