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何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爱国吗从三月不知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说的是孔子的故事,讴歌的是专心致志的精神,满满的正能量。

然而,孔子是在专心做什么呢?在当时的环境下,孔子的做法合适吗?

我们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发现孔子的做法值得商榷。

孔子为何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爱国吗从三月不知肉味)(1)

孔子塑像

看《史记·孔子世家》的记录: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於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孔子是鲁国人,鲁国是他的祖国。在他三十五岁,正是血气方刚,应当为国效力的时候,国家却动乱了。

孔子为何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爱国吗从三月不知肉味)(2)

孔子雕像

动乱的原因,是两个贵族声色犬马,因为小小的斗鸡的事情得罪了鲁国的君王——鲁昭公。鲁昭公率军队去讨伐他们,不料却反被反动势力打败了,只好流亡到了齐国。

这样,鲁国更乱了。作为曾经担任过鲁国司空的上层领导,孔子不是留下来平定动乱,与人民同甘共苦,而是一走了之,也去了齐国。注意,孔子去齐国,既不是昭公的“奔”,也不是一般的“逃”,而是“适”,是主动地去齐国的,不是被动、被迫。

到了齐国之后,他也不是按照他标榜的君臣之义,去找鲁昭公商量稳定国内局势的大事,而是想直接见齐景公。在未曾见到的情况下,他开始欣赏音乐了,并且爱上了一种叫《韶》的音乐,于是,他开始疯狂地学习音乐了。

孔子为何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爱国吗从三月不知肉味)(3)

孔子画像

“三月不知肉味”,标准的翻译是:“三个月不知品尝肉的味道”(《二十四史全译》,许嘉璐主编,汉语大辞典出版社),连续好几个月没有去尝一尝猪肉的味道。没有去吃肉,是因为他一心扑在音乐上。

这种传统的理解,其实是不合逻辑的。他与齐太师共同研究音乐,齐太师是东道主,孔子是客人,太师的社会地位高,喝酒吃肉不是问题,太师不会招待孔子吃肉吗?齐国是大国,应当没有这么小气的贵族。所谓“食不甘味”的道理,孔子只是虽然吃着肉,但是却没有心思细细品味猪肉的味道罢了,并不是说没有吃肉。

其实,按照《论语》“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的说法,孔子连学习都不存在,就是单纯地听歌!听醉了。我们也是醉了。

孔子为何三月不知肉味(孔子爱国吗从三月不知肉味)(4)

孔子

对于作为孔子祖国的鲁国,当下动乱不堪,国君流亡在外,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圣人”孔子却在外国“吃着火锅唱着歌”(《让子弹飞》的台词),过着“声色犬马”的至少是“声”的生活,真的合适吗?

唯一的解释是,孔子是以“天下”为己任,所谓“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在天下面前,鲁国算什么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