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默生于大海之畔)

少女林默的成神传说

据资料记载,宋代莆田县湄州屿的林家诞下一女婴,出生之后一个月不言语,因而起名"林默"。

林默自幼聪慧而且心地善良,"少女时期,林默就收集许多气象彦语,认真观察海洋气象变化,经常提醒渔民、海商注意台风暴雨。

每当海上能见度不佳时,她就登上湄峰顶上,举灯引航,深受渔民和航海者的爱戴。" 林默具有人间一切美与善,且神通广大,经常利用自己的能力为当地的百姓祈福,有渔民在海上遇难时亦尽力救助。

虽然林默其人善良且受百姓喜爱,但却命运多舛,28岁时为救遇难渔民而逝去。莆田百姓出于对其的纪念与爱戴为其建立庙宇,供奉其人。

(林默生于大海之畔)(1)

宋人记载,妈祖"独为女神人状者尤灵,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残,众为立庙于本屿。"可见,妈祖其人原型可能为为当地百姓谋求福祉的女巫,在死去之后被当地百姓供奉。

林默死后虽被当地百姓供奉为神祗,但仅是保卫莆田一方海域的地方小神,并未如后来般地位崇高,其身份的转变始于其死后百年之后。

北宋宣和四年(1122),给事中允迪奉命率领八艘船出使高丽,在海上遭遇风暴,同行的七艘船都翻毁,但其所乘的船只因与最后关头受妈祖指引而幸免于难。允迪回朝后向宋徽宗报告此事,请求下封妈祖。宋徽宗赐莆田宁海圣墩庙庙额为'顺济"。

妈祖由此开始了由福建莆田地方神祗向国家神祗的身份转变。

(林默生于大海之畔)(2)

妈祖于历代地位变化

妈祖的神祗地位在宋代逐渐由地方神祗转变为享受国家供奉的神祗,主要原因是由于统治者对其的认可与追奉。

"自宋至清,妈祖信仰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与利用,先后30多次得到了朝廷的迭奖褒封,其封号也由2个字累加至64个字,经历了'夫人—妃—天妃—天后'的递变过程。"

宋绍兴23年,皇帝下令封妈祖为"慧灵夫人"由此正式确立了妈祖封"夫人"的神祗地位。景定三年,金兵入侵淮甸地区,传闻妈祖借神力于宋军,使之驭神而战,二战二胜,解除了合肥之围,宋廷闻此消息后下令封妈祖为"灵惠助顺显卫妃",由此妈祖开始封妃。终宋一代,对妈祖的分封高达十四次之多,四次封为夫人,十次封妃,使妈祖在民间地位急速上升。时人刘克庄将妈祖在民间的盛况形容为"妃庙遍于莆,凡大墟市,小聚落,皆有之。"

(林默生于大海之畔)(3)

与宋代不同,元代妈祖信仰凸显在漕运之上,其信仰范围进一步扩大,由海入河。

"元世祖至元十八年(公元 1281 年),朝廷因妈祖保护漕运而册封为 '护国明著天妃' ,并下令全国为妈祖举行春秋两祭,逢初一、 十五 '晋香'(进香)。"由此开始了将妈祖封为天妃的神祗地位,将其拔高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终元一代,共褒封五次,并赐天下天妃宫庙额曰'灵慈',遣使到漕运沿途各庙致祭,列为定例,载入国家祀典,每年依制致祭。"

由此妈祖神祗的职能由海入河,成为航运的代表性神祗,代表着妈祖的职能进一步扩展,其信徒来源进一步扩大。

(林默生于大海之畔)(4)

明清两代妈祖信仰不断发展并达到顶峰。在明代,政府对妈祖的官方祭祀达十四次之多,并有两次分封。

"明永乐五年(1407),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归来后奏请敕封妈祖,朝廷在南京龙江建立了具有国家性质的妈祖庙——龙江天妃宫。"

此后嘉靖、万历等皇帝年间都派人主持祭祀妈祖。终明一代,虽行海禁,但妈祖信仰不断的扩展,并在清代达到了顶峰。

乾隆二年,皇帝封妈祖为天后,妈祖由此登上了神坛的顶峰,成为具有重要地位的神祗之一。同治十一年,妈祖封号达64字,由此达到了妈祖信仰的顶峰。在台湾地区,至今仍留存有近1500多座清初所修建的妈祖庙。

(林默生于大海之畔)(5)

民国时期,政府开展新生活运动,废弃了妈祖"天后"的称谓,改福建莆田的天后宫为"林氏孝女祠",将妈祖林默褪去天后的神祗外衣,而成为具备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孝女,成为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观的象征。

随着新中国成立,在文革和破四旧中妈祖成为了受打击的对象之一。但随着改革开放,妈祖信仰被确立为合法的民间信仰。

改革开放后,在莆田地区,当地居民林聪治带领十余名群众重建湄州妈祖庙,由此妈祖逐渐由一种神祗信仰向民俗文化转型。

此时的妈祖既是一种寄托了群众对幸福与安全美好祝愿的象征,同时也成为了妈祖文化传播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并通过诸如妈祖诞、妈祖游行等庙会活动表现为独特的民俗活动,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民俗体系。

直至今日,"妈祖信仰已经发展成为跨越地区和国界的海洋文化,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式演化为一种民间非物质文化,并在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内拥有三亿信徒,近6000多座庙宇。由此,妈祖成为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

(林默生于大海之畔)(6)

结语

妈祖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神祗中最具代表性的女神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信仰妈祖的信徒众多,高达三亿余人次,因此对妈祖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轨迹进行研究能够使我们进一步对民间习俗加深了解。故本文于此仅就其形成脉络做出阐述,理清其形成与发展过程。

图片源于网络,若侵权请通知晓,删改。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