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电影观后感女性主义(电影苔丝让我看到了当今世上很难看到的诚实纯洁)
英国文豪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在文学评论界和读者心中都拥有非常高的位置,它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影片《苔丝》——要看他的电影就看这一部足够。该片不仅收获了1981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和导演两项提名,近半个世纪前拍摄的影片,今天来观看,依然没有一点违和感。
该片很多优点,全片的摄影,美术,配乐都和影片融为一体,表现得相当出色。绝大多数场景的每一帧构图都是世界顶级名画水准,让人赏心悦目。
从一开场,夕阳下蓝天绿野间一群白衣少女载歌载舞地走近——79年就有了宽银幕和成熟的长镜头。
这部电影让当时年仅二十岁的女主角娜塔莎·金斯基一举成名。话说金斯基真是美得太特殊了——脸部线条明明是坚毅的,却有着少女渺然的神态,懵懂未开,肤色似罩在雾中,格外引人迷思。这时的她还是一个纯洁无暇的少女。
波兰斯基有绝代风华的一面,他在视觉上完美再现了原著,充满古典风格的摄影,从室内戏到大全景展现了多样的华丽,布景服装更是美得令人心醉,但丝毫不喧宾夺主——最经典最传神 ,骨子里依旧冷冽克制。
你看这部电影一点也不会闷,不少画面复古而有代入感,很快你整个人都会被带到大银幕里面去,跟着苔丝的命运一起颠沛流离——实在太好看了。
苔丝要去投奔的阔亲戚,家里有个少爷,也可以称“表哥”亚克雷,是个标准的花花公子,一见苔丝,就被苔丝的美貌吸引,他大献殷勤,展现各种体贴——原著里,亚克雷对苔丝至始至终都是一种对她的身体和美貌充满淫念的占有欲。
这时的苔丝是个标准的村姑,对人单纯、木讷,毫无防备……有人评价金斯基演苔丝始终就一个表情。可我觉得,第一次出远门投靠陌生亲戚的苔丝就应该这样楚楚可人,一个十几岁的少女感觉起来就应该是这样。
初次见面,亚克雷就利用一颗草莓完成了最初的诱惑……吃草莓这张太性感了:草莓与苔丝娇艳欲滴的红唇交相辉映——这就是禁果啊。
被上帝同时给予贫穷和美貌的姑娘,几乎天生是悲剧胚子——其实从一开始苔丝的父亲得知自己是名门贵族之后的时候,祸根就从此种下了。
希冀能够不劳而获地从祖先那里得到遗泽,这是一种深藏于每个人心中的惰性和依赖感。而且由于下层社会物质上的窘迫,他们需要从对上层的趋附中得到依靠和抚慰。这个依附任务就由他们的大女儿,亭亭玉立的苔丝来完成。
——有这样两位总想不劳而获的双亲,苔丝的命运注定是不幸的。
苔丝有六个弟弟妹妹,最大的弟弟才9岁,这也为父亲病逝后,她成为家里无可替代的中流砥柱做了铺垫。
苔丝的美貌确实是唯一的资本,可是只有卖出去才能换来利润,不是吗?
苔丝带着全家的希望正式出门去认亚克雷这门亲戚。然而她的美貌最终没能给她带来幸福,反倒使她一步步走向深渊和绝境。
在没有学识,纯属暴发户的亚克雷面前,苔丝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少女,她有自己的追求,有思想,与亚克雷完全没有共同语言。
亚克雷只信奉用物质开路,他给了苔丝家人一定程度上的帮助,但这却并不算善举,只能算是对苔丝的补偿或者是讨好苔丝的一种手段。他到处找机会接近她,自始自终非常温柔体贴,直到最后的占有,阿历克留恋的只是苔丝的美貌而已。
亚克雷诱奸苔丝这一幕让人感慨,在那个年代,女性本就属于弱势群体,年少无知、怯懦软弱的苔丝,从头到尾都是被动地受着戕害。
很多评论质疑苔丝为何不爱亚克雷,因为后者看起来对她也不错,为什么苔丝就不能心甘情愿地和他一起生活呢?
这种追问简直荒谬至极!试问,有哪一个女人会爱上强奸犯吗?这哪里有爱?分明是一生的噩梦。
但在当时,苔丝也被亚克雷的表象蒙蔽——他毫无疑问是个流氓,但也是个真小人,总比伪君子强太多。抛开道德问题,亚克雷的生活态度其实非常迷人。事后,他对她很好,给她打扮,带她玩,供她享乐,她也就很快认命,当了他的情妇。
这张图片是当年大众电影杂志里的封面。金斯基本人不用说了——那种让人震惊的古典美。拍这部电影时她正是花朵般的年纪,也新鲜水灵得像个花朵。金斯基表演内敛克制,与全片沉静忧伤的基调水乳交融。
但苔丝最终还是走了,从亚克雷那里悄然出走——不是想追求物质上的独立。很简单,她不爱他,所以不想如此苟且偷生!
苔丝凭借本能和直觉,对个体的纯洁性进行强有力的坚守,这一点贯穿于文本和电影的始终。
追上来挽留她的“表哥”显得有情有义,虽然本质上鄙视女性,但这家伙很实诚——我就看中你的美貌和身体,你给我,我也给你相同的回报,一点不惺惺作态。
在现代社会里,大约很多女生会就跟了大少爷的吧,但是苔丝再次拒绝。
她从不曾想到要利用自己的肉体去换取幸福——起初和亚克雷关系的建立源于她对于爱情的无知,而当意识到自己对这个男人并无爱情,且处于不平等关系中极受压迫的一方时,她选择果断离开。
苔丝返回家庭,又回到了她熟悉的旧时光,这幕秋收图,是维多利亚时代乡村画卷,细节一丝不苟,没有一个多余的镜头。
里面充溢着阳光和泥土的自然气息,苔丝和她周围的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随后的乡间劳作让人不禁联想起米勒笔下朴质可爱的农人,这是淳朴年代土崩瓦解前的最后一丝幻觉。
电影对女主角命运转折的情节采用了跳跃式的处理方式。前边苔丝第一次与亚克雷分道扬镳,镜头一转,她怀中已然抱着一个孩子。
——苔丝孕后不与亚克雷通书信、甘愿做劳苦农活,这一系列举动更像是她对于自己精神和肉体的赎罪。
她不是叛逆,她是骨子里精神里的贵族——小说这样安排,我感觉更能凸显出人物的复杂,让人物形象更丰满。而电影也让人感受到苔丝的悲剧一方面是社会造成的,还有一方面是自己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命运抗争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苔丝最终离开了亚克雷,在生下的孩子病死后,到挤奶场打工,遇见了生命中的最爱——安吉尔,这个天使的名字。在那里,两人一见钟情。
此处,我们再次领教到了这部电影最出彩的画面,有的美到令人窒息,有的意境极为深远。
如果亚克雷代表的是物质,安吉尔代表的就是精神。
安吉尔是沉溺空想的理想主义者,他放弃读大学的机会,去学习农场养殖,想在巴西兴建自己的农场。并且他鄙视封建贵族、思想前卫——其实这样的安吉尔不可能成为苔丝真正的救赎。
他是很迷恋苔丝,但他所爱的是想象中的苔丝——清新美好,大自然的化身,没受过很好的教育,却能说出很有哲理的话语。这也就注定他从心底无法摆脱传统道德对他的影响——希望她的妻子是一个冰清玉洁的处女。
抱苔丝过河这段,极为生动地表现了安吉尔对苔丝的感情,他悄悄对苔丝说,我抱她们仨过去就是为了你。他们的爱情就从这一抱开始——这部电影整体感觉就是电影镜头的诗意性和文学性。
苔丝和安吉尔的爱是真挚的,但是苔丝开始愁肠百结。她想向安吉尔坦承过去——因为她爱他,想坦白一切,她渴望得到他的宽恕,以洗去她内心的伤痕。
为了这份秘密,苔丝倍受折磨,她写了告白信,放在安吉尔屋里的地毯下面,希望安吉尔看到它,将自己交给对方去裁判。
属于自己的秘密究竟要不要向心爱的人坦白,我的观点,简而言之,坦白不是不可以,但若你不想失去眼前人,你就必不能有什么说什么——如果当事人过于真诚,反而削弱了真诚的含金量,在对方的视角看来,你的真诚倒像是一种挑衅——你为了考验我,就强迫我对这件任何人都会不舒服的事情说“没关系”,这对我公平吗?
当苔丝发现安吉尔并没有读到那封忏悔信的时候,屏幕前闪过大片耀眼的白光,观众能够很直接很强烈地感觉到她头脑中的那种晕眩,这是文字所无法给出的效果。既能不失原著的品味和内涵,又能充分发挥光影的优势达成另一层次上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最能够体现电影这一艺术的特性的镜头——好的改编电影就应当如此。
直到走上结婚殿堂,苔丝的心事依然悬而未解。
果不其然,视苔丝如女神的安吉尔,一听说她的历史——曾经失身并有过一个孩子,立刻就变脸了, 全然忘了自己当年的荒唐。
安吉尔之后说的那番话,感觉自私到令人齿寒,这个人真是体现了某些自以为有仁爱精神的知识分子的特点。
自己不洁还要求苔丝完美!
在亚克雷的观念里,得到爱情的方式就是给女人物质上的依靠;在安吉尔的观念里,男人可以有荒唐的过去,但女人则必须绝对的贞洁。
人最怕在绝望中被捞起来又被狠狠摔下。名为天使的安吉尔却是伤害苔丝最厉害的。
苔丝的每一次行动、判断都是通过自我意识和直觉进行。她是要嫁给爱情的人,当感受到丈夫的抗拒后,虽然心里难过,仍然下意识地要抽身离开。
安吉尔居然同意了苔丝回去。
这让人感觉他也并不爱苔丝,跟亚克雷一样是贪恋苔丝的身体的,否则不会因为苔丝肉体的不洁而抛弃她。
如果从好的方面想,他有精神洁癖,一时不能接受;从坏的方面想,他自私自利,虚伪懦弱,所谓放不下自己的信仰只是遮羞布。
貌似思想开通的克莱尔没有谅解苔丝,反而因承受不了打击,只身远涉重洋去了巴西。
就这样,深爱的安吉却辜负了她,纤敏易感的苔丝,生理上被亚克雷强奸,精神上被安吉尔蹂躏。爱,让苔丝伤痕累累。
他们的困境和问题在今天看来不值一提,但结合他们身处的时代,19世纪中后期,维多利亚时代的道德观念,包含高度的道德操守与细致的语言和行为规范,而苔丝和安琪既被自身局限,也被时代局限。: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苔丝又恢复了昔日的劳作。这段寒冷冬日里的苦工,恶劣的工作条件。每次想起都会觉得无比的悲伤,但又并非是一般意义上的那种悲伤,而是一种仿佛瞭望无边无际的旷野时升起的那种感情。
金斯基的这个装扮非常符合我心目中苔丝的形象。不管穿的多么普通,不管遭遇什么,她总是美得超凡脱俗,她的眼神总是那么无辜清澈。
电影苔丝有多个版本,在我眼里,波兰斯基的电影里的苔丝是最美的一版苔丝——蕴涵在苔丝体内的那种无人理解的绝对孤独性,使得她不属于那个时代甚至是超越了任何时代。
英国工业化时期的乡村生活是沦陷式的,农耕机器的运转愈加强化了资本社会对下层百姓的盘剥,苔丝就生活在乡土社会与工业社会的摆渡阶段。
给我印象很深的,就是这台苔丝劳作的脱粒机。
机器震耳欲聋,无休无止地运转,苔丝负责将麦捆源源不断地填充进去,这是超负荷的体力劳作,人怎么能赶得上机器的速度?就连男人也累得精疲力尽,体力极度透支的苔丝,把这出悲剧拍得一丝不苟而且不失原味,简直完美。
阴魂不散的亚克雷突然追来了。
应该说,这次邂逅勾起了他以往只是隐藏却并没有消失的淫欲,从这天开始,亚克雷开始了对苔丝无休止的纠缠。
电影未免将亚克雷这一形象塑造得太深情款款了一些。那么这家伙为何会如此呢?
我想,关键还是在苔丝,苔丝她从不恃美而骄,也不想凭借美貌谋求金钱、地位、权利,因此态度不卑不亢、不谄媚不造作,这样的直率单纯反而激发了在经济地位上碾压她的男人的征服欲望。
这个时候,苔丝但凡有一丁点儿的世故或精明,就不会以这样的悲剧结局。可是她偏偏纯洁而天真,忠于自己的内心——有谁像她一样坚守纯洁?不能不佩服。
这就证明,用物质去征服苔丝的家庭和她的爱,苔丝始终无法完全爱他。
苔丝不爱亚克雷,这就是女主最动人的地方,恨就是恨,爱就是爱。不因其他一切因素改变。
一直工作到深夜,苔丝才开始吃简单至极的晚饭。这个油画般的镜头,令我感慨万千。
我觉得苔丝在孤单和静默中,艰难地慢慢咀嚼,慢慢喝水的动作,这组镜头,完美表现出了苔丝自尊、倔强、果敢、执着的个性。
被拒绝的亚克雷居然又出现了,当他再次劝苔丝不要固执,并用语言侮辱安吉尔时,苔丝突然奋力击打他的脸,于是亚克力说出了真相:“记住,小姐,不管你嫁给谁,我过去是你的主人,以后还要做你的主人。”
这就证明亚克雷屡次用钱要挟和收买,并不真的尊重苔丝的人格,也说明苔丝的一生,没有选择的余地——她好不容易勇敢选择,也只是在男人的股掌中扔来丢去。
在象征着金钱与权力的亚克雷面前,苔丝不过是毫无缚鸡之力的羔羊,尤其在父亲过世,全家流落街头,安吉尔始终杳无音信,除了羊入虎口,苔丝没有别的选择。
一无所有的苔丝,就这样最终屈服。
等心智渐开的安吉尔终于从巴西回来,也终于醒悟到苔丝才是最值得爱的人。
可是这爱来得太晚也太局促了,一切已无可挽回。
苔丝已经发誓永远不再原谅,可当安吉尔再次找上门来时,苔丝还是忍不住了。
桌子上那把刀明晃晃放着,我就知道预示什么了。
苔丝杀死亚克雷这个事件,很多人觉得有点儿莫名其妙,苔丝是怎么突然就爆发了呢?
我却觉得很好明白:所谓“表哥”对她的所谓的帮助,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精神侮辱,她被当作玩物而已。他从来没有把她当成一个平等交流的“人”。他诱惑她,他取笑她,他是在高高在上地施舍!
也许在某些人心里,不管亚克雷做过什么,他毕竟并非十恶不赦,也是活生生的生命.无论如何,苔丝都是杀了人,不采取理智手段而作出了极端行为。
可是,当尊严被践踏时,她做出什么都是正常的。
苔丝最终追上了要乘坐火车离开的安吉尔。
我很佩服苔丝的行动:在历经多年任人摆布的日子后,她变得果敢、坚韧、有主见,能够杀死不爱的男人,能够与真正的爱人逃跑,也能够对自己的命运做出主动选择。
这是一个至真至诚、固守信条、性格刚硬、爆发力及行动力极强的女孩,作者哈代刻意去塑造这样的人格——她想冲破黑暗,不惜以杀死情人的代价与丈夫私奔。
所以毁灭苔丝的不是对亚克雷的恨,而是对安吉尔的爱。
那血淋淋的裙角,是痛苦积淀已久后的爆发。也是向往自由、追求幸福最为孤独的宣言。
随着现代爱情的兴起所涌现的新女性,之前或许从未有过女性这样纯粹地为爱情自我献身。
逃亡的日子是很凄美的,也许这部电影的剧作并没有达到顶级水平,但你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的艺术性实在是太高了,苔丝河边休憩等待安吉尔的这一幕,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世界名画,这种有质感的电影没法不让人迷恋。
用极端的行为去打破世俗,能享受的也许只能是短暂的欢愉。但苔丝用行动告诉我们如何去爱:爱一个人,就拿自己的生命去爱。
这里的浓雾,黑暗,以及发生的一切深情或悲伤的故事,也深深笼罩了我的心。
苔丝和安琪在废弃公寓暂住的几日里进行过一场欢爱。虽然是一对亡命伴侣,电影对其表现并非末世狂欢的激流涌动,反而是经历了大风浪的两人温柔、小心翼翼地珍惜着彼此,相互温存间珍惜着来之不易的时光。
苔丝最后被捕的戏,留给了 “万物皆虚 万事皆允”的巨石阵。
“巨石阵”在英国文化中带有深刻的宗教寓意,象征有神秘与强权,
这个祭坛般的地方,给人一种神秘、冷峻的感觉,透过兀突和冷酷感的祭坛外升起一轮太阳,隐喻着希望,导演用温暖的色调和光线来结束这场戏。
一身红色的苔丝在巨石上躺着,仿佛是一个时代的牺牲品,这一熟睡的场景很具有令人震撼的诗意——她拒绝成为猎物但她又成为猎物,她不想被抛弃但是她又被抛弃,到最后也是自己拥抱了自己。
最后的镜头,太阳照常升起。
苔丝坦然走向她的命运,一切随风而逝。
最后晨雾中骑警领着苔丝夫妇徐行徐远,与电影开头构成一个很浑然的照应。只不过苔丝身上的衣服由洁白变为了血红。一个倔强、顽强、天真的美丽少女被权贵、阶层、宗教、社会伦理联合绞杀了,但一切后果都已释然。
观看电影的三个小时虽然时间很长,但并不给人一种哪些场景很拖沓的感觉,导演节奏把控力很赞。只冲着名著而来这剧本改编难度实在太大,但完成度不错,波兰斯基的电影确实是名至所归,经典佳作!
我很喜欢《德伯家的苔丝》这本书, 当然也喜欢这部高质量的电影,可能因为导演的水平和艺术风格太突出,显得表演上并不是很出彩。但我认为,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目睹了小说中优美的‘风景”,而且让观众成功感受到了电影镜头后的“灵魂”——毕竟这个片子里的很多东西:诚实、纯洁、自尊,还有信仰,当今世界已经很难看到了。,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