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思而后行指哪三思(三思而行中的哪三思)

遇到事情时,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说:“三思而行,三思而行”,那么三思是指的哪三思呢?

◆第一思:遇事冷静。遇到事情时,不要急于做出行动,而是要让自己先冷静的想一想,要有能稳住自己的意识。而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干出让自己后悔的事。实际上有95%的人,根本没有这个思考意识,都是一时冲动,事后才后悔,用惨痛的教训才获得宝贵的经验。

什么是三思而后行指哪三思(三思而行中的哪三思)(1)

三国时,司马懿兵临城下,诸葛亮玩了一场空城计。司马懿到城墙下并没有急着攻城,也没急着撤退,而是先让自己冷静想一想。

◆第二思:权衡利弊。分析分析这件事的背后意义有多大,好处有多少。危害有多大,缺点有多少。然后再权衡比较一下:如果利大于害,那就选择。如果利小于害,那就放弃。

司马懿想了,假如有埋伏自己会吃大亏,假如没埋伏自己抓了诸葛亮,朝廷也就再也不用他,甚至还会卸磨杀驴。假如自己没吃大亏,诸葛亮没死,朝廷同样以办事不力而惩办他。权衡利弊之后,发现有多害而无一利,他的决策就是不能攻城。

什么是三思而后行指哪三思(三思而行中的哪三思)(2)

◆第三思:还能更好。问问自己,还有没有比上面的更好更完美的方式方法,就是:既要得到好处,还不会被坏处拖累,更好的是让坏处都能变成好处,那才是完美的思考,干的漂亮。细则参见《完美思考》。

什么是三思而后行指哪三思(三思而行中的哪三思)(3)

司马懿不攻城为了防止带来麻烦,于是司马懿立刻提出有伏兵的理由,赶快后撤五十里。这样既为自己找个好理由,又保存自己实力,还能养着诸葛亮,朝廷还没法办他,还要重用,因为能够与诸葛亮抗衡的只有司马懿。顶多落个胆小怕事的罪名而已。也因此最后拖到累死诸葛亮为止,他的亲信部队也培养出来了,一夜之间推翻曹氏政权,改朝换代建立晋朝。

什么是三思而后行指哪三思(三思而行中的哪三思)(4)

这才是真正的三思,如此这样的三思,才能让人做出正确的决策,至少是不会让自己后悔的思考。而现实中,许多许多人都是一时冲动,却不知道真正的三思,是如何思考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